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位于湖北中部,北倚大洪山脉,南临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经济最活跃的武汉一襄阳一宜昌大三角中心地带,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桥头堡城市,也是武汉城市圈观察员,素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的美誉。
京山历史悠久、气候宜人、山环水抱、环境优美,举世闻名的屈家岭文化在这里繁衍、彪炳史册的绿林起义在这里发源,是毛泽东主席双儿女亲家张文秋、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聂绀弩的故里。享有全国著名的“对节白蜡之乡”、“温泉休闲之都”的称号。全县国土总面积3520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6万。
京山自2007年实现“省级园林县城”的建设目标后,2008年启动了“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把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城市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全力以赴积极推进。近年来,围绕建设“生态京山”目标,突出“绿化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多方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服务经济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自然生态型、文化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建新路。截止2011年底,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绿地率达到3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一、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主要作法
回顾近四年的创建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力促园林城市创建高效能
一是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在创建之初就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不仅仅是县城的一项荣誉,更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力求通过创建,增强县城的凝聚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增强京山的竞争力。基于这种认识,我县确立了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各司其责,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加强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京山县建成山水园林县城。在创建工作中,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设生态京山”的发展战略,决心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国家园林县城”,进而建成更高层次的“国家生态园林县城”。
二是落实队伍,健全创建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成立了政府县长挂帅,“四大家”组成,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创建领导机构,制定了《京山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实施方案》、年度绿化建设计划和具体创建措施,将创建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并将各责任单位创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全县目标考核的范畴,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和有效推进。县城公园绿地建设和维护以政府投入为主,自2008年以来,每年绿化建管资金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特别是绿化管护资金逐年增长,由最初的1.8元/平方米?年增长到现在的3.5元/平方米?年,充分保障了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合力。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原动力,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突破口,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推动器,多法并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主题宣传动员活动。开展了“绿色行动计划”的特色宣传活动,“建设生态京山,共建绿色家园”的绿色文明活动,实行了“养花种草进家庭,园林科普进庭院、管理服务进社区”等亲民绿化活动,让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园林式单位(小区)、园林式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以及绿地认建、认管、认养的群众性绿化活动也蓬勃开展。目前,已有7家单位(小区)获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称号,建绿、爱绿、护绿、兴绿、参与绿化已成为全县上下全民性的自觉行动。
(二)科学规划,完善法规,力求园林城市创建高起点
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着力塑造“轻工机械之城、温泉休闲之都、国宝桥米之源、中国网球之乡”四张名片。
一是科学规划,彰显城市独特个性。京山的特色在山,灵气在水,底蕴在绿。县城两面环山,山外环湖,京山河、惠水渠穿城而过。依据京山生态环境和地貌特征,本着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始终把规划作为城市绿化的第一要素来抓,近三年政府直接投入1500多万元,邀请名院、名校、名家完成了绿地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街景绿地设计、道路绿化设计和公园设计等规划、设计项目,确立了以生态园林为基础,建立绿色走廊为理念,依托现有的水系、山林、湿地、绿地等地域类型,形成了“双核”(惠亭蓝核、牛皇山绿核)、“两片”(张良山、鸭嘴山)、“三带”(铁路防护绿带、高压走廊防护绿带、京山河滨水景观带)、“四廊”(乌龙沟、南干渠、北干渠、沙河)、“多通道”(城区主次干道)、“多节点”(小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小品园)的城市绿化建设发展格局。这个格局的形成,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与绿色的协调平衡、城区与城郊的绿化共融,实现了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系统的良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县的园林景观。
二是完善法规,强化城市绿线管理。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和创建园林县城要求,完善和实施了城市绿线管制办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自然山体、河岸、湿地、林地等现状绿地和已建各类绿地的进行了保护,并依法严格绿线管理,不得随意侵占绿地和改变规划绿地性质。在实际工作中严把了绿化规划公示关、审批关和实施关。实行了“绿色图章”制度,加强了对城市规划区所有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保证配套绿化工程按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维护和巩固了城市绿化成果。
(三)把握重点,突出亮点,打造园林城市创建快进程
严格遵循“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从建设“生态园林城”出发,像抓资产经营一样大“泼绿”,围绕“发展”和“突破”,在增绿量、求协调上下功夫,在出精品、上档次上做文章,不断加大对绿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城区绿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景观型园林”工程。结合道路的新建、改建和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投资6000万元,对人民大道、新阳大道、轻机大道、永兴大道、温泉路,随岳高速公路连接线绿色通道等9条城区主干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改造和建设,做到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整个县城基本形成东西五横、南北八纵的道路绿化景观带。
