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工作简报 第35期

时间:2013-06-17 08:52:50      字体:  打印  播放
2013年6月16日
农历5月9日
竹溪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工 作 动 态
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快速推进
为加快推进西关街改造工程,6月5日,县长余世明主持召开了县四大家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随后,县四大家领导迅速召集所联系包保单位负责人,传达县四大家联席会议精神,了解各包保单位征迁改造工作推进情况,探讨解决征迁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要求各包保单位进一步统一思想,严格按照全县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全力做好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
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四大家联席会议要求,迅速抓好贯彻落实。指挥部继续定期召开小组碰头会,督查征迁改造工作进度,会商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县卫生局、县畜牧兽医局等包保单位“一把手”纷纷深入征迁户,实地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指挥部各工作专班、县直各包保工作队积极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配合,以耐心的工作态度、入情入理的政策宣传、准确无误的计算核实,来赢得征迁户的支持。
截止6月14日,西关街改造已完成全部入户调查工作,459户征迁户签订了征迁协议,90户征迁户已搬家交房。(指挥部宣传组)
人社局“五心”“五零”方法效果好
县人社局在征迁包保工作中,坚持把每位征迁对象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实行“五心”服务,即细心分析每位征迁对象的具体情况、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热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精心制定包保计划、全心服务他们的需求。同时,按照指挥部既定的纪律和时间节点要求,采取“五零”工作法,即宣传政策零差错、执行政策零偏差、接触矛盾零回避、排查矛盾零死角、化解矛盾零积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目前,人社局包保的20户征迁户,已有12户签订征迁协议,5户顺利搬迁。(高东波)
药监局完成办公楼搬迁任务
6月13日开始,县药监局集中两天时间,完成了办公楼搬迁任务,机关各项工作已恢复运转。
在西关街改造工作中,县药监局面临包保户征迁和办公楼搬迁“双重任务”。为按时按要求完成办公楼搬迁任务,该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迅速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搬迁工作专班,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落实,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国有资产确权登记和评估测量,并迅速签订了征迁协议。协议签订后,该局又动员全局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办公楼搬迁任务。(段传东 余祥明)
工 作 建 议
让历史文化更多沉淀西关街
20136月13日,一位名叫纪昌辉的群众来到西关街改造工程前线指挥部,就改造后的西关街如何更多的沉淀历史文化提出了三点建议,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是应最大限度的恢复原有街道名,并在原有古地名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地名,为以后打造文化故事,发掘文化底蕴做铺垫。现西关街背靠五峰山,前临竹溪河,从西关街对面的山上远眺,西关街正像一幅山水屏风,所以古时把西关街叫西屏街。这个名字年代久远,远比西关街和明清街更响亮,而且更具有竹溪特色,也符合西关街所处的地理特征,如果恢复西屏街称呼,将对延续竹溪历史文化,研究古籍文献具有重大意义。明清街仅仅是对西关街过往时代的简单总结,西关街存在的历史远远不止明清时代那么简单,如果称之为明清街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西关街仅仅是根据街道所处方位的简单称谓,况且西关街在其它县市也有此称呼,如果继续称之为西关街,则没有一点竹溪特色。
二是应将绵延至今的人文精神留在西关街,赋予西关街传承竹溪精神文明、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西关街明清时期商家云集、会馆林立,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形成了独有的山乡民俗文化,在婚丧嫁娶、添人进口、搬家开业、逢年过节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老规矩、老传统,这些古老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竹溪世风世俗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西关街重建后应将一部分古建筑恢复起来,让其发挥独有的人文精神、传承民俗特色文化的作用。如:恢复几个庙、建设几个馆,设立一条街,甚至可以考虑将文化馆、文体局、山二黄剧团、竹溪茶叶市场、魔芋市场、药材市场等具有竹溪特色的地域文化移植到西关街,极大限度地彰显西关街的竹溪特色。
三是应将竹溪特色文化沉淀在重建后的西关街,以文化品牌打造促进西关街开发,从而推动竹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竹溪是茶叶大县,曾经是中药材大县,是鄂西北特色饮食大县,是山二黄特色文化大县。西关街改造后,可将其打造成竹溪特产销售街、品牌茶消费街、美食休闲街、文化演艺街,让远道而来的宾客漫步在具有浓厚竹溪文化特色的街道上,吃着竹溪贡米,品尝着竹溪美食佳肴,品味着竹溪茶,听着山二黄剧目……。同时,在西关街设立饮食文化开发研究所,加大竹溪饮食文化开发,提升竹溪厨房标准,加大竹溪厨师、厨嫂培训力度,严把竹溪食材选用标准,打造竹溪饮食品牌,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指挥部宣传组)
每 日 一 星
李建国:美好未来不是梦
“李建国是我们单位包保的征迁户之一。昨天晚上他打电话询问关于过渡房的相关事情,他希望能早点搬过去。为了不失礼貌,也为了让他不再为此事担心,今天我得专程到他家去解释一下。”6月14日,在前往西关街161号李建国家的途中,政协包保队员张明夫向我们介绍道,“李建国和他妻子马静都是下岗职工,且都有病在身,家里生活很艰苦。李建国为了不让妻子受打工之苦,也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让妻子在家照看儿子,自己一个人常年在外打拼。5月初,在接到关于西关街征迁改造的电话通知后,他就匆匆赶了回来,专门处理搬迁的事儿。”
在张明夫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一条窄小、阴暗的巷子,来到李建国的家。他家的面积虽然不大,但给人的整体感觉却很清爽——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桌椅、摆放整齐的家具。
见我们到来,李建国稍显疲倦的脸庞上露出了憨厚的微笑。“我心里有点急,所以打电话问一下,没想到又劳烦你们顶着红火大太阳专门跑一趟。有你这样一批扎实肯干的年轻干部搞服务,我们真是想不配合都难!”李建国边倒茶水,边乐呵呵地说。
“唉呀……虽然老房子住习惯了,感觉什么都好,但西关街征迁改造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儿,不能耽搁。就拿我们片儿祖屋来说,大门朝着任何方向的都有,且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很不成款式。再说,从西关桥至我们家的这段路实在是太差了,且不说买菜什么的不方便,尤其要买家电可就麻烦了。既担心在路上磕磕碰碰把东西弄坏了,又得考虑能不能‘挤’进屋外的这条过道。唉,我们真心盼望早点动工改造啊。”李建国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西关街征迁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了,几年后就将建成,您还有什么愿望和建议吗?”我们问道。
“我们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是希望能早日搬进新家;二是儿子能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李建国充满期待地说,“现在政府帮我们盖房子,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家庭生活压力,也让我们能安心地打拼赚钱,到时候新房子建好了,儿子上大学了,家庭经济也好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好好享受幸福生活了。我们相信,这般美好的未来不是梦!”(指挥部宣传组)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指挥长、副指挥长
审 签 :喻泉源 编 辑:田光礼余志雁
投稿信箱:zhxxgj2013@163.com 联系电话:2732739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