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路桥
通讯员吴德华他参与设计了竹溪第一条生态旅游路及第一条获得“五一劳动奖状“的通乡油路……他就是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12年度“先进工作者”殊荣的现任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李典军。
下基层“接地气”
1997年,李典军从省交校毕业后,完全可以选择进机关(连十堰市交通设计院想要他去也被他谢绝了),他却选择了到最基层的公路养护管理站(道班)去当了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并扎扎实实在基层一线干了三四年。
他在道班当工人期间,尽可能地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再把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由他试验成功的道工自己动手、土法上马油路“稀浆封层法”在油路小修保养中得以推广应用,不仅使油路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三到五年,而且为局里节省了几百万元油路中修经费。
2000年,竹溪公路路网建设进入提档升级时期,公路测设技术人才十分紧缺。局里将他抽调到参与“十巫路”测设。在“十巫路”向双段二级路勘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道最大难题就是修路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因为“十巫路”竹溪向双段的36.99公里路段必须从重点自然保护区——十八里长峡森林公园穿境而过。公路搞扩建,就必须开山炸石、挖方取料。可只要一进行规模性大开挖,生态植被就会遭到严重破坏。这一“难题”摆在了所有参加勘测设计的领导、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面前,论证方案提出了一套又一套,还是难以化解修路与环保之间的难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参与勘测设计论证的李典军提出了“悬崖采用半弧拱,多做驳岸少开挖,峡内用料峡外取,景点凿岩用镐打”的施工设计新方案。打破常规的新建议得到了所有参加论证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一致赞同。这一施工设计方案得以实施,收到了公路升等、环保升级,修路环保两不误的良好效果。
边“充电”边“放电”
如果把学习比作是“充电”,把工作比作是“放电”,李典军就是一个一边“充电”一边“放电”的人。
他无论是在公路养护一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在从事测设施工、或者在领导岗位,从来都没间断过继续深造学习。就在“十巫路测设任务刚刚完成的2000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长安大学,在校脱产学习3年拿到了大专学历证书。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又报名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土木工程(路桥)本科自修,并以各门功课全优的学分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
如果说,有的人学习“充电”是为了拿到走向领导岗位的通行证,他和别人不同的是现在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还在继续孜孜不倦的学习。目前,他又在为报考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攻读专业书籍。也许正是有了他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果。自2003年以来,他先后多次组织编写了兴界路、平镇路、县内通乡油路等多套“招投标”文件,并独立组织完成了“水樟路、桃向路、双小路”等100多公里的通乡油路测设及“招投标”工作。
由他撰写的《农村道路的路面结构设计应用研究》科技论文被省、市列为2005年——2015年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先做人再做官”
“当官先做人,吃亏才是福。”这是李典军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做人原则。
他无论是当道工,还是当股长、局长,做事都是靠的一双手、两条腿,虽说是职务变了,无论干啥事都得亲自动手的习惯没有变。
2005年,由县公路局负责施工的赵家湾、葛麻河两道桥梁,一座是空心板桥,一座是预应力桥。像这两种结构的桥梁在平原地区虽说不是什么新工艺了,可在竹溪这样的边远山区当时却还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原来谁也没架过这样的桥,自县局把这两座桥梁技术负责人的重担压在了李典军的肩上后,他觉得自身的责任重大,总是搅尽脑汁查找理论依据,积累新的经验。一年到头除了节假日、双休日全部奉献在工作岗位外,还经常把电脑背到家中去夜以继日的加班。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