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雪丽 通讯员余志雁)“哎呦喂,我的头啊!”还未踏进徐小平家正屋大门,突然听到走在我们前面的一位农经局征迁包保队员大叫道。
“哎呀,我忘嘱咐你了,这椽子太矮了,容易碰头。”听到门外的叫声,一位约莫四五十岁的男子连忙从屋里走出来。见工作队的同志一脸痛苦的揉搓着头,他很难为情地说。转而他又很幽默地冒出了一句:“我家这几根儿矮椽子可真是荣幸,不知道与从这儿来来往往的‘生人’有过多少次亲密接触,住在过道里的‘熟人’都知道它的厉害,所以现在大家经过时都留了个心眼儿。”大家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包保队张怀祥向记者介绍徐小平一家签订合同的始末
“这位就是徐小平同志,他是第一个签订门面房征收协议、临街住户第一个搬家的人。”农经局征迁包保队员们向我们介绍,“从五月份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启动以来,他随时与我们保持着联系,有事儿找他总能及时赶到。尤其是他的妻子对征迁工作更是积极配合。”“考虑到他在上班,我们一般都是抽星期天来他们家协商房屋征迁的事情。可是,当他得知我们工作也很忙时,就多次主动打电话催促我们早点把协议给签了。这不,今天就是他打电话让我们来的。”
徐小平向我们出示合同,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询问
在昏黄的灯光下,徐小平告诉记者自己的过渡房屋已经安置好了,不用政府操心
“我们之所以率先签协议、搬家,是因为你们工作细致,办事公正公平。我们如果不积极配合你们的工作,良心不安。要不是因为无证建筑认定结果迟迟没出来,我们早就搬家了。”徐小平的妻子熊和菊抢过话茬说道,“西关街改造是好事,我们盼都盼不来呢。你看看,坑洼不平的道路,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子……。我们早就准备把门面给卖了,然后再贷点款去买一套宽敞点儿的房子。现在政府帮着我们建新房子,盼都盼不来的好事啊。再说,也不用为儿子将来结婚没房子而发愁了。”她边高兴地说着,边忙乎着从屋子里将桌椅搬到屋外天井当中,准备搬上车运走。
在我们离开时,徐小平和妻子熊和菊继续高兴的搬着家具
“西关街改造好了以后,路宽阔平坦了,门面也敞亮了,到时候再开店做生意效益肯定不错。”徐小平高兴地接过妻子的话说道,“别看我们下岗了,但我现在可是西关街征迁改造义务宣传协调员。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争当门面房征迁改造中的‘两个’第一,也就是第一个签协议,第一个搬家,现在我们算是做到了。”
徐小平夫妇的直率、真诚,让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动。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