二是实施“休闲型园林”工程。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将山水资源、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树种紧密结合,精心设计,形成靓点。投资1.7亿元改造了占地面积20.35公顷的文峰公园,于2010年10月完工并对外开放;投入1200万元建成了人民广场;投入近2000万元美化了新市大道、新阳大道、人民大道等三线小游园:投入3600万元,完成了随岳高速公路连接线绿色通道、永兴大道景观绿地、新阳大道绿化等重点绿化建设。另外,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由广东客商投资2.5亿元,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花卉基地一一丹桂园国际花卉城。启动了富水花园音乐喷泉广场、城西亲水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此外,惠亭湖湿地公园已经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市民出门就能见绿、随行就能进入林荫道、就近就有一处赏心悦目的小游园可供休憩。
三是实施“生态型园林”工程。在城内,对穿城而过的京山河,筹资3300万元,启动了2.4公里水生态修复工程,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河沿铺草、驳坎植树等综合整治手段,使河水还清、河岸添绿、环境复美,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亲水”的滨水生态景观。此外,还投入472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3万吨的文峰污水处理场,保证了“蓝线”水体不受污染。同时,开展了城区周边山体裸露植被恢复、公路防护林建设、高压走廊防护带建设、风景旅游景区、度假休闲区和温泉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步完善。
四是实施“节约型园林”工程。我们在提倡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实现了绿地多种功能的高度统一。在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把关中,大力倡导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以乔木为骨干的复层种植群落为主,适地适树的乡土植物和节水耐旱植物为主;倡导规划设计人性化、景观塑造简约化、种植配置自然化、资源能源节约化。在植物选择和绿化施工上因地制宜,科学植树,做到常绿和落叶并举,慢生与速生兼顾、林相与季相搭配,美化与香化同步,平面与立体结合。在绿化设计上,反对豪华设计造成的高造价,尽量降低新建绿化的造价;在绿化建设上,提倡依山就势建设绿地,反对大量人工堆造地形,以节约投资;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启动了“林荫广场”和“林荫停车场工程”建设。
五是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单位和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细胞”,我们以开展“庭院绿化达标”创建活动和“绿化示范小区”、“绿化示范单位”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了单位绿化、小区绿化、社区绿化建设,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房还绿、屋顶披绿等途径,保持了城区各项园林绿化指标逐年增长和节约型园林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城区主干道20余家沿街单位实体围墙实行通透式护栏改造,还绿于民。
(四)依法治绿,规范管理,力护园林城市创建新成果
紧紧围绕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城区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园林绿化规章体系。坚持走建管并重、依法治绿的方针,先后颁布实施了《京山县城区绿化管理实施办法》、《京山县城区绿线管制办法》、《京山县城区公园管理办法》、《京山县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面积审核办法》、《京山县城区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对城区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的监管执法机制,为绿化行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深化绿化管养体制改革。着力于管理方式的创新,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了新型的绿化管养体制,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上,采取了用人社会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绩效考核制、奖惩兑现公开制,实施了“以钱养事、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绩效挂钩”绿化养护模式,卓有成效的提高了绿化养护水平。对城市公园绿地、行道树、庭院绿化都确定专班、专人实施养护管理;并将城区园林绿化管理纳入各单位“门前五包”范围,严格责任落实,年终考核结帐。积极开展了“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等活动,对违反规划、侵占绿地、损毁绿化、砍伐树木、损坏绿化设施等行为,坚决依法制止和查处,有效地巩固了绿化成果。
二、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主要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创建,京山城市布局日趋合理,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已形成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相映、城林交融的园林城市格局。
(一)城区园林绿化速度明显加快。几年来,城区先后新建公园、小游园、绿化广场、街头绿地26个;新建和改建了30条道路,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87.2%,道路绿地面积达到42.99万平方米,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29.6%:建成区绿地面积达632.4公顷,公园绿地达190.4公顷,实现了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环上绿化成带,面上绿化成林的绿化格局。
(二)城区园林绿化质量显著提高。根据城区地域特点,利用园林艺术手法,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做到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和历史风貌,达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绿化景观多位一体的目标,建设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公园绿地。如在城市入口节点的建设中,融入特色园林元素,高标准建设了迎宾大道绿色生态走廊工程。改扩建的文峰公园设计理念科学、建筑小品、雕塑个性突出,植物配置合理、设施齐全,管理专业,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上,获得2011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金奖。
(三)节约型园林模式开始形成。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摸索出了园林用地多元化、用土价值最大化、水源利用天然化、节能减耗低碳化、节材利用合理化、养护成本最小化的“六化”节约型园林建设模式,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为67.5%。重点开展了绿地复合利用,积极向屋顶、阳台和立交桥、建筑立面拓展绿化空间,构建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系统,绿地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生态透水砖、植草砖等新型材料,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城区园林绿化管养日趋精细。在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助推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大力推行了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精细化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原则,实施了“以钱养事”改革,采取社会监督与及时整改相结合、管护质量与经济责任奖惩相结合的措施,绿化管护质量有了大幅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近四年的努力,2012年2月8日,我县的创建工作通过住建部的验收,被成功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成为湖北省继兴山和姊归之后第三个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的县城。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