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舌尖上的竹溪(中)

时间:2013-12-11 16:08:58      字体:  打印  播放
炸菜,是竹溪主妇必学的手艺。

编者按:

《舌尖上的竹溪》上周日刊发,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大早看到网友纷纷转载,网站也分外关注,觉得精心策划打磨此文是值得的,只要读者爱看,再多付出也甘心。前天路遇一竹溪老乡,他说,读《舌尖上的竹溪》勾起很多对故乡的回忆,已将报纸收藏。尽管地域文化不同,饮食环境各异,但乡情是一样浓,而饮食承载着太多的情感,有母亲手上的余温,有祖母殷殷之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对于百姓是天大的事。鄂西北地区口味不同,江南江北饮食文化各有奇葩,郧县的酸菜炒牛肚、房县的卷卷、竹山的懒豆腐、郧西上津的豆豉都是享有盛名的佳肴。地方风物也颇具特色,竹溪顺溪腐乳、郧西板桥豆腐干畅销海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人类最本能的欲望,也是得以存命的方式,更是莫大的感官乃至视觉享受。《人文?探源》版欲在新年里探索本地饮食文化,挖掘饮食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以飨读者。

■文/阚韶辉 图/杨萧瑟

蒸一盆美食荟萃的鲜汤

以酸菜、辣椒、腊肉唱主角的竹溪菜,有与北方鲁菜菜系类似的重口味。但地交南北、移民杂居的竹溪,菜肴中也不乏鲜的风味,而且这鲜,与闽粤江浙沿海一带,追求海鲜的纯淡之鲜不一样,往往立足本地质朴的原生态物产,兼采各地食材,突显竹溪饮食文化善于变化和极具包容的特点。

譬如,竹溪的“臭豆渣”,臭得发霉,土得掉渣。但竹溪人硬是让它“摇身一变”,变出鲜味。将过年打豆腐剩的豆渣,炒干水汽捏成团,放在垫了稻草的簸箩里,任其发霉,再拿到太阳下晾晒。其时正值立春、雨水节气,白菜薹正嫩,荠菜初发。将臭豆渣切片,下锅,与白菜薹或荠菜同煮,其清淡鲜美,对于春节前后多油腻的肠胃,简直是人间至味。

作为如此之鲜的代表,更不能不提一道食材众多、制作繁复的竹溪特色大菜——竹溪蒸盆。据传,竹溪蒸盆起源于明清时期,是由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同姓宗族聚会的“正字会”宴席上的“十大碗”演变而来。后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贵客临门,如此重大喜庆的日子,蒸盆就隆重登场。

竹溪民谚曰:“蒸盆好吃,菜难做。”竹溪蒸盆的特色,首要的是包容丰富的食材,有颇多讲究。其主料辅料及配料,多达20余种。做好蒸盆的诀窍,是掌握好加料及加工的时机、火候。同样的食材,加料顺序及加工火候不同,味道迥异。一般说来,先装猪蹄、鸡肉、竹笋干、香菇、沙参、大葱、姜块、干红椒、花椒、鸡油、精盐,然后上笼大火蒸90 分钟左右。接着,再加土豆、红萝卜、黄瓜、鸡蛋盒子,以文火蒸30分钟。最后,加青菜叶、蒜苗,焖5分钟后,大功告成。如此工艺,人称“分批装料,两蒸一闷”。

作为竹溪菜诸种烹法的成果之一,蒸菜在竹溪也是品类繁多、脍炙人口的,如蒸大酥、蒸小酥、蒸红肉条子、蒸豆腐圆子等,俗称竹溪蒸碗,那是红白喜事中需大厨来做的大菜。而竹溪蒸盆的最大特点,是蒸出来的一道汤,或是以汤的形式呈现的一道大菜。所以,上品的竹溪蒸盆,一定要汤清、味醇、色鲜,颇能代表竹溪菜讲究色香味融合的风格。

单品那蒸盆之“色”吧:外围的鸡蛋盒子,犹如一个个金黄的花瓣;中间翠绿的菠菜等,似绿色的花心;挑开菠菜,下有红的胡萝卜块和黄的土豆块。再加上棕色的香菇、红艳的腊肉,组合起来,就不仅是一道菜了,宛如主人精心创作的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尚没入口,这“美色”已让人陶醉。

