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化蛹成蝶促重生

时间:2014-06-09 08:15:57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县加快推进西关街棚户区改造工程纪实
记者胡雪丽通讯员田光礼
县城是一个县域的“窗口”和“脸面”。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竹房城镇带和“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为契机,抢抓国家改造城市棚户区的机遇,以县城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西关街征迁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跨越发展。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留根脉
夏日午后,迎着清风,漫步于西关桥,总让人不禁驻足,望一望这条位于县城西边,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街道,怀念起她曾经的热闹与繁华:明清时期古桥城楼鳞次栉比,寺观会馆林立,店铺作坊栉比相连,街道狭窄弯曲悠长,尽显幽远深邃……从县城古西城门进入西关街,依次建有五峰山书院、黄州馆、湖南馆、西寺庙、河南馆、甘露寺等,是当时竹溪最繁华的集市。随着时代的变迁,伴着风霜的洗礼,西关街道日显狭窄,建筑参差不齐,房屋密集杂乱,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管线重叠混乱,寺观会馆保存无几,安全隐患突出。鉴于此,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反复考察、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决定施西关街改造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西关街棚户区改造工程东自西关桥北端,西至原气象局东侧,南至竹溪河河堤、北邻环城路,全长1910米,规划用地面积372145平方米,拆除房屋面积近20万平方米,涉及城中村居民、国有(集体)单位共1905户。新建房屋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11.8万平方米,住宅用房88.6万平方米,公共服务等1.6万平方米,预算项目总投资近28亿元。为保持传承明清风貌,延续竹溪文化根脉,在西关街改造规划上,县委、县政府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在城市中配建龙形水系,东西纵向修建明清一条街,修复湖南会馆、甘露寺、五峰书院等文化景点。房屋保留明清风格,由南到北、由矮到高形成梯次,按中高档景区标准打造,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停车场、步行街、绿化、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农贸市场、医疗、卫生、社区、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从而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浓缩地方文化、代表竹溪形象的标志性地区。建成后西关街将被打造成4A级景区,并将偏头山、楚长城等旅游景区有机串联起来,与鼓楼街、东门街、仿古街呼应、补充,成为竹溪县打造旅游县城的重要支撑。届时,西关街将成为浓缩地方文化、代表竹溪形象的标志性地区。
依法依规 以人为本定方案
变“征迁工程”为“惠民工程”,让民生工程真正深入民心。西关街棚户区改造涉及国家10多部法律法规,关系西关街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制定出一套既尊重法律,又尊重民意的补偿安置政策,是确保西关街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依法制定政策。在西关街棚户区改造补偿方案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完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紧紧将西关街改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相衔接。2012年,县委、县政府在征求意见、市场调查、细致算账的同时,多次组织房管、建设、规划、国土、城关镇等有关部门人员到重庆、襄阳、十堰等地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然后多轮次、多层次讨论研究,决定启动西关街改造工程,同时多次邀请专家对征迁规划、征迁政策进行讨论、把脉,确保出台的政策合法合规。
广泛征求民意。基本政策定型后,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10多次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向居民发放征求意见表,在《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等媒体进行公示,向征迁区域内的社区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业主、征迁户代表等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确保政策惠民利民。
慎重完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个性问题多而复杂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在总的征迁补偿政策范围内,慎重进行调整完善,特别在对门面房的认定、附属物标准的确认、分户的处理、各项资金的补偿上,最大限度保护征迁户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
加强领导 合力攻坚破难题
旧城改造,被称为世界“头号难题”。西关街改造是竹溪有史以来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区域内既有农民、居民,又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矛盾和问题异常突出,征迁工作难上加难。“办大事,就要集中力量。”为确保西关街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动员各方力量,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县委书记余春存亲自担任指挥部政委,县长余世明亲自担任指挥部指挥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师利龙任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政策咨询、宣传、维稳、督查、认定等九个专业组,成员都由相关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县领导全员上阵,积极督促所联系单位的征迁包保任务,他们或亲自担任包保队长,坚持深入一线,讲解政策,化解矛盾;或亲自挂帅在前线协调服务,宣传政策、答复咨询、维护稳定;或亲自动手搬迁办公用品,处理本单位资产。
