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农历5月11日
竹溪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工 作 通 讯 |
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侧记
初夏时节,笔者在西关街采访,一股浓郁的征迁改造氛围扑面而来:沿街挂满了西关街改造宣传标语、到处是居民搬家的热闹场景、招牌上的西关街规划效果图格外显眼、路边公示栏里的信息吸引着大批群众……据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自今年5月2日工程正式启动以来,现已完成实物锁定1511户,正式签约545户,搬家交房110户,今年9月底以前可开工建设。
“让西关街改造这项民生工程深入人心”
西关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街上古桥城楼鳞次栉比,寺观会馆林立,是当时竹溪最繁华的集市。
然而,岁月更替,时事变迁,西关街经历自然和社会的风雨后,房屋破乱不堪,寺观会馆保存无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突出。
长期居住在西关街的居民更是饱受煎熬。夏天污水横流、苍蝇成群、臭气熏天;冬天垃圾如山,路滑难行。晴天尘土扬,雨天道泥泞。一位长期居住在西关街的老太太动情地说:“种地农民盼下雨,西关街居民怕下雨,一下雨我们就提心吊胆,晚上连觉也不敢睡。”
近年来,社会各届尤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改造西关街的呼声十分强烈,每年“两会”上关于西关街改造的建议提案不断。事实上,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曾为西关街改造作过不懈努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特别是财政困难无力投入的影响,这个夙愿始终没有实现。
2012年,县委、县政府在研究政策、征求意见、市场调查、细致算账的同时,组派专班到重庆、襄阳、十堰等地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然后多轮次、多层次讨论研究,决定启动西关街改造工程,从2013年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整个工程占地面积574亩,建设各类房屋97万平方米,拆迁面积18万余平方米,涉及国有(集体)单位19家、居民1513 户。预计项目总投资近28亿元,是竹溪城区建设史上首次引入民营资本市场运作、投资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
对于这一“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造福群众、相信群众、依赖群众”的原则,确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改造方式。县委书记余春存在西关街走访居民时强调,不为百姓办事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为百姓着想的政府不是好政府,我们一定要让西关街改造这项民生工程深入人心。县长余世明在西关街改造工程专题会议上多次要求,西关街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政府的利益导向是群众,政府绝不与民争利。
基于这一原则和思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安置补偿方案,县委、县政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会议讨论等多种形式,反反复复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合理的诉求当即改、有缺漏的马上补,全文上网公示。
在收集的群众建议里,很多居民希望过渡安置期间生活便利,指挥部就配套改善安置地点设施,尽量减少征迁对群众生活的影响。有的居民希望房屋阁楼纳入补偿范围,有的居民认为空场面积(如天井、公共走道等)应给予补偿,对于居民的各类诉求,指挥部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排队,逐一回复解释。
“对西关街居民的征迁安置补偿,只要有政策法规依据,我们都尽量给予考虑,补偿标准比以往和其他同类县市高。”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师利龙如是说。
“阳光征迁”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西关街改造,应该说绝大部分居民是支持和理解的,但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旦要离开自己的窝时,每个人都有想法。”县政协副主席、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冯诗贵对改造中的征迁之难深有体会。
“听人说这里面猫腻很多,我是普通百姓,想找关系也没门路,还是担心自己会吃亏。”征迁户金某表示,刚开始听说要搬迁心里还是很忐忑。当时,和金某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种种顾虑,种种担心,一个环节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征迁改造进程,如何把好事办好?如何彰显公平公正、体现民意成了关键所在。
“政策明白、程序公开、方案合理是解开群众思想疙瘩的金钥匙。”县长助理、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吴立新说,“想在细处、做在前处,这是征迁工作一条重要的经验。”
“先签不吃亏、后签不‘吃糖’”。先来先“奖”、“真金白银”立马兑现。征迁户在公告发布的时间内签订协议并搬迁腾房,最多可奖励3000元……
“公示上墙、人员露脸”。大到门、壁灯、家具,小到马桶、洗衣池、毛竹……所有征迁户的住房面积丈量、评估、补偿标准、签订协议、安置房分配、选择次序、投诉方式全部上墙公示,接受监督。
“谁丈量、谁签名、谁负责”。参与丈量的业务人员、社区责任人、包保工作队长共同签字负责,同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迁户代表作为廉政监督员全程监督。
