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唐勇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弯碧水一条琴。
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自然的恩赐、人类的耕耘,孕育了丰富的资源、造就了良好的生态。
初夏时节,放眼竹溪大地,从雄关漫道的秦楚古长城到鬼斧神工的十八里长峡,从碧波万倾的龙王垭生态茶园到风生水起的金铜岭科技园,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热火朝天、竹房城镇带建设如火如荼……一幅生机盎然、如诗如画的绿色经济发展美景扑面而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秀美、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新竹溪。
数字见证发展的履痕。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亿元、财政收入3.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7元,分别比上年增幅较大。
青山有路。县委、县政府正带领37万竹溪儿女,用大手笔在秦巴大山书写建成小康社会的鸿篇雄文。
特色产业喜看稻菽千重浪
竹溪地处偏远,县城距十堰市区232公里,是与市区距离最远、交通最不方便、信息最为闭塞的一个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先天不足的现实不可回避。
然而,竹溪更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全省水电大县、茶叶强县,也是“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和“中国黄连之乡”。
如何扬长避短,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县委、县政府把握优势提升之道,发展分区域、区域分产业,坚持“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壮大茶叶、核桃、烟叶、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设高标准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引导优势农产品适度规模集中,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发展,实现从量的积聚到质的提升。
为解决产业发展中城乡分割、工农脱节的难题,延伸产业链条,县委、县政府在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深入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对接”这一高瞻远瞩、符合竹溪实际的科学决策。
“工农对接”就是坚持用特色农业支撑特色工业、用特色工业带动特色农业,把田间、山间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基地,把农特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第一市场,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在产业基地建设上,把田间、山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茶叶、中药材、核桃、烟叶等农特产品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力争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为工业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2012年,全县新发展茶叶、中药材、核桃、烟叶等产业基地11万亩。
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坚持围绕优势资源,培育壮大新型能源、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四类产业集群。以茶叶、魔芋、烟叶、中药材、贡米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促进农产品向精、深优化升级,变过去农产品“提篮小卖”为“车装船载”,让“傻大黑粗”的原始土货变成“小家碧玉”的现代靓货。以人福、创艺、华驰等企业为主,逐步实施医药化工业科技化;以非煤矿产整合、板石深加工、水泥制品及节能环保墙体材料为主,形成节能环保的建筑、建材加工体系。同时加快推进以县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一区多园”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
城乡建设藩篱一破满园春
宽阔的水泥路、别致的小洋楼、靓丽的新农村……这是我县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兴共荣?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以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县城、集镇、中心村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竹房城镇带、中东部特色资源开发区、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一带两区”发展思路,加大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力度。统筹全县区域发展,加大中心集镇建设力度,规划实施一批交通改善工程、水利设施工程、能源建设工程、信息化普及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城乡居民增收工程、公益性公共服务工程、人口素质提升工程。
全力推进县城建设。完善规划体系,逐步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一河(竹溪河)两岸(竹溪河两岸)三区(东部船形寨、小河边新城区,中部烧田坝片区,西部西关片区)”建设步伐,重点推进西关片区改造,加快东城新区路网建设;加大“城中村”、棚户区等综合改造力度。加大城区路网、管线、供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县城承载能力。
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按照“产业为先、村镇为重、农民为本、机制为力”的要求,坚持政策、项目、资金、精力重点集中,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着力将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生态环保、文明和谐、机制创新的示范带。城镇带沿线6镇已汇聚全县70%的人口、80%的经济总量,成为全县人口密集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3至5年后,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省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区、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示范区。
如今,竹溪在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的步履会更加铿锵有力。
生态旅游一折青山一扇屏
“带一个梦,我走进竹溪水,体味你的清澈、你古朴的美……”到过竹溪的客人,无不为之惊叹、无不为之倾倒、无不为之陶醉。
因为,竹溪生态环境良好。有植物种类197科1046属3293种,有8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植被覆盖率达81.2%、森林覆盖率达76.8%,居全省各县之首,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八里长峡,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4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8种,并有全国罕见的大面积红豆杉群落、珙桐群落和极为珍贵的“小勾儿茶”,被称为“动植物基因库”。
因为,竹溪盛产绿色食品。县委、县政府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原生态、绿色食品产业,让人们吃的舒心、吃的放心、吃出健康。竹溪的蒸盆、泡菜、腊肉,这些弥漫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竹溪风味”,已经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美食佳品。竹溪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生产的茶叶更是纯天然饮品,一直被饮茶者誉为上品。
因为,竹溪历史文化厚重。有脚踏三省的“自然国心”鸡心岭、与茶马古道齐名的古盐道、风情万种的万亩高山草甸,有真武大帝踏歪的偏头山、春秋战国时代的楚长城、姜子牙调兵遣将的大营盘,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明嘉靖年间的“采皇木”摩崖石刻,皇帝钦定的贡茶、贡米、贡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大手笔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在开发旅游资源上,我县始终坚持生态是基础、文化是核心的理念,既保护利用好生态资源,又开发提升文化内涵,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包装旅游品牌,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抢抓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好机遇,编制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三个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区,偏头山森林公园、关垭长城遗址成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
同时,我县大力抓好养生山庄、生态农家乐建设,让游客来有所住、来有所玩。湖北龙王垭茶业公司依托万亩茶园,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会务、品茶、养生休闲为一体的龙王垭养生山庄,是湖北目前投资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完全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被誉为“鄂茶第一庄”。
不久的将来,“养生文化旅游”必将成为竹溪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边贸物流一龙舞活千江水
竹溪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是“自然国心”所在地。这里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是连接华中地区、面向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有着得天独厚的边贸区位优势。
蒋家堰镇是竹溪的一大口子镇,与陕西平利交界,是竹溪通往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门户,数百年形成的闻名遐迩的露水集,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贾,素有“朝秦暮楚”之称。丰溪镇位于鄂陕渝三省市交界处,因其“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闻”的特殊位置而远近闻名,是省际边贸口子镇,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美誉。
竹溪资源富集,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森林、水能和矿产资源名列全省县市区前列,特别是有机绿茶、魔芋系列食品、有机贡米、中药材等产业已成规模。
随着谷竹高速即将开通、房(县)(安)康铁路纳入路网规划、过境305省道的扩路提级,竹溪交通瓶颈被打破,武汉人福、国电公司、武汉凯迪等一批上市公司也纷纷落户竹溪,为发展边贸物流带来了良机。
县委、县政府依托独特的边贸区位优势,把大力发展边贸物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支撑,努力建设鄂渝陕边贸物流集散地。
去年5月,占地200余亩、总投资3.8亿元的鄂西北国际商贸物流园奠基。该项目集收购、加工、仓储、销售、运输等多项服务于一体,建成后对提升鄂渝陕三省际物流仓储服务产业水平,拉动秦巴山区茶叶交易中心、药材集散中心、魔芋加工集散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和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意义重大。项目建成后,可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年产值65亿元,将成为鄂西北最大物流集散地。
今年4月1日,鄂西北首家县级电子商务网——竹溪电子商务网正式开通。该网站旨在宣传推介竹溪原生态的农特产品,只要打开竹溪电子商务网,就能一览竹溪原生态的农特产品;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能轻松购买竹溪原生态的农特产品。竹溪电子商务网的开通,为发展边贸物流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我县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引进综合性超市进驻竹溪,并兴建农村小超市、农资店,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竹溪这艘巨轮又朝着新的目标扬帆起航了。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竹溪的青山之路一定会成为康庄大道。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