部门配合积极主动。城关镇、房管、国土、住建、信访等部门主动参与,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做好西关街改造工作。县直各部门按照“五包”责任制要求,把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抽调到征迁主战场,创造条件支持包保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组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征迁工作合力。
广泛动员社会支持。在征迁过程中,前线指挥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参与、支持西关街棚户区改造,特别要求涉及到征迁的机关干部、公务人员、党员离退休干部要全力支持、主动配合搞好西关街改造征迁工作。
健全机制 严把政策促公平
合理的方案、透明的政策、严实的程序,为群众迟迟不愿离开小家解开了思想疙瘩。
健全管理机制。在征迁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所有门面房认定、无证房认定、房屋面积复核、化解个案问题,均采取被征收户、包保工作队、城关联络员、认定工作组、审核把关组、政策咨询组等多方参与,共同会商,报指挥部决策这一程序,严格实行责任追究,有效的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坚持过程公开。所有征迁政策、相关操作程序以及有关事项,前线指挥部全部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一个征迁户手中;被征迁人的房屋面积、评估结果、补偿标准、签订协议、过渡房分配、选房规则等每一环节每一事项都在有关媒体上或征迁区域内进行公示,全程向群众公开,保障被征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
加强社会监督。针对征迁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专门成立了督查组,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和举报箱,针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及时进行重点调查,并承诺限时答复或提出建议意见,有效地促进了整个征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转变作风 真诚服务赢民心
提起征迁改造,群众想的最多的就是值不值,担心最多的就是怕吃亏。怎样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当好群众的宣传员,与群众沟通交流成了包保工作队的第一要务。
在征迁工作推进过程中,西关街前线指挥部成员始终坚持依法征迁、有情征迁、和谐征迁的原则,把道理讲在前,把关心放在前,把疏导工作做在前,把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在前。
干部乐于奉献。县委组织部包保工作队帮金辉父母搬家、工商联工作队顶着酷暑等待征迁户、县农办包保队放下身段甘当群众“服务员”、县住建局包保队为金成荣争取补偿金……在征迁工作中,广大征迁干部主动与征迁户交朋友,把征迁户当成亲人,顶风雨、冒烈日,主动为征迁户联系办证、联系丈量评估、联系搬运公司、联系寻找门面用房、当好选房参谋等人性化服务。
服务真诚周到。搬迁易,安居难。为将征迁给居民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使搬迁居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全体干部开展了各项后续帮扶工作,及时安排解决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努力为征迁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对已经确认的老弱病残征迁户给予优先选房安置的特殊照顾;为方便二完小孩子上学,积极开辟“绿色通道”,每天专车接送;在烧田、大裕沟、东门等居民安置点设立就医、社区、购物等服务网点,各征迁工作组还专门推出电话服务、上门服务,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保障群众利益。为确保改造区内保留的住户、老年公寓和学校的用水用电和道路畅通,施工过程中,县自来水公司、县供电公司派专人现场指导,对不可避免造成损坏的原有水电管网和道路,及时进行抢修,保证非征迁户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自西关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不仅没有出现集体上访、群体上访事件,而且不少征迁户主动到指挥部签约,积极支持征迁改造工作。
明确责任 加快建设赶进度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在西关街原减振器厂施工现场,看到整个施工场地一片繁忙:打桩工人、机械人员、技术人员等都在紧张作业,起吊机、搅拌机、裁割机等运作机器轰轰作响,一片忙碌的改造氛围迎面扑来。
自开工建设以来,在工程建设中,指挥部将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按照总的目标,将任务细化到月,不断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经常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每一施工项目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施工业主十堰铧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主”的基建施工方针,严格落实抓好工程质量、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各个环节工作,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自3月份以来,对每标段施工业主每日作业目标、时间、责任、人员等进行了再次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周目标、周督办,月进度、月考核,确保各阶段任务如期完成。
截至目前,商业街、还建房、部分商住房的初步设计以及已拆除房屋的地质勘查已完成,支干道的设计已通过初审。A区一期保障房已完成八层浇筑,二、三期保障房正进行桩基处理;沿河大道于319日动工处理基础;河堤于418日正式动工,已累计完成投资近3亿元。
每一段记忆,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时间、地点、人物组合正确,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无论是如今已远离竹溪这片乡土的游子,还是在家翘首以盼的老叟孩童,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关心下,效果图上,那一座座崭新的新居、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一个个宽敞的文化广场,一个配套齐全、充满活力的西关街定会如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待到夙愿完成时,这条蕴藏着厚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将不仅成为浓缩地方文化、代表竹溪形象的标志性符号,而且更是我们共同引以自豪的“溪中古城”。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