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破瓶颈
竹溪经济穷困,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全省的财政补贴县。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37652.81万元,可用财力勉强过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而棚户区改造,讲的就是一个“钱”字。多年来,之所以“纸上谈兵”,其实就是为“钱”所困。
西关街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是竹溪县城市建设史上征地面积最大、搬迁人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近28亿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巨额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穷县要想发展,小钱要办大事,没钱要办好事,是典型的两难选择。在极度困惑中,竹溪人积极开动脑筋,勇于破除思维定势,探索破解资金瓶颈的办法。
抢抓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从税收政策、市场融资、政企合作等多方面为西关街改造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中央申报补助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并逐步加大西关街改造的资金投入。”该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师利龙讲道,“县委、县政府主要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中,按规定安排资金用于西关街改造工程支出项目。”
广开融资渠道。“竹溪县实施该项目工程,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改造方式,坚持‘依法改造、政企合作、分类处置、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借鉴其它省市县旧城改造的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市场+社会’的融资渠道。”县政府党组成员、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吴立新在答记者问时说。据了解,该县的融资渠道具体为“九个一块”,即“政府补贴一块、政策减免一块、企业筹集一块、个人集资一块、市场运作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社会捐助一块、单位帮助一块、工程节省一块”。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招商,共有多家开发商报名参与竞争。之后依法进行招标,最终确定具有二级开发资质的铧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标。市场运作,招商共建,为实施西关改造工程找到了融资的主渠道。
科学使用资金。竹溪县西关街改造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实施建设,将扶持资金与商业资本投入捆绑使用。资金使用过程中,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格监督。“在该项目工程建设启动初期,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金支出和使用管理办法,并构建了三道防控资金混用、挪用和滥用等风险的防线。一是实行专户管理,设立西关街改造资金专户,统筹管理改造资金的收支。二是资金的支付须由各相关职能部门会签后方可实施。三是严格监督,即审计机关定期对资金进行专门审计。”前线指挥部财务室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创新思路,用活政策,广开渠道,市场主导,竹溪县成功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缺的瓶颈,为顺利推进西关街改造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挥部宣传组)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