吃大米,到竹溪

说到主食,早有“南人饭米,北人饭面”(《闲情偶记》)的说法。鄂西北竹溪,“低田宜稻,高田宜麦……它邑所奢陈者,颇亦多有”(同治版《竹溪县志》物产篇)。加上地交南北,“俗杂四方”,所以,竹溪人的主食,是五谷杂粮俱全。

鄂西北有民谚:“要找媳妇到郧西,要吃大米到竹溪。”但早年间,竹溪人大米也吃的不多,倒是把那苞谷面糊,以及红薯、洋芋等,吃“伤”了。因为竹溪山多田少,米少杂粮多。山高谷深的竹溪,在明清时期能容纳一批批移民,还要归功于玉米、红薯和洋芋等原产南美的耐旱高产作物在明朝中后期的引进与推广。靠着它们,经过焚林开荒、刀耕火种、逃荒要饭的移民祖先,得以在蛮荒之地存活下来,而后修渠筑堰、垒埂辟田,米才多起来。

不过,昔日竹溪乡民吃的苞谷面糊,并非想象的那样难吃。因为是用大锅、烧柴火煮的,掺有洋芋或红薯,若稀稠恰到好处,十分香甜。苞谷等杂粮比米面的营养价值高多了。长期的农耕时代,也许正是每顿几大碗这样的苞谷面糊,给了秦巴山区农民,以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支撑艰苦的山地劳作和生命繁衍。

但米以口感的优越,始终为主食的首选。竹溪也早有优质大米出产,并进贡朝廷。其原产地就在竹溪县中峰镇的彭峪沟。这彭裕沟,低丘环绕,层层梯田从沟底盘旋到沟垴。同样的稻种,栽种在彭峪沟的田里,成熟期能提前六至八天。收获季节,黄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宛如黄金缨络,一枝双穗,颗粒大而饱满。而碾出的米,洁白如玉,晶莹光亮。煮出饭来,香味扑鼻,不粘不糯。原来,这一沟良田,统称“天水田”,不用引渠,全凭丘岭间充足的泉水自流灌溉;都是黄泥沙土,土质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又因多是阳坡,阳光照射充足。这就是竹溪贡米的全部秘密所在。

至于竹溪贡米何时开始进贡,一说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贬到房县的庐陵王李显,将其带回长安;一说是明朝嘉靖皇帝由钟祥进京,把竹溪大米带进了北京。

其实,竹溪县位于大巴山东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又地处水旱作物分界线上,加上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水稻生长期长,土壤有机物丰富,整个县域普遍有利于优质水稻的生产。

至于竹溪的面食,不仅品类丰富不亚于北方,更多有独特之处。但凡面条、馒头、烧饼、饺子、包子等等,北方有的,竹溪都有。乃至刀削面、拉面、揪疙瘩、大肉饺子,这些有鲜明北方特色的面食,竹溪人在家里也都会做。

尤其是那一碗热气腾腾,既筋道又细长的手擀面,再煮进一个鸡蛋——母亲端给孩子,充满了母爱的热量;主人端给客人,饱含乡土人情的温暖。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竹溪小说家阮家国,在其小说《饺子》中,为什么能把竹溪人手工揉面和擀面的事儿,写得那样地道、生动而富有灵性:“……和面,水兑得好,面才和得好,也才揉得好,这样,揉出来的面干湿才合适……水全都渗透到面里后,她双手开始用劲儿揉,把碎面坨朝拢揉,揉成粗糙的大面坨,再从里边儿扒出碗大一坨,揉,颠来倒去,反反复复地揉。因为用劲儿,她的胳膊一屈一伸,肩一耸一耸,腰一闪一闪。偶尔,她会瞟他一眼,像是在看他,又像是随便抬一下眼皮儿……”

那些竹溪乡土的美味

有一些竹溪菜肴,如豆腐乳、豆豉、酱豆、豆瓣酱等等,在竹溪饮食这首大乐章里,它们并不单独成篇,或为做菜的作料,或置于桌上的小碟,用以佐餐,但却不可或缺,尤能促成和显现竹溪菜肴的别具风味。

