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中峰花桥寺学校吴忠富
在农村学校里,每个教师都会碰到一些难以教育的“犟”学生,这些学生明明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问题,当你指出时,他们不但不接受,反而强词夺理。对此,不少班主任感到很棘手。如何教育“犟”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在教育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犟”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有错却不认错;一类是骄傲任性,目中无人。
教育第一类的“犟”学生,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转换教育角度,寻根探底,切中要害。比如,当学生犯错误,班主任进行处理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老师看来,学生的错误是明摆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辩解是没有道理的;在学生看来,犯错误不是故意的,教育是多余的,你批评我是故意跟我过不去。老师和学生的“冲突”在于两者认识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此时,班主任不妨转换一下教育角度。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在目睹某人行为时,会在很短时间内,对引起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行为的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成年人在对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总是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方面,也就是只强调内因所起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外界因素的影响。未成年的学生又是怎样呢?越是年龄小的越和成年人的认识相悖甚远,他们往往把行为的原因归咎于外界因素。例如:学生吸烟的问题,当老师发现有学生吸烟时,把这种行为归咎为内因:认为学生吸烟是不学好。而犯错误的学生认为:吸烟的人那么多,家长老师不也吸烟吗?批评我不学好,岂不是有意与我过不去?于是老师与学生在这条“窄路”上“撞车”了。
实际上,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反省能力较差,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过错,总喜欢强调别人如何如何。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正是一些“犟”学生“犟”的根源。弄清了学生“犟”的根源,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之前,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犯错误的主客观因素,不能完全否认外因对内因的影响,要避免犯片面性的错误。对强词夺理的学生,也不能急躁,不能以“火”灭火,而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形式,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从而“对症下药”,这样既不会和学生发生“冲突”,又能达到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
教育第二类的“犟”学生,关键是老师如何巧用教育艺术,就事陈理,让学生心悦诚服。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要么是留守儿童。他们聪明,接受能力强,有些学生从小到大得到的多是赞扬和奖励,没有受到挫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有了错误,不能接受批评。有什么良方来遏制他们的“骄气”呢?
我想起《孔子家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一天,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凭你现在的才能,如果再加上勤奋好学,难道还有人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盔。由此看来,(我已经有了这般才能)还要学什么呢?”孔子说:“如果把竹子削出箭尾,饰上羽毛,装上箭头,再把它磨的尖利些,那样射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听到这里,连忙下拜,诚恳的接受孔子的教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教育好那些骄傲的学生,我们农村班主任应讲究教育艺术。作为师长的孔子,并没有为自己的“尊严”,先大动肝火,狠批子路骄傲的态度,然后再说一通人所共知的大道理,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当子路以“竹”自比,盛气凌人的时候,孔子也以“竹”陈理,讲出了更深一层的道理,使子路不得不心悦诚服。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农村学生“骄傲”和“瞧不起”老师,应该说有它积极的一面。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工资比教师高,物资条件给他们丰富。自己认为高高最大,瞧不起教书。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课堂教学常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则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老师并不一定知晓。要抓住这一点,给予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健康发展。现代社会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生除了注重方式方法外,还应该注重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