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西关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2013年5月22日
要闻速递 |
县指挥部召开司法对接服务座谈会
5月20日,县法院和公安局负责人来到西关街改造工程前线指挥部,参加了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师利龙主持召开的对接服务座谈会。会上,两个单位分别汇报了关于服务西关街改造工程的工作方案,听取了指挥部的工作要求。
师利龙要求,在履行司法职能、服务西关街改造上,县法院要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法律法规,耐心为征迁户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要尽快组建一个相对固定的合议庭,对改造工程中涉及到的房屋产权、相邻关系、租赁合同、土地权属、历史遗留等纠纷依法进行调处。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要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审理,尽快裁判,为西关街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安定团结上,县公安局要高度关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与研判,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预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严防集体串联上访、聚众滋事的事件发生。要在组织征迁户迁至过渡房、已征收房拆除等关键节点,安排适当的警力做好道路交通、维护秩序等安保工作,确保有序、安全、和谐搬迁。要全力维护社会治安,对造谣、盗窃、哄抢财物、寻衅滋事、殴打他人、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坚决依法打击。
县法院和公安局负责人一致表示,他们将结合自身职能,全力以赴支持和配合西关街改造工程,一定以最强的警力、最好的设备、最佳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提供强有力地司法保障,维护好大局和谐稳定。(周 立 梁万松)
市电视台来西关街摄制节目
5月21日,十堰电视台《垄上行》栏目组来我县拍摄制作西关街传统手工艺节目,宣传报道西关街的悠久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据了解,此次《垄上行》栏目组以西关街上的城关镇理发店和胡家打铁铺为拍摄现场,通过细致采访、主持人亲身体验和背景介绍等方式进行采访拍摄,旨在展现西关街上传统手工艺的保存和传承,展示西关街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西关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迄今已有600年历史,街上古桥城楼鳞次栉比,寺观会馆林立,是明清时期最繁华的集市,至今尚保留着明清风格民居古建筑。此次《垄上行》栏目组的专题采访,将为西关街的历史文化留下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同时也为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做好传承和延续。(指挥部宣传组)
工作动态 |
统战部“换位思考”成效初显
在西关街改造工程征迁包保工作中,统战部工作队始终站在征迁户的角度思考,以灵活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方法灵活群众服。工作队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征迁政策,准确了解补偿标准,做到宣传口径与相关政策高度一致。同时,大力宣讲征迁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耐心疏导少数思想不通的群众,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劝人,赢得了征迁户的信赖和支持。该工作队所包保的征迁户支持率达100%。二是工作严谨数据实。工作队主动与指挥部定点联络员、测绘专班保持联系沟通,日夜连班加快进度,快速、准确测量有关重要数据。清点实物一物不漏,准确真实,实物锁定数据经户主确认无误后签字。三是作风扎实局面稳。对各征迁户反映的问题,能现场依据政策解答的由队长负责现场解答,现场解答不了的,记录在案,迅速向指挥部反馈,并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答处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有效维护征迁大局的稳定。(田 谢)
老干部局“创星”工作积极主动
为了快速推进征迁包保工作,老干部局把“十星级党员”评定活动与征迁包保工作紧密结合,及时丰富“创星”内涵,拔高“创星”标准,力促“十星级党员”评定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影响力,从而赢得了包保工作的主动性。
在西关街改造征迁包保工作中,老干部局共抽调3名党员干部组成包保工作队,负责10户居民的征迁工作。开展工作以来,包保队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克服人手短缺、包保户数多、情况复杂等困难,采取“5+2”、“白加黑”的工作措施,坚持把征迁政策宣传到每一户、每一个人,不厌其烦的为群众解疑释惑,全力以赴把好事办好。目前,该工作队的入户宣传和实物锁定工作已全部完成。(郭竹君)
民营办“透明服务”推进顺利
自5月5日以来,县民营办包保工作队严格依照有关政策和补偿标准,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急不燥、忙而不乱,努力做到“三到位”,服务透明化,确保征迁包保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政策宣讲到位。包保工作队成员进村入户全面、细致的开展宣讲活动,让征迁户充分了解征迁政策、补偿标准、操作程序等,在此基础上做好实物锁定统计、建筑面积测丈、补偿档案建立等工作。二是信息反馈到位。细心倾听被征迁户的诉求,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指挥部,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研讨解决办法。三是答复到位。对征迁户提出的意见和要求,队员们严格对照政策进行细致的解释说明,能当场答复的问题当即答复,不能答复的问题,及时向前线指挥部汇报,由指挥部做出统一答复。目前,该办实物锁定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近一半的征迁户有签订搬迁协议书意向,包保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周明琳 罗安卫 邹春红)
每日一星 |
灰德义:舍“穷窝”换“新家”值得
“灰老爷子,在屋里哗哗啦啦的忙啥呢?”还没进屋,工作队员罗海军就热情的向正在后屋忙活的灰德义打招呼。
“估计你们快到了,我专门沏了壶农家茶。今儿个天气这么热,为你们解解渴。”灰德义老人边从里屋往外走边高兴的应和着小罗的话。
这是5月18日发生在西关街门牌为116号灰德义家的一幕。
灰德义的“家”非常小,仅两张桌子、一架电子琴、一台缝纫机、一面大镜子和几把椅子就塞得满满的。
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灰德义是县粮食局的退休老人,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现在仅有他和老伴儿段朝慧在家。灰老爷子告诉我们:“别看我这个‘穷’窝不大,但它是我们全家人的‘一片天’,苦也在这里,乐也在这里。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固定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不让老伴儿像我一样在外面受苦受累,我就寻思着给她找一份轻松的活儿干。老伴儿会缝纫,且手艺很好,她一直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缝纫店,于是,我和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外面挣钱。通过几年努力,我们终于攥够了在这条当时生意很是红火的西关街买铺面的钱。从那以后,老伴儿就做起了缝纫生意。”谈及此事,灰德义的脸上露出些许骄傲的神色。“现在退休了,有空的时候,我就召集老伙计们来我家弹琴、聊天,大家玩得很开心,日子过得很自在。”灰老爷子对老屋难以割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在谈到对西关街改造一事的意见和看法时,灰德义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的西关街,坑坑洼洼的道路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歪歪斜斜的房屋给居民生活安全带来隐患……这应该是每个在住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事情。尽管自己的“穷窝”很好,住着舒坦,心里割舍不下,可西关街改造是惠及民生的大实事,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到时住进“新家”肯定比现在更舒坦,现在舍弃“穷窝”是值得的。再说,我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更应积极带头签协议、腾旧屋,为加快工程实施作出一点贡献。”
当问及对西关街改造有什么要求时,灰德义抿了抿干瘪的嘴说:“西关街改造是大事,我们老百姓关心,各级领导重视,我们相信政府和工作队的所有干部一定能把这项惠民的大工程做好!”
在工作队临走的时候,灰德义还特意为我们弹奏了一曲《乌苏里船》。优美、悦耳的琴声在他家小屋回荡,和谐、温馨的气氛在西关街弥漫,大家的心被此情此景深深感动。(指挥部宣传组)
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指挥长、副指挥长
审 签 :喻泉源 编 辑:田光礼 余志雁
投稿信箱:zhxxgj2013@163.com 联系电话:2732739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