相对于蒸盆那样的大菜,这些小菜,是颇能显现竹溪饮食文化“转化”与“融汇”之功的。从烹饪工艺上,它们被专业人士归到“酿”的门类里,而基本环节,其实就是发酵,有的还需长时间晾晒。其最著名的,是竹溪豆腐乳。发酵到长毛的方形小豆腐块,经竹溪人妙手加工——沾上红辣椒粉,再放入坛中,用乡下苞谷酒作坊的“酒尾子”浸泡,就变得质地松软细滑,色黄透明,辣中溢香。竹溪人烹饪很多菜肴,都离不了豆腐乳,如做扣肉、狗肉、红烧肉等,用豆腐乳当配料,香味四溢。用它凉拌皮蛋、椿芽、凉粉等,更是回味无穷。现在,风味独特的竹溪豆腐乳,已名扬全国,连港澳的超市,都摆上了竹溪豆腐乳。

其次是竹溪豆豉。盛夏六月,将煮熟的黄豆,拌盐并加入姜蒜,装坛密封,再端到场院边或屋顶上,骄阳下晒坛发酵,黄豆就变成了豆豉。现在,佐食下饭的豆豉,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如豆豉烹鱼、豆豉煎虾、豆豉拌猪肉等等,虽为配料,却足以味美怡人。

除这些小菜之外,还有一类勾人馋虫的竹溪饮食,那就是地方风味小吃。竹溪地交南北,祖辈是南北移民,小吃品种特别多。1985年新版《竹溪县志》记载:“竹溪传统小吃食品,有谭三爷的芝麻饼,朱聋子的绿豆丸子,和东门曾家的烫面饺子,物美价廉,很受群众欢迎。”

竹溪小吃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豌豆油层、碗儿糕。据说,1978年,著名作家碧野来竹溪采风,品尝了豌豆油层后,赞不绝口,临走,还买了几十个带回武汉,说是要请省城的朋友们尝鲜。这是令乡人一时骄傲的佳话。

说到碗儿糕,以竹溪县蒋家堰镇的最为正宗,并以早年间梅书英做的碗儿糕最著名。明清两代,竹溪人入川挑盐,下武昌贩布或外出求学,在临行前都要吃一碗碗儿糕,以祈求出门吉利、办事圆满。记得多年以前,每逢春节,奶奶总要提前买一大篮碗儿糕,等初一那天孙子们来拜年时吃,回家还让带回一大袋。如今,奶奶早已不在,我也多年不曾吃过碗儿糕。每逢过年,就很想念,想念奶奶,想念老家蒋家堰镇的碗儿糕。

碗儿糕之外,若说到芝麻饼子,数昔日县城东门内钟鼓楼下的回族馆子,做的饼子最好吃。那芝麻饼,皮嵌芝麻,瓤内填有回族人用的黄色油酥,酥香,薄脆。那里也卖著名的羊肉火烧——选肥瘦羊肉,切碎掺葱姜等做馅,填入发好、揉好的面团中,做成碗口大的饼,于平底铁锅中麻油煎炸,出锅后两面焦黄,肉馅鲜香。

此外,还有一类以黄豆为主要食材的系列小吃,制作简单,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令竹溪人念念不忘。用石磨“推”出的豆浆,连渣带汁,兑水煮开,放入菜丝,就制成了一锅乳白带绿的“合渣”。若豆浆滤渣,再添米以文火煮粥,就是甜浆饭;如再将新豆腐掰块,与浆水米粥同煮,配油泼辣子食用,则叫“懒豆腐”。

竹溪的小吃,渊深质朴,灵巧别致,但好处至今难与外人说。以笔者的愚见,遑论那些竹溪大菜,只组合这些特色小吃,在各地开出“竹溪小吃”连锁店,是足可以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等著名小吃品牌一争市场,发扬光大的。同时,出门在外的竹溪人,也不会因为吃不到家乡饮食,而难耐乡愁了。

来源:2013年12月8日《十堰晚报》第19版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