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2013年6月3日
农历4月25日
工作通讯 |
攻克“头号难题”
——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快速推进解读
1502户,4653人,是迄今为止竹溪乃至十堰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城市拆迁被称为“头号难题”,如何破解这道“头号难题?”6月2日,笔者从西关街改造工程前线指挥部获悉,截止6月1日,已有284户征迁户签订协议,其中28户征迁户已搬家。自西关街改造转入协议签订阶段后,平均每天有近40户征迁户签订协议。西关街征迁工作快速推进的奥秘是什么?通过调查走访,深入了解,笔者找到了答案。
上下同心形成征迁合力
全县上下一心,为西关街征迁改造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屏障。特别县“四大家”领导高度重视,鼎力支持。县委书记余春存在去省委党校学习之前,召集他所联系的县直相关单位包保队召开会议,强调各单位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期间多次电话询问工作安排、督办工作进度。学习期间,回到县里第一时间深入西关街片区,就征迁改造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县长余世明从武汉学习回来后,迅速召开联系单位负责人会议研究包保工作,紧接着到前线指挥部主持召开西关街改造工程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福卿、县政协主席尹熙祥、县委副书记李文新等县领导都时常到联系单位督导,主动深入征迁户家中走访座谈;常务副县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师利龙和县长助理、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吴立新全身心投入到西关街改造工作中,坚持在前线指挥部办公,全面指挥、协调、督办征迁工作,以身作则,事必躬亲。
县直各单位坚决拥护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按照改造工作的总体要求,全力支持配合,迅速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方案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并抽调工作经验丰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工作队。一部分单位“一把手”亲自挂帅,深入一线,为包保工作队排忧解难。县法院成立了以院长张祖成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以副院长明安辉为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专门合议庭负责人,由立案庭、民一庭、民二庭、行政庭、执行局五个业务庭(局)长为成员的“涉西关街改造案件专门合议庭”,专职负责处理涉西关街改造案件,为改造工程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县公安局进一步完善了安全保卫工作预案,并增派一名警力到指挥部工作;县司法局明确专人负责为西关街改造工程提供公证等法律服务;多数国有行政企事业单位牺牲本部门利益,主动配合国有资产处置,为改造工作带了好头、做了表率。
立足民心抓住征迁关键
民心向背是征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在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导向,做到在政策制定上惠及于民、在程序操作上公开于民,从而赢得了居民的理解配合、积极支持。
金辉一家7口,父母亲留守家里,他和爱人带着儿女远在江西九江彭泽做餐饮生意。压在金辉肩上的担子很重,这几年不仅生意不景气,而且二老身体不好,子女上学费用昂贵,方方面面都指靠着他,日子过得很是辛苦。听说西关街改造要签协议房子要搬迁,便放下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专程赶回来,很果断地在协议书被征收户签字栏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西关街改造工程签订房屋征收协议的第一人。灰德义是县粮食局的退休老人,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现在仅有他和老伴儿段朝慧在家。尽管自己的“穷窝”很好,住着舒坦,心里割舍不下,他愿意舍弃“穷窝”,积极带头签协议、腾旧屋,为加快工程实施作贡献。家住西关街114号的丁勇,家里就他和儿子,为了支持西关街改造,他把沉重的家庭负担放在一边,专程来到指挥部找工作队签定征迁协议。夏德和老人是城关镇退休干部、老党员。为了配合西关街征迁改造工作,他和老伴取消了去十堰女儿家团聚的计划,早早就租好房子搬家了,就为早日完善征迁的相关手续。现年78岁的吴顺玉,是葛州坝集团退休老职工,退休后与儿女一起住在宜昌。他在西关街有一栋祖辈遗留的老房子。在接到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征迁通知后,他迅速从宜昌赶回竹溪签订协议,并专门为将来的“新房子”如何使用立下了一份遗嘱:房子建好之后,可以让家里有困难的人无偿居住。也可以把房子租出去,收来的租金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39岁的杜修丽,因丈夫早年去世,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她不得不狠心将两个孩子‘撇’在家里,让年迈的婆婆照料,自己常年在外打工糊口养家,每年春节的时候才回一次家。这次当接到西关街征迁改造的通知后,她请了10天的假,专门从江苏赶回来签订了协议。并以最短时间腾空房子,成为了西关街改造工程率先搬家的第一户。
