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工到总工
通讯员吴德华
日前,县公路局总工程师荣幸地登上了竹溪县“道德讲堂”的演讲台,就他自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事迹给大家演讲,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刚参加工作时,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道工。如今,在路桥专业工程技术上,他却在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中都很有名气,他,就是县公路局现任总工程师蔡成山。那么,他是怎样从一名普通道工变成了一名总工程师的呢?
自我“充电”
34年前的1980年,蔡成山刚年满16岁就加入了公路养护职工队伍,在道班养路期间,全县都是砂石路,体力劳动强度是现在的好几倍。每天早晨上班时,他总是走在别人前面,抢着推最费力的劳动工具——人力车;晚上收工时,他总是走在别人后边,查看掉没掉工具;每天晚上,他不到半夜是不会睡觉的,要利用这段时间苦读公路养护专业书籍及初中高中教科书。局领导见他肯钻好学、能吃苦耐劳,就任命他为青山道班记录员。经过他几年来持之以恒的不断自学“充电”,打牢了专业和文化知识基础。
深造“镀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蔡成山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北省交通学校路桥专业。在校期间,他更是珍惜每分每秒时间,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别人打牌下棋,他从不参与,总是一心归门里看他的书(直到现在,他都从不朝麻将桌边站,保持了几十年来一有空就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1988年,他以每门功课都是全优的成绩从交校毕业。
由于他为人诚实,做事认真,又勤奋好学,从学校一毕业就成了热门的“抢手货”,很多单位都愿意给出优厚的待遇调他过去,更有一些个体老板愿意开出超过现有月薪10多倍的工资想“挖”走他,这些诱惑都被他谢绝了。其实,要按说他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算好,一家人都指靠着他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生活。孩子上学要花钱,妻子又没有工作,只是靠做些鞋子、鞋垫拿到街上去卖了来贴补家用。对这种清贫的生活,他妻子却感到十分满足。
蔡成山说,要说自己现在能做点事,也是单位培养了我,如果没有单位,说不定我现在还在农村种地。我没有别的本事,只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为单位多做点事,为公路交通事业多做点自己该做的贡献。
勇于创新
蔡成山从交校毕业回到单位后,局里将他安排到养护工程股当工程技术员。在这期间,公路建设进入了提挡升级的高峰期,在技术要求上也同时需要不断更新。对于他这个刚从交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在施工实践中不断探索试验、改革创新,不仅攻克了一道道科技难关,而且缩短了工期,保证了质量,累计为局里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工程投资。
在山区路基改造过程中,不少要做挡墙的地方遇到了软基础,面对这种找不到硬基做岸难以稳固的难题,蔡成山从拱桥力学中受到启发,试验并推广应用了“拱形基础跨越软基”的施工方法,通过多次的实践证明,此法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而且确保了工程质量;“襄关路”正关垭是湖北与陕西接界的东大门。界门的设计既关系到湖北对外形象,又要尊重古楚长城的历史,还要兼顾社会各界及陕西省等方方面面的意见,连县政府专题研究好几次具体方案也没确定下来,最终决定由工程技术人员拿出初步方案后再讨论。一下子将这一不好解的“难题”交给了他。他精心设计出的“楚长城古城堡式界门”草图一炮打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同、一片掌声!
30多年来,由蔡成山主持的重大技术革新有三项,测设、修建、改造公路37条,计1100多公里;设计、施工大中桥20余座,并成功试验推广应用了“废旧油层再生利用”、“太阳能油池”等新科技。2005年,他被授予全省公路系统“十佳建设标兵”称号;2010年,他被十堰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殊荣!所收获的累累硕果,是他用心血和汗水铸成的。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