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水坪镇洛河中学教师邱建荣不幸患上尿毒症,生命濒危……关键之时,63岁的母亲陈金兰坚定地说——
儿子,妈把肾给你!
记者 杜香平 余俊丽 周端海
因无力支付高达20万元换肾手术费用的邱建荣,想到了向社会求助。4月16日,他将写好的求助信送到了县委机关杂志社……
当日,竹溪新闻网在首页以通栏大标题刊登了求助信;接着,17日出版的《今日竹溪》全文刊发了《一位尿毒症病患者的呼唤》。与此同时,竹溪新闻网和《今日竹溪》相继开办了“人间有爱”专栏,对事态的发展进行追踪报道。
60多岁的老母要为儿子捐肾的消息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领导、同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4月21日,换肾手术在东风总医院顺利进行。术后,消息立即传回竹溪,献肾的母亲、接受肾移植的儿子邱建荣,手术成功,母子二人平安……
邱建荣在接受秦楚网、《十堰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说:“我现在这条命,是母亲和社会好心人给的!”
儿子啊!这么大的事你咋瞒着我?
家住水坪镇水坪街村三组的邱建荣,1997年中专毕业后,就来到汇湾乡回龙小学任教。因家庭原因,2004年,他被调到水坪镇洛河中学任体育教师。
这一年,邱建荣刚好26岁。身体强壮的他,在这风华正茂的季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上。他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同住水坪镇姑娘夏琴的芳心。2008年,在亲友的祝福声中,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邱建荣感觉到身体有些变化,经常出现头疼、感冒等。一向身体强壮的他,没把这个小病当一回事,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12年,头疼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有时还伴随胸闷。此时的邱建荣仍没有离开教学岗位,直到去年5月,邱建荣在教学生体操时突然感觉浑身乏力,头疼欲裂……
一周后,病情越来越重,邱建荣这才乘着在县城学习时到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了——尿毒症病。
“尿毒症?”邱建荣根本不相信这是事实,好心的医生建议他到十堰太和医院做详细检查。太和医院的诊断再次证明,邱建荣患的是尿毒症病。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青人,正是全身心干事业的时候,突然患上了这样的重病。邱建荣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勤劳善良的妻子虽然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但她相信科学,把所有的不快全部埋藏在心底。她清楚,自己爱的人病了,他现在需要治病,需要安慰……
一切平静下来后,夫妻二人一商量,决定暂时不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自己悄悄治疗。
尿毒症只能通过透析来控制病情。高额的治疗费用,不但花光了夫妻二人的积蓄,借来的几万元也没了。能借到钱的亲友和同学那儿都借了,邱建荣还预支了两年的工资。今后怎么办?在经过反复权衡后,夫妻二人才决定将实情告诉给母亲。
母亲陈金兰正在怀疑儿子和儿媳有事瞒着自己的时候,“尿毒症”三个字一下把她给打蒙了,过了好一会儿,陈金兰才说:“儿子啊!这么大的事你咋瞒着我?”
坚强母亲,擦干眼泪四处求借治病钱
看着母亲,邱建荣和妻子欲哭无泪。他们何尝不想早点把病情告诉给母亲?只是担心母亲承受不了这个打击。
母亲和父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土地。邱建荣心里更清楚,2005年,父亲因病去世,兄妹二人就是家中的支柱和希望。后来妹妹出嫁,自己又不能经常回家,家里的一切都靠母亲一人支撑,直到2008年自己结婚后,母亲的担子才略有减轻。母亲常年超负荷的劳动,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好,高血压等疾病一直影响着她的身体健康。
陈金兰看着透析后身体虚弱的儿子,心里非常难受;想想儿媳,她既要照顾病中的儿子,还要四处求助,心里更是酸楚。儿媳夏琴没有固定工作,主要靠在一家药房打工增加收入,现在为了照顾丈夫,不可能再回到药房去上班。收入了也没了,高额治疗费用哪里来?
