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新洲乡推进“四大工程”助美丽乡村建设

时间:2014-04-10 11:52:27      字体:  打印  播放
为深入实施“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战略举措,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新洲,新洲乡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美丽新洲”的要求。一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南花村、紫金洞村生态生态移民25户,房屋改造135户,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新建1500平方米休闲公园1座,硬化通组达院路3000米,解决500人安全饮水,新建沼气60户。三是做好新造、补植、封育,对集镇范围内的新马路、南花村水天路进行了路边绿化,栽植香橼、枇杷等景观大树600余株、其它景观小苗木7万余株,完成绿化面积30余亩;对集镇可视范围内的山坡地栽植剌槐45万株,绿化面积1200亩;对新发村二、三组建设景观苗木基地,绿化面积450亩,补植补造景观林500亩,庭院绿化500余户。
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项目。集镇及周边坚持落实集镇卫生门前“三包”、每日清扫保洁及每周评比制度,组织专班开展集中卫生整治,清理乱堆乱放,组织政府机关及乡直单位集中清扫集镇街道,收取垃圾管理费。集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两个项目已纳入县政府年度建设项目。结合集镇扩容延伸实际,在新发、南花、潭口河等村主道沿线清理排污沟4处3200米,新建检查井6口,排水暗沟1620米,做明沟5处2745米,建挡土墙5800平方米,新增垃圾桶500个,建垃圾中转池2个,公开新聘卫生保洁员5名,集镇及周边洁净明亮,可视范围内整洁如新。其他村按“美丽乡村”推进要求,通过不同形式会议宣传农村卫生整治意义,提升村民文明素质,通村水泥路沿线组院农户积极行动,开展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填埋,露天裸露垃圾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结合村情,各村制定完善农村卫生整治及日常管理评比办法,确保农村垃圾整治常态化。
推进“生态经济”工程。紧紧围绕“稳特增效、兴渔富民、旅游活乡”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以水天公路沿线村庄为主,兼顾满足旅游需要,发展核桃、黄姜等特色林果产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在管护好原有10500亩核桃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基地1500亩,核桃产业达到12000亩,黄姜达到4000余亩,加大后期管护力度,成活率达到90%以上,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二是发展特色养殖。充分利用库区形成后的水域资源,在吴家湾、潭口河、张家坝等9个村实施生态拦网养殖,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对库面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目前全乡有较大规模养殖6家,小型网箱养殖120余户,成立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5家,成功引进3000头良种肉牛养殖和1000亩雷竹种植项目,项目全生态,带动当地近3000人增收。三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本土库区资源优势,对楠木林进行综合开发,对集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美丽新洲湾,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旅游休闲胜地。
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四家联创”、“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生育文明五型幸福家庭”等为主的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村级党员会议和远教平台等,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三是以“周清月结”工作机制为抓手,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新三万”活动,切实深入群众,引导群众树立新思想,切实帮办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谭婷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