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雪丽 通讯员 余志雁)“灰老爷子,在屋里哗哗啦啦的忙啥呢?”还没进屋,工作队员罗海军就热情的向正在后屋忙活的灰德义打招呼。
“估计你们快到了,我专门沏了壶农家茶。今儿个天气这么热,为你们解解渴。”灰德义老人边从里屋往外走边高兴的应和着小罗的话。
这是5月18日发生在西关街门牌为116号灰德义家的一幕。

灰德义老人拿下挂在墙上的全家福给工作人员一一介绍
灰德义的“家”非常小,仅两张桌子、一架电子琴、一台缝纫机、一面大镜子和几把椅子就塞得满满的。
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灰德义是县粮食局的退休老人,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现在仅有他和老伴儿段朝慧在家。灰老爷子告诉我们:“别看我这个‘穷’窝不大,但它是我们全家人的‘一片天’,苦也在这里,乐也在这里。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固定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不让老伴儿像我一样在外面受苦受累,我就寻思着给她找一份轻松的活儿干。老伴儿会缝纫,且手艺很好,她一直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缝纫店,于是,我和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外面挣钱。通过几年努力,我们终于攥够了在这条当时生意很是红火的西关街买铺面的钱。从那以后,老伴儿就做起了缝纫生意。”谈及此事,灰德义的脸上露出些许骄傲的神色。“现在退休了,有空的时候,我就召集老伙计们来我家弹琴、聊天,大家玩得很开心,日子过得很自在。”灰老爷子对老屋难以割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灰德义老人向工作人员讲述老屋的来历
在谈到对西关街改造一事的意见和看法时,灰德义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的西关街,坑坑洼洼的道路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歪歪斜斜的房屋给居民生活安全带来隐患……这应该是每个在住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事情。尽管自己的“穷窝”很好,住着舒坦,心里割舍不下,可西关街改造是惠及民生的大实事,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到时住进“新家”肯定比现在更舒坦,现在舍弃“穷窝”是值得的。我们的确没必要扭扭捏捏、犹豫不决。再说,我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更应积极带头签协议、腾旧屋,为加快工程实施作出一点贡献。”

采访时,灰德义的琴友来访,两人便高兴的为工作队献上了一首曲子
当问及对西关街改造有什么要求时,灰德义抿了抿干瘪的嘴说:“西关街改造是大事,我们老百姓关心,各级领导重视,我们相信政府和工作队的所有干部一定能把这项惠民的大工程做好!”
在工作队临走的时候,灰德义还特意为我们弹奏了一曲《乌苏里船》。优美、悦耳的琴声在他家小屋回荡,和谐、温馨的气氛在西关街弥漫,大家的心被此情此景深深感动。
灰德义老人意犹未尽,高兴地为工作队献上了一首《乌苏里船》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