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突出特色创模 彰显城市亮点

时间:2013-05-19 21:18:55      字体:  打印  播放
宜昌市总人口406万,城区人口160万,2011年生产总值2140.7亿元,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财政收入211亿元。自2005年开始启动创模,历时5年,建成了湖北省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2011年底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双双实现了湖北省零的突破。
一、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全面实施水环境治理。
全市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项目47个,成为保障宜昌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立体防线和环保屏障。
加强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了黄柏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柏临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水污染防治工程。其中先后投入3亿多元对黄柏河流域进行综合防治和系统治理,使其由过去的Ⅴ类水质提升到Ⅲ类水质。这一治理模式得到了国家、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黄柏河流域治理的做法在小流域治理中很有代表性和指导性”。
开展库区生态预警和水质同步监测,建立健全了三峡库区水环境应急监测机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库区全面达到相应水质标准要求,呈现出江清岸洁、百舸争流、青山绿水的亮丽景象。
该市编制了《宜昌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建设,保护区内均设置公示牌、警示标志、界桩、围网,现场应急物资和设施齐备等,并从2007以来每年开展一次饮用水源水质全分析监测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均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同时建立了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目前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水质达标率100%,确保了市民饮用水环境安全。
二、以垃圾处理为焦点,重点加强后污染治理。
宜昌市对垃圾渗滤液排放处理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作为环境保护的焦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了对这类后污染项目的处理、处置。
发挥了模范城市的示范作用,根据环保部最新颁布的创模指标及实施细则,主动加压增担,高标准严要求投资2000多万元对城区黄家湾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2008年建成的黄家湾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改造工程采用国际先进的两级碟管式反渗透技术(简称DTRO),出水水质提前3年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达标率为100%。宜昌市渗滤液改造工程多次得到环保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得以推广。
利用市域新型水泥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采取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回转窑焚烧工艺,在对城区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脱水浓缩等预处理后,作为华新水泥公司水泥生产的原料在窑尾掺混焙烧,有效杜绝了二次污染,实现了污泥的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节约了处理成本,同时为全国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和处置探索了成功之路。
三、以生态家园为要点,切实加强新农村环保。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宜都、远安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试点县(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当阳市、远安县已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远安在省内率先开展“国家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通过生态治理,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0多万亩,天然林保护1200多万亩,植树造林20多万亩。目前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4%,全市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面积比例达到1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以监管执法为靓点,坚持做好点线面控制。
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和全过程防范污染的体系,工业治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连续5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其中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亚洲规模最大的酵母制造企业,投资1.3亿元,先后启动四期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解决了酵母废水治理这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多次得到了环保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市将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纳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制定了《宜昌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办法》,形成了由企业自筹、环保补助,运营委托第三方负责的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监管模式,全市国控企业在线监控执行率达到100%,形成了以市环保局为中心,以县市环保部门为监控终端,涵盖全市主要排污企业的监控网络系统,使全市环境执法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宜昌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作为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以解决市民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蓝天”、“碧水”、“安静”、“工业污染防治”、“创模细胞”等五大创模工程,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地表水、大气、声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全市人民积极参与,热心支持“创模”工作,连续三年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超过85%。
目前,该市城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环境管理能力充分,环境法制建设高效健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碧水绕城、青山环城”的城市生态环境。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