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国仅26个城市(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殊荣。其中,省会和副省级城市8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3个,直辖市城区6个。
7月中旬,三峡晚报启动“对话全国文明城”大型采访,多路记者先后奔赴成功加冕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东莞、惠州、深圳、中山、南京、马鞍山、南通、张家港、烟台、苏州、大连、大庆、包头等13个城市实地踏访,并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昨日,本报记者连线采访了其他13个全国文明城文明办负责人,集纳其创建的好做法好措施,希望对宜昌当前的文明创建有所帮助。
省会城市
成都:“全域成都”
成都市委市政府认为文明城市的核心价值,是城乡一体的文明,是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过程。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推进城乡一体化高度契合,是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大特色。
成都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把创建覆盖面从中心城区、郊区,扩大到全市所有区(市)县,甚至延伸到乡镇和农村,大力实施“全域成都、全面创建”工程。
南宁:“能帮就帮”
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现正努力打造广西“首善之区”的文明城,“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功不可没。
除了普通市民之间互相互助的民间“能帮就帮”外,南宁市委、市政府以“能帮就帮”为切入点,在建设文明和谐城市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党员带头帮、群众相互帮、机制创新帮”的新型帮扶机制,打造政府层面上的“能帮就帮”。
副省级城市
厦门:“两个100%”
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是厦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人为本才能全民受益,全民参与才能激发活力。两个百分之百(100%市民赞成参评全国文明城市、100%市民参与创建活动)是这座城市市民热爱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
宁波:“办实事”
宁波大量的投资都为老百姓在办事,包括能够在全国的城市中喝上干净的水库原水的自来水,宁波在地下管网上大投入;为了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宁波最近六年时间的投资,超过了解放以来卫生方面的投资总和;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宁波大的城市框架的投资花了不少钱;宁波有许多污水处理的设施,现在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80%以上。
青岛:“名牌演绎”
在青岛,服务名牌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个服务名牌就是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让青岛这个品牌之都煜煜生辉。
青岛作为最早在中国提出经济发展“名牌战略”的城市之一,在经济领域大力开展创名优产品活动,不断做大做强现有品牌,恢复和挖掘历史品牌,出现了一批象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享誉世界的品牌,也为“品牌战略”延伸、辐射提供了借鉴。2005年11月6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经评审委员会审定,青岛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
直辖市城区
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管理”
北京东城区享誉全国的一大绝招,就是“网格化”城市精细管理模式。
全区被划分为589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七种力量”进驻: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网格消防员。
根据东城区政府的建设目标,“格”还将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目标。
天津市和平区:“学习型社区”
天津和平区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进程中,把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逐步深入,惠及全民,这个做法很值得学习。
作为市中心区,和平区外来人口保持在3万人左右,外来人口教育也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项内容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2002年以来每年培训人数保持在6000人左右。由团区委牵头,区财政每年拨专款1万元,6个街建立了6所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在社区、学校、工地建立了10余个培训基地,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法律援助、保健查体、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习启发”
上海浦东新区在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认真学习和吸收其他地方的文明建设成果,如同蜜蜂酿百花之蜜,泰山成细壤之高,使精神文明建设厚积薄发。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是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写字楼,更能随处体会到文明清风:早晨坐地铁上班,维护秩序的“红马甲”可能就是旁边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晚上到嘉年华狂欢,一袋垃圾可以换取毛绒玩具。
在如今的浦东,志愿者队伍同样日益庞大。
北京市西城区:“文明日记”
西城区有很多“名校”,基础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西城区形成了从小学分阶段教育到中学的入学教育、十四岁生日教育、青春期教育、十八岁成人教育、青年党校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模式,覆盖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时,西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文明日记接力活动。在传递过程中,“文明日记”紧紧围绕奥运微笑环所代表的乐于助人、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学习进取、保护环境五种精神,从1本到6本传遍了西城区的中小学校,10万中小学生。
上海市静安区:“民心工程”
“老年食堂”、“白领午餐”、“支部建在楼上”、“零星旧里改造”、“志愿者服务队”……在“全国文明城区”上海市静安区,文明创建与民心工程完美结合。
在静安区,有几十家“乐龄家园”,每天为老人提供热气腾腾、营养搭配合理的午餐和晚餐。静安区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动一批有条件的大中型餐饮企业为白领供应午餐,社区单位在保障自身的前提下也接纳白领“搭伙”,解决了“白领午餐难”的问题。
重庆市渝北区:“一刻钟服务圈”
作为西部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区”,渝北人的幸福感格外强:新增的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出门就可见绿。还有5个大公园和15个大广场,让市民吃完饭可以去散散步,跳跳坝坝舞。在农村,10万农民变成城市居民,真正融入了城市;卫生室、便民超市覆盖各村,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启动“超万行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渝北区部分地方出门购物休闲还不是很方便。对此,渝北区正着力打造的“一刻钟服务圈”将改变这种状况。今后,市民不管是体检看病、物业服务,还是文化休闲、运动健身、购物消费,出门15分钟左右就可轻松到达。
县级市
库尔勒市:“环境立市”
2009年,库尔勒市首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回首30多年前,库尔勒曾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边陲小镇,“没有树,没有草,风吹石头跑”是当时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描述。为改善生态环境,库尔勒确立了“环境立市”战略,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荒山绿化、城区绿化、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绿化工程。如今,昔日的石头山已经变成“绿满山、花满坡、草满地”的生态园林公园。目前库尔勒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0.04%,建成区绿地率达35.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3平方米。库尔勒人用整整30年时间,在边陲荒漠上创造了一个“绿色”的文明奇迹。
满洲里市:“一城带多城”
满洲里市于2009年1月走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为国家在中俄蒙交界地区树立了一个中国文明城市标杆。
几年来,在“一城带多城”的创建工作中,满洲里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统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科普示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了“六城联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