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第一书记”领航农村发展侧记
通讯员 甘霖
去年,“第一书记”韩贤柱驻村后,与村委会研究决定,资助他们拆旧盖新,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我县,与韩贤柱一样,驻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发展出路的“第一书记”,还有293人。一年来,他们用实干践行“学创”活动,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领航人。
做班子建设的领军人
一个村的发展快慢,关键在于能否有个好的村级班子。“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针对有的村党支部书记不愿当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只占位置不干事的现状,“第一书记”们结合各自实际,遵循以发展促变化的思路,成功撬动了村“两委”班子中3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县305个村涌现养鸡、养猪、养鱼、养鸭、养羊等养殖大户7213户,特种养殖大户1320户,名优水果栽培大户897户,有效破除了部分村干部过分依赖上级拨款和帮建单位扶持的等靠要和畏难思想,彰显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做排忧解难的主心骨
“我来担任‘第一书记’,目的是要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这是龙坝镇红庙村“第一书记”张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创”活动启动来,他多次向相关单位和部门求助,先后争取资金10余万元,改造了村里年久失修的办公用房,修复了损毁严重堰、渠、河堤(坝)等水利设施,改善了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如今,有难处找“第一书记”,已成为我县许多农民的首选。这种选择的背后,是我县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对“第一书记”的倾斜和帮助。据了解,我县“第一书记”通过各种途径,累计为所驻村争取到5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16个,新修通村水泥路128公里,完成村庄整治85处,筹措扶贫资金近300万元,改善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
做强村富民的领头雁
最近,蒋家堰镇芦沟口村“第一书记”甘霖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帮松显得特别忙碌,不少村民找到他们,请求帮忙确定发展项目。原来,刘书记近几年瞄准市场,试种绞股蓝,逐渐摸出了门道。前年,有“第一书记”的帮助,收益更是喜人,引得远近村民前来取经。像这样,由“第一书记”指导确定发展思路,帮助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使我县众多农民尝到了甜头。水坪镇水坪街村“第一书记”李向东,借助退耕还林政策,利用二高山坡地,积极向上争取,建设核桃基地2000亩,为村民增收拓展新的渠道。近年来,我县借“第一书记”大力培育农村经合组织经纪人和销售大户,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同时,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全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有280个,占总数的96%,“空壳村”100%消除。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