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红
《今日竹溪》10月23日讯:今近年来,我县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同时,所暴露出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社会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绿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个时候,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四城联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范人们的文明行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号召大家群策群力、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四城联创”,共创我们的美好家园。孩子以其独有的特质和身份,也可在“四城联创”中发挥小小卫士的作用。
一、孩子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具有可塑性
前苏联教育家乌什斯基曾指出:“对儿童而言,并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公共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从小教育和受熏陶的结果。儿童时期的孩子们纯洁的就像是一张白纸,没有明确的对错、是非观念,对任何事物也没有好坏之分,言行上表现得比较单纯,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熏陶,行为与意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和老师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唤醒孩子们的潜在意识,帮助孩子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和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孩子在“四城联创”中具有示范督导作用
孩子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是家庭小花园和祖国大花园中的美丽花朵,是父母亲的希望所在,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与学校的使命,更是他们的骄傲。让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在校园内外,还是在上放学路上、玩耍的公共场所,都自觉做到遵守文明礼仪、讲究卫生、语言文明优美,将果皮纸屑扔进垃圾桶、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不乱涂乱画,并对大人们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友好提示和善意制止。这样,无论孩子们走到哪里,都会带来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
三、学校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摇篮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一经养成就难以改变。从小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会很难纠正。在欧美,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们树立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意识。
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强调孩子的主体作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身教,重于言教,以教师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孩子;二、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对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反复训练,并且要持之以恒;三、点滴渗透,从小事抓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做到有的放失,逐渐使全体学生的行为习惯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四、正确鼓励,激励进取,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如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天使、进步学生等的评比活动和学生德育评价活动,规范学生行为,起到以点带面,整体联动的作用,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五、组织孩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敬老院,走向街道,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社会。
(作者单位: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