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今日竹溪》12月11日讯: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在议论着同一个话题:竹溪河水怎么变浑浊了?昔日清澈明亮的竹溪河水哪去了?是谁污染了我们的竹溪河?是谁破坏了我们的“母亲河”?
近日,县委机关杂志社组织旗下的《今日竹溪》和竹溪新闻网两大权威媒体记者沿竹溪河流域寻找污染源。在这一路采访中,记者发现了隐藏在竹溪河多个支流河里采挖河沙的沙场、开山炸石的采石场、碎石场等建筑材料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中,不但破坏了植被,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废水,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从一条条支流河中辗转流入到了竹溪河。这便是竹溪河水被污染、变浑浊的原因。
发源于老阴山的竹溪河,是全县人民引以为豪的“母亲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保护区,更是竹溪人民的“生命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我们的“母亲河”。
竹溪河被污染,不仅仅是水变浑浊,而且反映出竹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并提出了建设“生态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和保护,我县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大旗。县委书记余春存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在竹溪发展的大旗上,使之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金山’、‘银水’”。
时下,竹溪河水污染的问题已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责令有关部门下重手,从严从快整治企业污染问题。12月7日,县长余世明深入到竹溪河流域的支流,实地了解情况,现场研究处理办法,要求有关部门“从即日起,立即启动竹溪河环境治理专项工作。”
要“金山”更要“青山”,不能用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而换来短暂的经济繁荣。这是县委、县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大县做出的正确决策。为治理我们的“母亲河”,实现“大水务”之梦,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取得了好的效果,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美丽的竹溪河。
保护“母亲河”,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某个地方的责任,更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只要你我他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监督,躲藏再深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都无立身之地。
我们相信,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参与,竹溪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