借。陈金兰短暂的思考后,立即做出了决定。她要把儿子从病魔那里拉回来。
60多岁且身患疾病的陈金兰,想到做到。安慰儿子后,又给儿媳嘱咐了一番,便开始了她的借钱之路。
陈金兰清楚,借钱的事,是人与人之间最不好开口的事,何况现在家里的情况也不好,再加上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借钱多难啊!陈金兰更清楚,别人的钱同样是靠一点一点辛苦劳动挣来的,都不容易,都是血汗钱。
想归想,行动才是重要的。陈金兰擦干眼泪,走出了家门……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陈金兰走东家,奔西家,一遍又一遍地陈述着儿子的病情,讲述着自己的家境……
她,白天赶,夜里走,不论远近,只要能想到有可能借到钱的地方,她都会去。
说了多少好话,求了多少人?陈金兰自己也记不清了。受了多少白脸,陈金兰也记不清了,但为了儿子治病,她什么都忍受了……
一段时间的奔波,陈金兰瘦了,心情好了。在这段借钱的时间里,好心的亲朋拿出了家中的存钱,善良的亲友送来了现款……
每借到一笔钱,陈金兰都觉得儿子的病离治愈的距离近了一步,每次借到钱的时候,她都会细心地收好。东家求,西家借,先后借到2万多元现金,每一张都带着她体温的钱,一分不少的全交了治疗费用。
取个肾算啥?儿子你不能不活啊!
尿毒症病人通过透析尽管能维持生命,但无法治愈。陈金兰不相信这些,她相信儿子一定能好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邱建荣的病日益加重,医院已连续下了几次病危通知。陈金兰仍然坚持,她相信奇迹一定会在儿子身上出现。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陈金兰仍然行走在借钱的路上……
在给儿子借钱治疗的这段时间里,陈金兰对尿毒症这种病也逐渐有了更多的了解。她知道,透析只能缓解病情,要想治好,必须换肾。
没有读多少书的陈金兰,一心想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匹配的肾源给儿子换上。在她的心里,自己老了,肾功能也衰老了,肯定没有希望。后来一位邻居告诉她,有报道说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给自己的儿子换了肾,并且很成功。
邻居的话让陈金兰有了新的希望,她决定把自己的肾给儿子。
做事向来果断的陈金兰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儿子和儿媳。
母亲的这一决定,让邱建荣一时无法接受。母亲苦了一辈子,现在老了,还要把肾给自己,坚决不同意。
陈金兰说:“儿子,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没了,我还有啥活头?这个家,没我行。没你不行!”接着又说:“我都60多了,取个肾算啥?你是我的儿,正年轻,还有好多事要做。你不能不活啊!”
陈金兰的话让人感动,好心人也开始劝说邱建荣接受母亲的肾。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邱建荣和夏琴才勉强答应了母亲要求。
儿子同意后,陈金兰非常高兴,今年3月她到东风总医院做了配型检查。
在等待配型结果的日子里,陈金兰仍走借钱的路上。她要准备换肾手术费。
10多天的等待后,结果出来了,陈金兰的肾不但与儿子邱建荣的肾完全匹配,而且身体条件也允许马上进行手术。
得到这个消息时,陈金兰惊喜地说:“老天帮我,我的肾还能和儿子的肾配得上!”
