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份以来,“五月病”这个词在网络上悄然流行起来,甚至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首。市太和医院心理治疗师、太和武当养生网专家庄红平指出,“五月病”不一定是病,也不是只发生在5月份。此时,注重自我调节,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才是正道。
网友吐槽:
情绪低落 患上“五月病”
五一过后,“五月病”这个词在微博上大火了一把。5月15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搜索“五月病”三个字,共出现5719307个词条。“意气消沉、郁闷,苦恼忧伤,抵触上学或上班,整日慵懒倦怠,难以提起兴趣……”这是网络上给出的“五月病”的症状,并给了它一个似乎更专业的名称——季节性懒惰症候群。
记者将微博中流行的“五月病”的症状发布在“朋友圈”,对比症状后,众多网友纷纷宣布“中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敏敏说,自己的状况和这些症状完全一样。“进入5月份后快被烦死了,要交毕业论文,实习单位的工作也不能有半点马虎,还要去参加面试。感觉有N多事情要忙,所以情绪很低落,啥都不想干。”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毕业季的学生,“中招”的上班族也不在少数。小孙是市内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名语文教师,刚踏入职场就被学校安排当班主任,还带了好几个班的课。小孙告诉记者,从五一假期结束以来,自己天天“事赶事”。“前一周刚刚举行期中考试,出试卷、改卷子忙了一周,现在要开始赶上课进度,妈妈又生病住院需要照顾,每天晚上要到12点多钟以后才能睡觉。”小孙表示,每天早上自己根本不想起床,而且一整天的精神都无精打采的。
专家分析:
“五月病”并非病 压力大是主因
庄红平表示,最近网上流传的“五月病”或者“季节性懒惰症候群”在专业术语上并没有这样的提法,也不是只发生在5月份,并不像“花粉病”、“季节性鼻炎”这些疾病一样呈现出季节性特点,而有可能出现在每个月份、每个季节。如果一定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说这些症状是人们适应环境和承受压力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身心反应,主要是亚健康问题,但严重者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如抑郁症。
“这种身心反应包括多个方面,可能是由于在春夏之交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内分泌调整而导致情绪波动,发生以生理为基础的心理变化;也可能是适应困难的原因,比如人们因为刚刚经历假期,难以在上班后立即投入工作,易出现倦怠情绪;这还与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有关,压力较大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这些症状或许是抑郁症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对照“五月病”症状时都感觉自己“中枪”了呢?庄红平告诉记者,每年5月份学生面临着升学或就业压力,当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时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对于上班族而言,一些行业在年中也会是一个忙碌期,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极易出现倦怠感,所以不少80、90后看到这些症状后会自然而然地“对症入座”。
健康指导:
不要“对症入座” 注意自我调节
庄红平指出,当看到“五月病”的一些症状时,最好不要“对症入座”,因为这种强调自己“病态”的行为会产生不良暗示,带来负面影响。他建议,可以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方式来摆脱不良状态。
制订工作计划。很多人面对大量的工作往往不想“下手”是因为没有制订工作计划,感到无从下手。这类人群一定要学会时间管理、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通常情况下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上,长期坚持不懈则会顺利完成工作进度,戒除拖延的毛病。
坚持适量运动。患了“五月病”后,要加强锻炼,坚持适量运动,这样对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都是很有帮助的。
加强人际交往。平时要与朋友多交流、分享,以减轻自身压力,同时也能从朋友那里了解自己看不到的真实面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到心理门诊诊治。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体力下降这些症状时,可能已经是抑郁症的表现,这时需要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据太和武当养生网)
\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