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石 ”击 “ 鸟 ”
——竹溪县党政考察团赴周边县市区考察学习侧记
记者 子 墨
盛夏时节,秦楚大地骄阳似火。虽然一路热浪扑面,却抵挡不住我县党政考察团一行启迪思维的考察学习脚步。13日至17日,县委书记余春存、县长余世明、县人大主常委会主任杨福卿、县政协主席尹熙祥、县委副书记李文新等带领部分县四家领导、乡镇、县直部门负责人一行70余人,深入周边县市区学习考察。
五天的时间里,一路马不停蹄,一路虚心请教。所到之处,一处处规模宏大的产业园区、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的建设工地,一片片美观舒适的城镇房群,展现出一派竞相发展、魅力四射的绚丽景象。耳闻目睹邻近县市区的新观念、新思路和大气魄,在比较中反思,在借鉴中奋进。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开拓视野、解放思想之行,一次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之行,一次增强斗志、鼓舞信心之行,一次凝聚力量、全面推进“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的探索之行。
新亮点精彩纷呈令人震撼
园区建设势头迅猛。园区建设可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活力,因此园区经济是这次考察的“重头戏”。13日,考察团第一站到达竹山县宝丰镇工业园区,远远地便听到机器轰隆声一片,走进园区内,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这个虽是镇域工业园区,却规划占地面积8000亩,总投资5亿元。随着车子在园区内一路行驶,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正在开挖的山体,考察团的成员们也不时地发出感叹。随后,考察团一行深入到竹山县鱼岭生态工业园、铜皮沟现代物流园和邓坪农产品加工园学习考察。
据竹山县县委书记佘立柱介绍,该县目前的园区建设规划面积达1.9万余亩,园区已成为该县对外招商引资、创造工业产值、集聚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形成了依托园区发展经济的良好格局。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通过考察竹山的园区建设,也更坚定了我县拉开园区建设框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强势招商引资、提高企业入驻率、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信心。
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六月的郧县,各建设一线机器轰鸣,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15日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郧县考察。在郧县县委书记胡玖明、县长孙道军等陪同下,考察团一行先后深入企业车间、城镇街头参观学习。在湖北郧府薯业有限公司,高标准无菌操作间内几百名工人正在忙着生产,产品陈列室内,袋装、盒装、方便经济装等几十种薯类产品吸引了每一位考察团成员的视线。据公司领导介绍,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大部分产品都销往了大城市。在湖北大运汽车工业园内,几十台待装配的大型卡车正在生产线上进行组装。站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繁忙的景象令人无比兴奋。据胡玖明介绍,该县现有工业企业1101家,亿元企业达到17家,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1.2亿元。
随后,考察团还深入郧县新农村、工业园区、重点工程等考察学习,郧县发展的大手笔、大项目、大潜力让考察团成员赞叹不已,大家也被该县完善的工业体系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深深感染。“在郧县的考察,使我们燃起了一种久违的激情和钻劲。扪心自问,这些年,我们有些方面强调客观的多了,强调困难的多了,总是自我安慰:纵向比较,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不慢了。现在看来,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前面的标兵离我们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要赶上来了!”考察团成员在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之余,内心深处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城市建设翻天覆地。几年前的郧西还是和竹溪一样,是十堰市最大的山区贫困县。然而6月15日下午,当考察团进入郧西县,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却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旅游新城。考察团成员一致评价“郧西底子薄,发展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郧西县借助该县高速路开通后的交通优势,向内挖掘本土的七夕传统文化特色,向外延伸旅游产业,将城市建设与旅游景点融为一体,在县城附近先后开发了樱花谷景区、天河风景区、郧西世界婚博园、七夕广场、七夕文化园等旅游景点。旅游景点同步拉动了旅游招商项目的推进,全县旅游招商资金达17亿元,目前该县已经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每天来观光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仅15日晚上从西安过来入住郧西天河国际酒店的组团游客就有80多人。一个山环水抱、高楼林立,充满七夕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城成为今日郧西的一张美丽的城市名片。
同样是山区贫困县,仅仅在开通了高速公路后,就迅速地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发展特色,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看竹溪,高速公路即将通车,见证郧西的发展历程,考察团成员对开通高速后的竹溪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观念扑面而来发人深思
烈日炎炎,汗湿衣背。连日来,下企业、看车间,不仅丰富了考察团每一位成员的眼界见识,而且,一路走来,新的发展观念也应运而生,思想一次次受到洗礼。
在郧县考察杨溪库岸防治工程项目时,该县县委书记胡玖明指着眼前新修建的一条条长长的河堤和一望无际的钢筋水泥浇筑的平整土地说,这是在实施杨溪库岸防治工程项目时新造的400多亩土地,在治理了河岸、彻底解除了库周崩塌的危险同时,城市的土地面积也增加很多,可是目前还没有更好地规划出它的用途,我们宁愿让它暂时闲置,也不盲目地进行建设使用,决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让城市将来的发展受到影响。