4月21日上午,陈金兰、邱建荣分别被推进了手术室……
几小时后,陈金兰的一颗肾顺利的移植到了儿子体内,手术成功,母子平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大爱母亲,爱感社会情“牵”众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东风总医院器官乳腺外科主治医师翟丛新说,“这次手术特殊的地方就是母亲年龄比较大,这个年龄的老人心肺功能已处于退化状态,手术过程对她来说是一种创伤,恢复相对较慢。这个手术我们经过了反复论证,目前母子平安。”
换肾成功后,陈金兰说:“这下好了,我儿子有救了。”
邱建荣则说,我的母亲是世上最伟大的母亲。别人的母亲给儿子的生命是一次,我的母亲给了我两次。
翻开《今日竹溪》,细看“人有间有爱”专栏,《爱心接力棒正在传递》、《八十元爱心捐款传真情》等爱心报道。母爱的力量,吸引了更多的爱心人士,这些善举人士,多为不留姓名的,如:不留名的青年、打工青年、老妈妈等,更有单位同事、县河中心学校以及其他学校老师、县教育局领导、杂志社编辑记者等单位爱心人士的义捐……
写到这儿,笔者想起《今日竹溪》和竹溪新闻网上刊发的《母爱无边》一文。文中写道:人的一生,是一个爱与被爱的过程。当我们呱呱坠地时,就会有一种伟大无私的爱萦绕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母爱。63岁的母亲决定捐肾救子,诠释了“世间父母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尽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子情深的人间大爱,也提示我们每一个做子女的,应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力所能及的尽孝道,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忘记对父母的问候,不要用物质弥补和安慰父母,不要拿工作忙当借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秦楚网、《十堰晚报》相关报道)
割肾救子 母爱无疆
周端海
36年前,陈金兰生下了邱建荣,给了他第一次生命;
36年后,陈金兰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肾移植到儿子身上,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有人说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陈金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面对患尿毒症的儿子, 63岁的她毅然将自己的肾捐了出来,慈母的爱让儿子有了第二次生命。
陈金兰用质朴的举动,印证了母爱的纯洁与无私、高尚与伟大,她用无声的举动再次演绎了人间大爱。
母爱如山,除了接受和感动我们又能真正回报多少,而母爱最高尚最珍贵之处也正在于其不计回报的大爱无私。
母爱是人世间最温馨的话题,也是世上最美的字眼儿。一提到“母爱”这个词,总是让人感觉暖暖的。慈爱的母亲总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为儿女挡风遮雨、排忧解难。当子女身处逆境时,母亲总是最担心但又最坚强、最积极地出谋划策的那个人;就像陈金兰一样,为了救子,她四处奔波凑钱,她毅然决定捐肾;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深沉的母爱,多么温暖的亲情。
母爱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每个人的生命都与母亲息息相关,我们还是胎儿时,母亲用身体保护我们的安全;在我们呱呱坠地的一刹那,伟大无私的母爱萦绕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母亲的目光始终都跟在我们身后,时刻准备着在第一时间把跌倒在地的我们扶起;当我们离家远行的时候,母亲用满满的嘱咐和无尽的牵挂装满我们临行前的行囊……无论何时、何地,母亲殷殷的深情,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情呵护着儿女,也只有我们伟大的母亲甘为子女做牛做马, 母亲永远是我们生命中那片不可或缺的阳光。
这伟大的母爱与爱心的接力共同汇成溪城大地最美丽动人的交响乐。母爱的伟大已超越了一切,名利如烟云,转头或成空,唯有伟大的母爱才是永恒,也许我们的母亲是最平凡的人,但却仍然是我们最应该尊重的人。对于母爱的伟大,经历过生死的邱建荣比常人有着更刻骨铭心的体会,母爱亦如春雨,润物无声,大爱无言。
达善天下传美谈
——献给竹溪县安达客运公司
颜家海
竹溪交通誉鄂陕,
溪城运输领头雁。
安贵尊荣创和谐,
达善天下传美谈。
客商赞扬遍塞北,
运载流畅布江南。
服务周到播文明,
务实热情讲安全。
全心全意抓经济,
县内县外谋发展。
人杰地灵奔小康,
民殷财阜谱新篇。
秦巴古庸地 宗祠一绝唱
——拜谒甘宗祠
孟正圣
艳惊甘宗祠
正月初七,春阳明媚,和好友颜家海一起拜谒甘宗祠。说“拜谒”,其实不准确,因为大门落锁,家海遂找到在此任教的甘期春,联系多人未果,于院墙外徘徊有时,见院内宗祠巍峨唏嘘不已,甘老师见状,到邻居家借来楼梯,我们翻墙而入。这样说来应当是艳惊甘宗祠了。
