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实施旧城改造①:科学规划留根脉

时间:2013-07-10 08:53:52      字体:  打印  播放
通讯员溪宣记者胡雪丽

实施旧城改造、推进城市经营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县城是一个县域的“窗口”和“脸面”。近年来,我县以竹房城镇带和“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县城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实施以西关街为主的旧城改造,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跨越发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实施旧城改造、推进城市经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日竹溪》7月10日讯:盛夏时节,记者在西关街采访,一股浓郁的征迁改造氛围扑面而来:沿街挂满了西关街改造宣传标语、到处是居民搬家的热闹场景、招牌上的西关街规划效果图格外显眼、路边公示栏里的信息吸引着大批群众……自今年5月2日工程启动到6月底,已完成实物锁定1511户,正式签约762户,搬家交房206户,今年9月底以前可正式开工建设。
西关街位于县城西边,据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古街北靠五峰山,南临竹溪河,房屋沿河而建,明清建筑一字排开。街长1910米,是鄂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
明清时期的西关街上,古桥城楼鳞次栉比,寺观会馆林立。从西城门进入西关街,依次建有五峰山书院、黄州馆、湖南馆、甘露寺等,是当时我县最繁华的集市,“汉剧之母”山二黄就诞生在这里。可见,西关古街是我县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滥觞之地。
然而,随着岁月风霜的洗礼,现在的西关街,房屋破乱不堪,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突出。近年来,社会各届尤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改造西关街的呼声十分强烈,每年“两会”上关于西关街改造的建议提案不断。事实上,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曾为西关街改造做过不懈的努力,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财政困难无力投入的影响,这个夙愿始终没有实现。
2012年,县委、县政府在征求意见、市场调查、细致算账的同时,组派专班到重庆、襄阳、十堰等地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然后多轮次、多层次讨论研究,决定启动西关街改造工程。整个工程预算投资28亿元,规划占地面积574亩,建设各类房屋97万平方米,从2013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对于这一“民心工程”,县委书记余春存、县长余世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西关改造要保持仿古原貌,传承明清风格,延续文化根脉……”根据这一思路,在西关街改造规划上,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在城市中配建龙形水系,东西纵向修建明清一条街,修复湖南会馆、甘露寺、五峰书院等文化景点。房屋保留明清风格,由南到北、由矮到高形成梯次,按中高档景区标准打造,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及农贸市场、教育卫生等服务机构。建成后西关街将被打造成4A级景区,并将偏头山、楚长城等旅游景区有机串联起来,与鼓楼街、东门街、仿古街呼应、补充,成为我县打造旅游县城的重要支撑,极大地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西关街改造整体规划经相关会议和知名文化人士多次评审,经规划部门多轮修改完善后报审通过。各小区的详细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届时,西关街将成为浓缩地方文化、代表竹溪形象的标志性地区。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