在丹江口考察“一江两岸”城市规划项目时,位于市中心江滩边空闲的几百亩森林湿地让考察团成员倍感惊讶,无论是用于商业投入还是建设住房这里都是最难得的地段。丹江口市市委书记孙咏平一语道破疑惑:“在城市中间,能有这样一块天然的湿地,是市民们难得拥有的天然氧吧,在没有更好地规划出它的用途时,我们决不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定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两个县市对于规划的重视相同,发展观念也相同。“规划远比建设重要”,通过此次考察,考察团一行也深深地认识到规划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灵魂。面对邻近县市区创造出的骄人业绩,大家禁不住点头称赞,他们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给考察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到之处,考察团都与兄弟县市区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探讨,共谋发展良策。
新思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不走出来,不知道天地宽;不走出来,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发展。”从巫溪县考察归来,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深深为该县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折服,更多地是受到启迪,城市建设的思路也更开阔。
巫溪县是重庆市最偏远的一个县城,毗邻竹溪只有200余公里,相同的地理位置让两县有很多相同的发展背景。在巫溪县县委书记唐德祥、县长罗成等陪同下,考察团参观了巫溪县新城区金地汇商业街、柏杨河公园,并在巫溪县城市建设规划展览厅观看了该县的城市规划效果图,听取了城市建设规划理念介绍。随后,考察团前往巫溪县大宁古城进行考察。
巫溪县没有高速公路,县城依山而建,已经无法拓展发展空间。但巫溪县近几年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日新月异。在巫溪县考察期间,该县的发展思路不时地启迪着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
推陈而出新。和重庆市很多山城一样,巫溪县也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山城,城内的房屋和街道依山而建,城市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但巫溪县人口密集,全县人口总数达50多万,拓展城市建设迫在眉睫。四年前,巫溪县跳出山城的地理位置限制,在距离县城20多公里地势平坦宽阔的地域重新规划打造出一个宽广靓丽的新城。目前,巫溪县的新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很多配套设施还处在建设阶段,但县城的整体规划已初具雏形,可以预想,几年后的巫溪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定是现代化新城的美丽画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每个县发展的必要改革,但跳出原来的困境,重新从头开始打造一个新城,巫溪县的大胆创新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拓宽了更广的思路。
因势而利导。巫溪县的生态河堤全国闻名,沿着美丽的护城河,20多公里长的河堤沿河依山而建,在河床平坦之处,便建一个小小的休闲公园,在河床山势较陡的地方,便依山而建一条小道连接河堤,傍晚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路灯沿着生态河堤萦绕,向山城巫溪的人民敞开了健康的怀抱。因势而利导,生态无处不在,巫溪县用最少的钱建出了健康而美丽的生态河堤。立足当前我县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这份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巫溪县的生态河堤建设,让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对生态建设有了更开阔的思路。
短短的五天考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从竹山、房县、郧西、郧县到张湾、茅箭,再到巫溪县,与兄弟县市区发展的先进作法相比,“差距”二字不时撞击着党政考察团成员的心。面对各地竞相发展、只争朝夕的良好势头,考察团一行由衷地感叹:县委、县政府安排这次参观考察活动,正是用他人之长,对自己进行激励、进行加压。
考察归来的第二天,县委、县政府迅速召开工作会,交流收获,讨论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发展举措。在会上,县委书记余春存语深意切地说:“此次考察活动让我们眼界大开、心灵震撼、深感压力、倍受启发、深受鼓舞!”县长余世明要求:“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既不能悲观泄气,也不能坐井观天。既不能自暴自弃,也不能沾沾自喜,关键是要正视差距,潜下心来,扎实苦干,夯实基础。”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前重要的是归来结网见成效,借鉴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思维,自我加压,精心谋划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关于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新农村片区建设等一连串的思考已贯穿于考察团每一位成员的脑海之中,也必将在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目标进程中找到答案。
编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我县党政考察团此次赴周边县市区学习考察,在此可引申为“借鉴经验,找己差失,激励鼓劲,促进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运用此次学习考察活动的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有效“移植”成功经验和作法,再次认真审视自身发展规划,理清自身发展思路,真正把经验学到手、落到行动上,为我县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作出应有的贡献。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