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侧记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西关街改造作为打造“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首要工程,抢抓国家改造城市棚户区的机遇,全力推进西关街征迁改造进程,让西关街早日旧貌换新颜,确保西关街居民早圆“安居梦”。
科学规划延续竹溪文化根脉
竹溪西关街位于县城西边,据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的西关街上古桥城楼鳞次栉比,寺观会馆林立。从县城古西城门进入西关街,依次建有五峰山书院、黄州馆、湖南馆、西寺庙、河南馆、甘露寺等,是当时竹溪最繁华的集市。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关街经历自然和社会的风雨后,房屋破乱不堪,寺观会馆保存无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突出。针对此,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反复考察、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决定从2013年起启动实施西关街改造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为保持传承明清风貌,延续竹溪文化根脉,在西关街改造规划上,县委、县政府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在城市中配建龙形水系,东西纵向修建明清一条街,修复湖南会馆、甘露寺、五峰书院等文化景点。房屋保留明清风格,由南到北、由矮到高形成梯次,按中高档景区标准打造,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及农贸市场、教育卫生等服务机构。建成后西关街将被打造成4A级景区,并将大仙山、楚长城等旅游景区有机串联起来,与鼓楼街、东门街、仿古街呼应、补充,成为竹溪县打造旅游县城的重要支撑,从而极大地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西关街改造整体规划经该县相关会议和知名文化人士
多次评审,经规划部门多轮修改完善后报审通过。各小区的详细性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届时,西关街将成为浓缩地方文化、代表竹溪形象的标志性地区。
有情征收破解“天下第一难”
旧城改造常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房屋征收。西关街住户、商户、单位错综交织,矛盾复杂突出,房屋征收难上加难。为此,在补偿政策的制定上,县委、县政府反复深入一线调研、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借鉴重庆、襄阳等地棚户区改造经验,然后反复讨论研究,并结合竹溪实际,制定了征收补偿政策,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如:在对门面房的处理上,考虑到这是许多被征迁户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生活来源,因此按照征一补一的标准实行置换外,歇业期还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偿;对临时建筑物,即使是已经超过允许使用期限,只要是按法定程序报建的,也给予适当补偿;对居民过渡期的安置,尽量考虑就医、上学等因素,努力减少征迁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在征迁过程中,始终坚持全程阳光操作,所有征迁户的住房面积丈量、评估、补偿标准、签订协议、安置房分配、选择次序全部上墙公示,接受监督。
科学、合理、有情的补偿方案,公开、公平、公正的征迁操作,赢得了西关街广大群众的支持。在入户征求村民意见过程中,一位老太太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就盼这一天了!安置补偿政策非常好,我满意,以前没赶上好时候,现在绝不能
错过这个好机会。”
创新模式 巧做“无米之炊”
西关街改造需征收居民房屋20多万平方米,建新房97万平方米,建街道及小区道路8万多平方米,建龙形水系近2万平方米,加之配套河堤、绿化及地下隐蔽工程,总投资近28亿。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在我县尚属首次。竹溪属国家级贫困县,财力困乏。为此,在西关街改造项目上,该县借鉴周边重庆市和襄阳市樊城区棚户区改造经验,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改造模式,由开发企业通过市场运作来打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瓶颈,用市场换新城。
去年,通过公开招标,该县已和实力雄厚的十堰市铧鸿公司签订开发协议。目前,首期房屋征收补偿资金已筹措到位,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指挥部宣传组)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