甘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背靠连绵群峰,面接甘家岭的千家万户,是群峰叠翠和千门万户之间开阔地带的一处宏伟壮观的清代官厅民祠连体古建筑。单檐硬山灰瓦顶,两山穿半式构架,中部抬梁式构架,后堂壁开扇,前有檐廊,柱子为楠木,有石础,地面铺青石板。文革期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除壁画外其它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甘家岭村因之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祠堂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来多有修缮,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宗祠规模宏大,渊源流长,保存完整,是秦巴山区乃至湖北省的祠堂建筑文化的标本。
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宗族活动的产物,是秦巴先民精神和先祖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读甘宗祠,如同阅读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甘宗祠的文化作为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有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由来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有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甘宗祠是甘氏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议场所。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甘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至今东边的房屋还有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据甘期春老师说,甘家岭村,现有人口2700余人,仅甘氏一门,就占九成以上。甘宗祠在当地的分量可见一斑。
祠堂的建筑
甘宗祠清代官厅民祠连体古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布局。祠堂主体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完工。乾隆五十年扩建,至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东侧官厅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墙体由青砖平砌而成。单檐硬山灰瓦顶,两山穿斗式构架,中部抬梁式构架,后堂壁开扇,前有檐廊。内部结构上呈现为前堂后室,均面阔五间,长21.2米,分别进深6.8米,7.26米。堂内立柱为楠木,下部有石柱础,形状各异,雕饰花纹。地面铺青石板。整个官厅民祠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厅约500平方米,有一个天井、三楹厢房客厅。
正殿门楣上雕饰有十六个人物形象,应为八仙人物,左右相对,向相而列。石门上刻石为联:“传家本孝义人父蔚起千年,报国见忠贞志节长昭万古。”昭示甘氏子孙孝义传家,蓬勃兴起,忠贞报国,千古流芳。两侧有两个小石狮子,前爪按玲珑。石狮前有石鼓,鼓面有四,雕饰有祥云白鹤、渭水垂钓、南山樵夫、耕读传家的故事纹饰。石狮下面的石舫则是松梅竹兰四君子。纹饰简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作为一个家庙宗祠的主题,再配合对联,昭然于后世。忠孝吉祥、耕读传家的意思很明显,而渭水垂钓、南山樵夫的故事放在一起则耐人寻味。似乎有入世和出世的玄妙,进则居庙堂之高,退则亦能耕读传家,我想这是甘氏祖先的莫大寄托。门楣的正上方则是笔墨饱满,古雅朴拙的三个大字“甘宗祠”。上面则是一个门楼,四檐高翘,有神秘动物造型,彩绘装饰,美轮美奂,巍巍壮观,气势如虹。
走进正门,见正殿前堂,中间是个天井,青石扣地。纵深二十余米,宽七米有余,前后厅堂,朱漆楠木立柱,柱有柱础,础有各色纹饰。一柱七梁,梁梁相通,穹窿高耸而空廓,厅堂宽阔而幽深。壮哉,甘宗祠,一根立柱最上方,七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是力学与美学高度完美的结合,展示着鄂西秦巴山古庸先民的杰出的创造力,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迹之一。遥想当年,人口鼎盛,富庶一方的甘家岭,在这里上演了多少家国宗亲的故事。
前堂后壁背面绘有一幅壁画,为乾隆年间所作,上书“奉先思孝”四字。壁画上部左右两侧各有龙头牵引。文革时壁画遭到破坏,中上部被凿空,左下角留有当时的宣传标语。后堂外留台阶,青石板料。前堂后室墙体所用砖块不同,可能为不同时期修建。后堂为一窄长的横屋,当是宗族议事或教学之地。
