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坪镇中心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活动纪实
通讯员杨广源陈杰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由水坪镇中心小学承担的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培育研究》顺利结题,其研究经验和德育模式受到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全县课题研究和德育教育献上了一份满意的新年礼物。
动因——德育困惑中不断尝试
为何在众多的德育模式中选择经典诵读并长期坚持,水坪镇中心小学则是经历了从“望断天涯路”到“暮然回首”的不断尝试。
水坪镇是全县的农业大镇,该校80%的生源为留守学生。“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生活没希望。”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为偏激、心理自卑、性格孤僻、传统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避免父母为孩子外出打工挣钱、下一代却在留守中荒芜的发展悖论?如何让孩子在行为养成、性格养成、道德情感养成的关键阶段不被延误而留下一生的缺憾?这是学校一直在思考并在不间断进行探索的问题。
该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设立谈心室对孩子进行心理情感疏导;设立亲情视频,让孩子定期与父母沟通;开展爱心妈妈结对、爱心家庭结对、爱心家访,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但最终他们发现,这些措施虽然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都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不具有普遍价值,难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2011年以来,县委开展了“进农家、 唱红歌、读经典”为主题的三万活动,以此为契机,教育系统在全县各学校开展了 “经典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三大教育活动。水坪镇中心小学在三大教育活动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模式。即以经典诵读为主导,使广大学生在接触经典、熟悉经典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润泽心灵、提升素养。由此达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他人的情感升华,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情感,这三大教育活动中,经典教育是手段,是基础、是根本,感恩教育和健康教育是最终目的,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该校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经典齐步走”的经典进家庭活动,更让学生做经典的传播者和传承者,让家长也参与其中,受到教育,既构建了一个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三位一体的经典诵读模式和情感培育模式,也开创了一个群众教育的新模式。
过程——学习探索中成功突破
为探索总结更多经验,推进经典诵读特色建设,用课题引领支撑德育教育。2011年9月,水坪镇中心小学申报立项了《小学生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培育研究》的省级课题。
从零星经验到系统研究,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学习、摸索、创新、提高的过程。
“诵经典教师当先学经典,搞教研教师当先学教研。”课题研究伊始,该校即提出了让教师当经典的学生、当教研的学生的理念。学校将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工程作为课题开展的第一突破口,要求语文老师张口能诵经典诗词,音乐老师能舞能弹经典名曲,美术老师提笔能为经典配画,思品老师开口能讲经典故事。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收看收听《国学大讲堂》,开设了校内教师国学讲坛,让人人有机会听讲,人人有机会主讲。与此同时,针对教师的教研方法培训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中。
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得这一课题的开展非常顺利。经过扎实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确立了学生语文素养、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听说读写、人文素养中的作用发挥等7个分课题同时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定期交流协调制度、督查制度、激励机制,从时间、经费、制度等方面为课题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为调动教师、家庭、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充分采用会议发动、活动促动、家校联动等多轮驱动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学校还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教学楼道里《弟子规》等国学内容随处可见,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古诗文朗诵。浓厚的经典氛围儒染、浸润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
为了激发、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该校在经典诵读的方式、时间、活动载体上注重开展创新,搭建平台让学生乐读、愿读。在诵读层次上,学校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学前、低、中、高四个年级段,分别推行唱读、认读、诵读、悟读四种不同的方法,并组织编印了适合不同阶段的经典读本,内容涉及古诗词、经典散文、哲理故事等方面,既注重实用性,又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在诵读时间上,学校通过开设诵读课固定时间读、早读午读课前分散读、校园广播示范读、班队会引导读、写字课写中读、美术课画中读、音乐课吟中读等这样一些方式,让学生不拘泥于一体,时时处处营造氛围,让学生觉得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活动形式上,注重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性开展诵读会、表演赛、演讲会、手抄报、创作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开展书香学生、书香班级、诵读能手、经典感悟等竞赛活动,并在元旦、六一、七一、中秋、十一等节日中引入各种经典比赛,鼓励学生会诵、会用、会悟,唱经典之歌,舞经典之曲,诵经典诗文,讲经典故事。在教学方法上,经常开展磨课、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示范课等活动,优化经典教学流程。有的老师由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入手,点评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由此导入《三字经》的诵读,简短的几个字就蕴含了多有趣的人物、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被《三字经》的魅力吸引住了。有的老师把节奏与韵律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唱学经典,用不同的节奏反复吟诵,学生学习兴趣日渐高涨……
经典诵读的研究与推进过程也成了各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民族精神、人文素养、健康心理的培育过程,教师的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奠定优良校风、丰富德育内涵的过程。
结果——春风化雨中育人无形
如今,或清晨,或课间,走进水坪镇中心小学,循着清脆、富有韵律感的诵读声,就会看到在绿树下、操场中、草坪上……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有滋有味地品读、背诵经典。与清风为伴,与鸟鸣相和。经典阅读已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成为学生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课题所希冀的“依托课题引领,推进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效果开始凸显。学校明显感觉校风更醇厚了,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更规范了,思想境界更高了,心理更健康了,管理更容易了。老师明显感觉到高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幅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运用的能力更强了,而低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音韵感触比课题研究之前更强了。而家长的感觉则更为直白,一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曾经告诉老师说,以前孩子离家上学从来不愿与他打招呼,但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以后,孩子每次上车之前总要与自己道别,原来都得益于孩子学了一句经典“出必告,返必面”,经典还让学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基本礼仪。
经典诵读却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育人无形,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它让每一个孩子在心灵纯净的时候,受到道德启蒙,感悟如何做人、做文明人、做有用人,最终达到知行统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们说道,是经典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读了《游子吟》、《孟母三迁》,才感觉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总是百分百,现在无论他们是否在自己身边,都能感受得到这份爱;读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段经典,才理解自己所受的苦不值一提,更不会再惧怕任何困难;而没读一次山水诗,都为祖国的秀美风光和今天的成绩而自豪;而那些先贤哲人的深遂博大,志士仁人的报国壮志,游子商旅的亲情乡愁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孩子们普遍感觉到通过经典诵读,自己的性格更开朗了,胆量更大了,合作能力更强了,表达能力更好了,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经典诵读,在学生心灵中播下的不仅仅是经典的种子,更是优秀文化的种子,文明素养的种子,传统美德的种子,健康情趣的种子,良好习惯的种子。时间愈久,他们生根、发芽、结果就更多。
而经典诵读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教师们通过学习、传播、研究经典,开始有了“厚重”的感觉,底气更足了,教研也逐渐能跟着“感觉”走了。学校则通过经典诵读和研究找到了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德育工作的抓手。
书声琅琅读千载诗文,琴声悠悠诵万代歌赋,让孩子自然、诗意、温润、蓬勃地生长,水坪镇中心小学将继续秉承“传经典文化,遵圣贤教诲,秉中华美德,塑醇厚校风”的宗旨,沐浴着经典与孩子一路同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