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禀赋,竭力发展生态经济
近年来,该乡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采取多项措施建设“生态示范乡镇”。一是保护生态。全乡封山育林4万亩,全面禁止树木商业流通,狠抓森林防火工作;二是植树造林。三年来共植树造林4500亩,道旁植树241公里,集镇及周边补植景观林5万余株;三是抓绿色产业。以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为主,管护核桃基地8000亩,补植核桃1500亩,新建核桃基地1500亩,建黄姜基地4000余亩;四是启动生态村庄建设。全乡按“一镇九庄”模式,加大集镇规划控制力度,对集镇环境、生态、房屋统一设计,实施综合整治, 9个村庄生态建设逐步启动。
实施“四大”工程,培植“生态示范乡镇”
一是加大产业建设工程。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理念,以2万多亩优质茶园为依托,加大茶园新建、改造、管护力度,加强与其他茶叶企业合作,强势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促使茶园增收。发展库区养殖业。充分利用库区形成后的水域资源和广阔的山场优势,通过实施项目示范和政府引导,全面启动库区养殖。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以水天公路沿线为主,兼顾满足旅游需要,发展核桃、板栗、柑橘等特色林果产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计划三年内将核桃产业由现在的10500亩扩大到15000亩。依托丰富的库区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环境和稀有的“贡木”群,大力发展集水上观光、水上养殖和水上休闲为一体的水上经济圈。通过发展生态观光业和库区旅游业,带动住宿业、饮食业、旅行业、交通运输业等多项产业的协调发展。二是实施植树绿化工程。围绕“山上林果茶,水上鱼虾鸭,库区休闲度假”的产业思路,以库区为重点,大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工作。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放活林地经营权,盘活林地使用权,提高社会营造林积极性,力争使我乡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工程。大力完善集镇配套设施建设,全面美化、亮化集镇环境,积极推进农家乐建设和生态农庄建设,全面打通水上交通线,充分利用库区蓄水后5万余亩的库面资源,大力发展集水上观光、水上养殖和水上休闲为一体的水上经济圈,形成以水路为通道、游船为载体、景点为依托、码头为衔接的“串珠式”旅游组合产品。四是推进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加强集镇环境治理,建设垃圾桶、垃圾池和筹备建设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成立集镇管理领导小组和环境卫生市政公司,定期对集镇卫生进行清扫;加强群众教育和宣传,强化环境整治,不断提高村庄、院、户的环境卫生水平;大力倡导和补贴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告别原始烧柴的习惯,保护森林资源;积极争取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有效保护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全力推进绿色崛起目标
一是围绕亮点抓“一线三点”。“一线”即水天公路新洲段沿线,要把水天公路新洲段沿线打造成50里新农村示范区。三点指水天公路沿线上的潭口河、集镇周边和紫金洞村。分别把潭口河、紫金洞村打造成新洲的“北大门”和“后花园”。抓紧完善集镇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镇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努力把“三点”建设成镇村扩容的示范样板;二是围绕看点抓“一圈三线”。一圈指环库公路圈。三线指加快建设环库公路线,兴建水上交通线,打通断头路线。提档升级环库公路线,为库区综合开发提供便捷安全的交通大动脉。打通烂泥湾至竹山溢水,三盛院至竹山田家坝等“五条”出口路,形成沿库区的交通大循环圈。兴建烂泥湾、洄洋等10处码头。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标准,加快生态绿化建设步伐,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库区周边打造成50公里生态经济示范带;三是围绕特点抓“一库三边”。“一库”即指库区;“三边”指库边、山边和路边。库边大力发展库边水产养殖业。山边大力发展牛羊、鸡鸭为主的畜禽养殖业。路边合理开发沿环库路500米范围内的荒山,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和土质改良项目,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在海拔450-600米范围内发展核桃,在700米以上发展茶叶、用材林等林业。(张吉权)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