从正殿前堂后边出角门,又是一个带天井的四合院,是为甘宗祠的官厅。这里青石扣地,回廊相连,有横屋和三楹厢房。这里最初可能是用作接待和处理族内日常事务的处所。后来用于私塾,作为本族子弟授业之所。解放后这里先后办了竹溪四中、党校、小学等。直至今天这里还有小学一二年级和村幼儿园。
甘宗祠正殿、官厅及祠堂各门的正上方两侧均有柱状装饰,表面用青花瓷片装饰。外墙檐角下亦有壁画。屋顶、檐角多有动物雕刻装饰。
甘宗祠构筑宏伟、工艺精美,集建筑、雕饰、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近三百年来为秦巴人民所重视。完全可以说,甘宗祠是鄂西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所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长久不衰。
燕序考
走出天井,是正门东边的一道侧门。上书“燕序处”,石刻一副“燕老燕宾来雝止肃,序贤序齿尊德引年”的对联。“燕序”是取对联的首字。“燕”通“宴”,宴饮;宴请。《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郑玄笺:“用酒与贤者燕饮而乐也。”高亨注:“燕,通‘宴’。”《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昭公十五年,晋籍谈如周葬穆后,既除丧而燕。”颜师古注:“燕与宴同。”宋?王谠《唐语林??赏誉》:“玄宗燕诸学士於便殿。”清?恽敬《重修瑞金县署记》:“二堂之西曰华厅,以燕宾。”“燕”同时还有安宁之意。《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孔颖达疏:“燕,安也。”高亨注:“有意外之患则不安也。”宋?陈师道《二亭记》:“故宫室苑囿以燕其居,车马器服以效其用。”
上联“燕老燕宾来雝止肃”,取自《诗经?周颂》。“有来雍雍,至止肃肃”,客人和悦心舒畅,严肃恭敬到庙堂。“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几句可以翻译为“百官通达多智慧,文武兼备好君王。上天平安无灾变,子孙后代得繁昌。赐我平安寿命长,助我福禄多无疆。既劝烈考受祭享,又劝文母来品尝。”该诗展示的是周的文明祥和正大,符合天道,一代又一代传承文明走向长远。甘氏祖先借此表达了对后世子孙的美好愿景。
下联“序”,有次第、顺序、秩序、次序之意,在这里引申为尊敬、尊重。“序贤序齿”,“齿”是年龄、年纪,表达的是尊敬贤达,尊敬长老。前者从名分上说,后者从年纪而论。是联说尊敬贤达长老,秉传家风,继往开来。
同时,古代地方办的学校称庠序。庠、序又是学校的名称。《礼记》:“序,夏后氏之序也。”《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由“燕序处”和对联推论,“燕序处”即官厅,三楹厢房客厅大致用于宗族聚会大宴宾客和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的宴会厅。这是它的首要作用。其次就是用于族人子弟在这里学习,是甘氏的家馆私塾。
无论用于宴会还是教学,甘氏宗祠倡导的都是尊贤礼德,长幼有序,安宁和乐。这是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完美体现。
甘宗祠文化价值
甘宗祠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其建筑本身的完好保存。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官厅民祠一体化的布局。木雕、石雕、砖雕,纹饰、壁画等都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古代这里曾经是祭祀祖先,奖惩族人,聚会议事的场所。而与之相关的族规家法的制定修改,族田族产的分配管理,促学兴教,抚恤孤寡等活动也多依赖于祠堂。甘宗祠是研究秦巴古庸先民民俗、文化、伦理、建筑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价值。
甘宗祠除了历史价值、民俗价值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它表达的奉先思孝、尊贤礼德、耕读传家、仁爱孝悌、重学尚贤、忠贞报国、尊老爱幼、勤劳朴实、和谐融合等,是其思想精华,完全符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祠堂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它是子孙缅怀先祖,寻根谒祖的圣殿;是传承乡土文明和民俗风情的根基。
祠堂开展祭祀先祖和宗亲联谊活动,宣传先祖训示,彰显先贤懿德,是为传家宝,薪火相传。制定族规族约,规范道德行为,奉先思孝,尊贤礼德,眷顾老弱病残,倡导文明礼仪,弘扬孝道传统,形成群众性自律机制和行为规范,构筑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甘宗祠从建筑、文化、伦理、民俗、意识等各方面反映了甘氏族人自乾隆以来近三百年的宗族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如今祠堂的很多功能都已经退化了,但是整个家族传统的宗族观念在这个新时代仍有所传承,尤其是奉先思孝、饮水思源的宗族崇拜思想和家国至上、忠贞报国、耕读传家、尊贤礼德,长幼有序,安宁和乐的道德观念,在这个时代更显珍贵。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