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下旬,县公路局组织宣传人员深入全县各基层公路养护站,开展了“寻找最美养路工”活动,挖掘、采写了一批“最美养路工”的感人事迹。他们在平凡中,彰显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养路为荣的精神风貌,铸就了许多的不平凡。从本期起,《今日竹溪》三版将陆续刊登“寻找最美养路工”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土记者”是这样练就的
通讯员吴德华
在今春县公路局召开的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他荣获2012年度“模范通讯员”称号,这是来自养护一线唯一一位获此殊荥的道工,这一荣誉他已连续保持近10年。他,就是来自养护一线的“土记者”--温大树。
30余年的坚持从不后退
自参加工作30多年来,温大树一直在竹溪南部深山道班养路。当他看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养路工们很辛苦,却很少有记者来采访宣传报道他们时,就萌生了自已拿笔写稿的念头。他文化水平不高,连中学也没上过,又没有什么写作经验,一连写了三四年,卧室里到处都是稿纸,过秤足有几十斤重。每月18元的工资除了吃饭外,其余全让他买了稿纸和邮票,可投寄的稿件全都石沉大海。
冬天为了写稿,他把火盆放在床跟前的办公桌下,一写就到了半夜过后,有时睡意一来就扒在办公桌上睡着了;夏天为了写稿,身上被蚊虫咬得大包小包;妻子吵他整天不做正事搞空经,把钱全花在了投稿上;同事们见他总爱带讽刺性地问道:“温记者,又发了几篇稿子呀?”面对这一切,他从没后退过,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学习请教、积累经验,到第七年的时候,他的稿子终于见报了。这一发就像库水开了闸一般,他每年都要在各大报刊、文学杂志发表作品20余篇。30多年来,累计发表作品达600余篇,真正成了养路工人们的“土记者”。
“鸟枪换炮”花钱不心疼
随着电脑、数码相机的普及,各大媒体不采用手写稿及胶卷相机拍摄的照片了。为了继续坚持写稿,温大树省吃俭用拿出一年的工资购置了电脑、数码相机,从师请教学习使用这些“洋玩艺儿”。还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很快学会了使用这些从没接触过的“洋玩艺儿”。他写稿、拍照更是得心应手,所采写的稿件多次被《湖北交通报》、《十堰日报》、《中国交通报》等省市、国家级报刊采用;拍摄的新闻照片不仅多次发表在各大报刊上,还多次被视界网采用,连不少照相的老手家里有红白喜事、大凡小事也请他去帮忙拍照;不少媒体为了选择到高质量的新闻照片,还专门与他约稿。
“修成正果”道工本色不变
时下,不少人把写作当成了“撬门砖”,一旦能写出点东西,就想提拔、跳槽,目的一达到,就再也不写什么文章了,因为写稿的确是太辛苦了。可温大树却与众不同,早在几年前,就有新闻宣传单位要调他去,却被他谢绝了。他说,当初学习创作时,不是为了跳槽,而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将养路工的苦与累、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写出来发表在报刊上,求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在竹溪公路行业的几百名道工中,他算是写稿时间最长、发表作品最多、名气最大的“土记者”了。去年,根据工作需要,县局将他从南部山区的泉溪公路管理站调到路政大队。他利用工作之余,除了将路政大队的信息及时报道出去外,还经常到道工生产一线去采写鲜活的新闻稿件。用他的话说,现在已经年过五旬,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只要在岗一天,他这个专写一线道工新闻的“土记者”就必须当一天。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