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记者走基层①:汇湾乡走绿色发展之路 托起农民“致富梦”(产业篇)

时间:2013-05-06 00:54:32      字体:  打印  播放

记者 胡雪丽 通讯员 詹双鹏

汇湾乡茶园景观

“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5月2日至4日,在这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时节,记者来到竹溪县美丽的汇湾乡,用镜头及文字记录下这片散发着浓浓“春香”的土地。
汇湾乡,位于竹溪县中部,距县城43公里,辖19个村1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690人,全乡版图面积172.8平方公里。走在汇湾乡这块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漫山的茶园好似一匹绿缎铺在山峦沟壑,如涌动的海浪,随群山起伏。
汇湾乡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在该乡双竹园村茶园内,正在忙着给茶叶锄草追肥农民阮班友高兴的告诉我们,自己有300多亩茶园,今年生产销售高、中档春茶2000多公斤,生产销售秋茶大约500公斤,年纯收入近26万元。如今富起来的他组建了全县第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300多户1000余人走上绿色致富道路。

汇湾乡茶园景观

汇湾乡党委书记曾辉到田间地头查看黄姜长势情况

去年以来,该乡大力招商引资,引进竹溪贡茶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方法,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幼龄茶园,将茶园由高山区向适宜种植的中、低平缓地带转移,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转移,共在青山、土地梁、溜口、幸福等4个村新建4550亩优质示范茶叶基地,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一处高标准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车间,形成了“公司+车间+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茶叶长势喜人,采茶人喜上眉梢

汇湾乡党委政府在看到茶叶特色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确定了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的重要决策,并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中国绿谷”、建设“生态经济大县”目标,大力实施“兴建全省茶叶强乡、凸显竹溪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紧扣竹溪中南部中心镇、全县交通枢纽中心、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生态观光旅游中心的“四个中心”定位,紧握“特色、生态”这根经济命脉,率领全乡人民向特色、生态要效益,大打“特色、生态牌”,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走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经营之路,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据汇湾乡党委书记介绍,截至目前,该乡已拥有茶园面积4.2万亩,去年一年,累计生产茶叶13万公斤,实现产值5055万元,仅此一项人平增收580元。

送“技”上门,让更多的农民早日踏上致富之路

占据一方宝地的汇湾,山水自然资源尤为丰富,绿绿草地漫山遍野。近年来,该乡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培养大户”的方式,有效利用水面、广大山场及庭院经济发展养殖业,引导鼓励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发展养殖业,使资源富乡变为经济强乡。

张千刚从早到晚不定时的查看羊舍里的“宝贝们”

在双竹园与秦坪村交界的山谷里,他每天上午10点准时打开羊栏,带领他饲养的100多头羊,到附近山谷里放牧。晚上6点左右,羊儿们吃饱后自己“回家”。


“现在我的圈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平方米,我采取的是自繁自养养殖模式,现在有种羊2头,母羊60头。为了避免发生疫病,圈舍每个星期消毒一次,定期对种羊做一次疫苗,羊仔满月后就打疫苗,增加免疫力。”谈起几个月来的养羊经历,汇湾乡秦坪村村民张千刚头头是道。

散养

很难想象一年前的他,还是当地有名的矿老板,因受到当前矿产业市场波动的影响,加上自己年纪偏大,毅然放下“矿老板”身份,一心返乡创业。经过实地考察,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技术支持下,张千刚放开拳脚,在临近的双竹园村流转了10多亩土地,建成了无公害养羊生产基地,在基地周边土地里种草,每天与羊为伴,当起了“放羊汉”。

据张千刚介绍,建设养羊基地和买种羊投入了10多万元,今年不打算出栏,把羊子留下来作为种羊扩大规模,到年底发展到200头羊子。预计明年出栏200头左右,刨去成本纯收入大概20万元。

羊舍

专门租地种羊草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返乡干起养羊产业,一方面是看好市场,能赚到钱;另一方面,作为当地有名的创业成功人士,也是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回家创业起个带头作用,带动一大批农民返乡发展养殖业或者在家乡投资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和张千刚一样,这些天,家住汇湾乡溜口村水利沟的龚举林着实忙坏了,又是喂猪,又是维修猪舍,又是请来畜牧兽医站技术员给他指导,因为他养的10多头母猪即将要产下60多头小猪仔了。

龚举林在猪舍忙个不停

10年前,龚举林是当地有名的特困户;10年后的今天,龚举林凭借养猪摆脱了贫困,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最初,龚举林利用修通村路时在他门前开挖石方后废弃的一块约200平米的废弃场地,向亲戚借来1500块钱买来3头猪仔,信心百倍地养起了猪。但好事多磨,由于他对养母猪缺乏经验,加上无本投资,只靠稀粥剩饭加之红薯藤当饲料喂养,猪仔生长速度很慢,头一批猪仔养了半年最大的一头只有50公斤左右,没赚多少钱。

龚举林采取散养的方式喂猪

头次受挫,他并没有灰心丧气,通过村干部了解到扶贫互助社的相关扶贫政策后,使他萌生入社借取扶贫资金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的念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龚举林顺利加入溜口村扶贫互助社,并给他提供了1万元的扶贫贷款,缓解了他的筹资压力,坚定了发展养猪的信心。加上卖猪赚来的钱买来了10多头母猪和猪仔、扩建了猪舍、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场。他不识字,不能自己看书学习,又请来乡兽医站技术员给他指导,他学以致用,调整猪食结构,采取散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饲养,保证一日三餐,夜间饲喂,还按期做预防,现在他养的母猪、小猪一吃饱就睡。母猪壮,小猪肥,他乐了。

猪儿们健壮活泼

如今,龚举林养的母猪每年产猪仔100多头,据他本人介绍,一批猪仔喂养半年,平均体重就有100公斤左右。由于他喂养的肉猪体健、无病、好食,上门买猪的客商络绎不绝,肉猪供不应求。按当地每公斤13块钱计算,今年首批即将产下的60多头猪仔出栏后,刨去建猪舍、买饲料、做预防和人工费后,他这一批猪仔至少能收入10万元。

天道酬勤。现在汇湾乡已从特色生态产业中尝到了甜头,全乡目前拥有茶园4.2万亩,核桃6000亩,黄姜基地3000亩,烟叶1000亩,规模化生猪养殖大户5家,500头以上规模养羊大户3家,100头以上规模养牛大户4家,大鲵规模养殖户1家。特色生态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左右。

茶叶基地

走绿色发展之路 托起“农民致富梦”。面对已经形成的巨大产业效益,汇湾乡并没有停止产业发展的步伐,在采访中,该乡党委书记曾辉告诉记者:“所谓‘产业兴乡富民’,汇弯乡一定会充分利用优势的山水自然资源、扶贫互助社和土地流转等政策,围绕茶叶主导产业建设核心,有序发展黄姜、烤烟、核桃、水产和畜牧养殖业为辅的‘四业一畜’等五大产业,创新举措,科学规划,把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作为汇湾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源新支撑点,真正将‘特色生态汇湾’这张名片打造的最美、更靓!”

相关链接:
记者走基层②:让利于民 汇湾民生项目“齐开花”(民生篇)
点击查看更多汇湾乡信息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