正是这些“征迁先锋”以实际行动支持西关街改造,他们用大义和奉献精神感召着人们,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凝聚起推进西关街改造的正能量。
转变作风推进征迁提速
县直各工作队、指挥部各工作专班,在西关街改造这场硬仗中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新风,以小见大献真情,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县委办包保工作队队长胡伟既是工作队员,也是被征迁户。在宣传政策法规、调查摸底、测丈房屋面积、锁定实物和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时,每每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他和工作队员总是耐心解释,并站在群众的角度帮他们分析问题,更是拿自己作为一个征迁户的角色来引导群众。在这个时候,他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力争更多的群众支持和理解全县这个“大家”的建设。县组织部包保队在副部长万克菲的带领下,想方设法为征迁户服好务。该部负责的包保户金辉在协议签订之后就返回到江西省九江打工去了,搬家只能让其年迈的父母来解决,组织部包保干部就都来帮忙腾房搬家。金辉的父母感激不尽,逢人便夸包保干部好。
作为西关街房屋征迁实施单位的城关镇视西关街改造为己任,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举全镇之力,尽每个人所能,全力服务征迁改造工作。党委书记余凯坚守工作一线,一线指挥、一线协调、一线督办、一线服务。抽调的40余名经验丰富、干事得力的干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们不仅在征迁工作上与其他工作队密切配合,还在后勤服务上力求细致入微。
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形成了强大合力,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了征迁工作的良好开局,整体征迁改造工作推进有力、进展迅速。(指挥部宣传组)
每日一星 |
刘芝玉:让祖坟为改造让路
“为了看护好祖宗的坟墓,一对夫妇不惧将房子盖在祖坟旁边,已经整整守了五十余年。”工商联包保队员惊诧不已地向我们介绍。
经了解得知,刘芝玉老人1938年出生,现年75岁,是农业社退休职工,其丈夫李进昌已去世,膝下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且都已成家立业。
6月1日上午,我们慕名来到门牌为西关街—248号刘芝玉老人家中,想听听她对西关街征迁改造一事的看法和意愿。
见我们到来,老人连忙打开门,招呼我们进屋喝茶。走进屋,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亮亮堂堂的屋子,干干净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桌椅……感觉疲惫的身心立马轻松了许多。
“我这屋子看起来显得很是寒碜,你们年轻人看不上眼,但我和老伴儿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觉得蛮不错的。”她一边忙着给我们沏茶一边乐呵呵地说。“这老房子可有些年头了,是我18岁嫁进李家后和老伴儿自食其力盖的。年轻时,我们一家在高桥上边租别人的房子住,但为了守护屋后这座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祖坟,况且租房子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决定在这儿盖房子。那个时候家里没什么钱,做什么事儿都不容易,好在一切熬过来了。”说到这,刘芝玉老人用满是皱纹的手捋了捋散在耳边的白发。“为了盖房,我每天在家不分昼夜地纺线,让孩子他爸拿到铺子里换成粗布,然后用粗布换来木料,还喂了两头猪,卖钱后买瓦,就这样,辛辛苦苦好几年才把房子盖起来的。”说话时,刘芝玉老人的神色里流露出对老屋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问及刘芝玉老人家对西关街征迁改造一事的看法时,她说:“我们老祖宗虽然是湖南人,但后来我们李家人老几代都在竹溪住,这里的土好、水好、空气好,搬到哪儿去都不情愿,西关老屋更是我舍不得的地方。这儿屋前屋后光照充足,晒被子、晒粮食方便的不得了。不过,现在西关街要征迁改造,是千载难逢好事儿。政府帮老百姓建房,即使心里对老房子有千万个舍不得,但是,舍老屋换新房我们全家都赞成,我们绝对积极配合征迁改造工作。”
“马上要搬迁了,对于你们辛辛苦苦守护几十年的祖坟将做何打算?”我们问道。“一定得迁走的,只是迁到哪里,怎样迁,以后怎么管护等相关事宜,还需要大家在一起商议决定。不过请政府放心好了,我们坚决不会因这个影响整个改造工程进展的,祖坟愿为改造让路。”刘芝玉老人很坚定地说。(指挥部宣传组)
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指挥长、副指挥长
审签:喻泉源编辑:田光礼余志雁
投稿信箱:zhxxgj2013@163.com联系电话:2732739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