为最大程度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县委、县政府还把搞好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积极发挥各部门、街道社区的宣传优势,充分利用电视、宣传车、宣传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公开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图、鸟瞰图、楼层楼号信息、补偿费用等,向群众广泛宣传西关街改造的政策规定、重要意义、动作形式、进展情况等。多手段共用,广渠道并进,全方位覆盖,为西关街改造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百姓知情了、理解了,各项工作也好开展了。
“以前你看我,我看你,你不动我不动,现在可好了,先签约有奖不说,还可先取号先选房。”不再“围观”的金某“眼疾手快”签下了协议,成为西关街改造签约第一人。紧随其后,一个个“征迁先锋”先后涌现:第一户率先搬家的杜修丽、全家同心搬新家的沈显明、舍“穷窝”换“新家”的灰德义、相互理解办大事的丁勇、尽量为改造工程出“小力”的夏德和、身在异乡心系西关街改造的吴顺玉等。
“讲清了政策,公道来办事,及时给补偿,我们没啥说的!政府为咱着想,咱也得为政府想想啊。”更多的征迁户这样说。
“用真诚的心换来同样的真诚”
“真的要感谢包保队的同志,如果没有他们来帮忙,搬家腾房还不知干到啥时候。”5月18日,征迁户金辉的父母对前来帮自己搬家的组织部包保干部感激不尽。原来,金辉在协议签订之后就返回到江西省九江打工去了,搬家只能让年迈的父母来解决。刚开始俩老儿有些着急,可没想到组织部包保干部都来帮忙,他们的心安定了不少。
搬家完毕,包保工作队在临走的时候还对二老再三叮嘱:“以后有什么困难还可以找我们,我们一定全力帮助你们。”
金辉的母亲告诉我们:“刚开始我决意不搬,全家在这里已经住了十几年了,现在年纪大了,儿子又在外地,不想再折腾搬家了。”
“我们多次到金辉家给其父母宣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并承诺尽力解决搬迁安置中的困难。”针对金辉父母的顾虑,包保工作队员不厌其烦,几趟下来终于解开了金辉父母的心结,他们迅速联系儿子金辉回来签订了补偿协议。
“以心交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改造给群众带来的一时之难,切实为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遵循这一原则,全县119个包保工作队300多名党员干部在西关街改造这场大实践中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新风,以小见大献真情,实实在在地办实事、解难题。县卫生局等不少单位“一把手”经常深入一线,现场为征迁户排忧解难。县法院等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为征迁改造提供周到服务。
在西关街改造工程前线指挥部,负责政策解答工作的房管局长朱传明感慨良多。“大伙儿就是在这实地解决了许多征迁难题。接待上访群众,为群众讲解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为的就是把党的关怀不打折扣地送到每一户居民家中。”
“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换来同样的真诚,很多征迁户也变成了‘宣传员’,反倒过来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县委办包保工作队长胡伟说,“大家最后也成了朋友。”
负责具体征迁工作的城关镇党委书记余凯告诉我们,征迁工作之所以如此顺利,靠的是县委、县政府为民谋利益的一片诚意,靠的是所有参入干部为群众服务的一片真情。(指挥部宣传组)
每 日 一 星 |
徐小平:争当“两个”第一
“哎呦喂,我的头啊!”还未踏进徐小平家正屋大门,突然听到走在我们前面的一位农经局征迁包保队员大叫道。
“哎呀,我忘嘱咐你了,这椽子太矮了,容易碰头。”听到门外的叫声,一位约莫四五十岁的男子连忙从屋里走出来。见工作队的同志一脸痛苦的揉搓着头,他很难为情地说。转而他又很幽默地冒出了一句:“我家这几根儿矮椽子可真是荣幸,不知道与从这儿来来往往的‘生人’有过多少次亲密接触,住在过道里的‘熟人’都知道它的厉害,所以现在大家经过时都留了个心眼儿。”大家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这位就是徐小平同志,他是第一个签订门面房征收协议、临街住户第一个搬家的人。”农经局征迁包保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作介绍,“从五月份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启动以来,他随时与我们保持着联系,有事儿找他总能及时赶到。尤其是他的妻子对征迁工作更是积极配合。”“考虑到她在县一中后勤部上班,平时在家的时间少,我们一般都是抽星期天来他们家协商房屋征迁的事情。可是,当她得知我们工作也很忙时,就多次主动打电话催促我们早点把协议给签了。这不,今天就是她打电话让我们来的。对此,我们感动万分。”
“话可不该这样说,我们之所以率先签协议、搬家,是因为你们工作细致,办事公正公平。我们如果不积极配合你们的工作,良心不安。要不是因为无证建筑认定结果迟迟没有出来,我们早就搬家了,真不想再给你们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徐小平的妻子熊和菊抢过话茬说道,“西关街改造是好事,我们盼都盼不来呢。你看看,坑洼不平的道路,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子……。我和孩子他爸早年就准备把门面给卖了,然后再贷点款去买一套宽敞点儿的房子。可事实上,就我和他这点工资,猴年马月才能买得起房子啊?现在政府帮着我们建新房子,盼都盼不来的好事啊。再说,也不用为儿子将来结婚没房子而发愁了。我们现在心里轻松一大截了。”她边高兴地说着,边忙乎着从屋子里将桌椅搬到屋外天井当中,准备搬上车运走。
“西关街改造好了以后,路宽阔平坦了,门面也敞亮了,到时候再开店做生意效益肯定不错。”徐小平高兴地接过妻子的话说道,“别看我们下岗了,但我现在可是西关街征迁改造义务宣传协调员。我知道,对于县上这样的大工程,作为平民老百姓,除了配合外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但我们还是想尽一份力。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争当门面房征迁改造中的‘两个’第一,也就是第一个签协议,第一个搬家,现在我们算是做到了,你们工作队的可要奖励我们……”
徐小平夫妇的直率、真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之深深感动。(指挥部宣传组)
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指挥长、副指挥长
审 签 :喻泉源 编 辑:田光礼 余志雁
投稿信箱:zhxxgj2013@163.com 联系电话:2732739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