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新闻奖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3-04-02 14:54:49      字体:  打印  播放
陈龙兵
327日,作为一名“新闻粉丝”去参加全市教育宣传工作会,在市教育局六楼会议室领到“十堰市优秀通讯员”获奖证书的片刻,我没有太多惊喜。
因为,就在此刻,由湖北省记协市州报委员会主办、十堰日报传媒集团承办的2012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评选会在仙山武当隆重闭幕。《十堰日报》和《十堰晚报》刊发的竹溪教育人物通讯《一位独臂老师的坚守》获得“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此次评选会全省共有15家日报和11家晚报选送近千件作品参评,共评出517件获奖作品。该人物通讯为十堰唯一教育题材获奖作品。
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参加教育会,我自然没能见证“新闻奖”评选会的盛况,好在大会组委会在第一时间将获奖结果电话告知我,回到堰丰宾馆805室,一位断臂、跛腿的老师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清晰如---
起因
十年前,转了一圈又回到当年读书的中学教书,我很幸运,当我独立思考的时候,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乡间的夜晚是真正的夜晚。没有路灯,间或有此起彼伏的狗吠,整个校园像熟睡的婴儿。我用阅读打发寂寥而漫长的夜晚。阅读给我到来了更深的孤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家乡的校园,我是唯一喜欢写字的青年教师。我把那些鸡零狗碎的时光变成文字装进信封,寄到千里之外的都市发表。那些稚嫩的文字成了我表达心灵的一种形式,让我保持着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教书,读报,写稿,十年在不经意间划过,岁月这支不系之舟将我渡到一个新的渡口,我开始编报,继续写稿。最初的黑白套红小报,后来改为彩色大版,组稿、策划、改稿、版面、校对,个中滋味不必言说,不能言说。
后来,工作需要,我割舍那段情结,就像另一位获奖的朋友所言“多少次,不想再写,多少次,再次提笔,都习惯了,不动笔,也闲不下来”。曾几何时,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常常感动着我,郑琦、胡安梅、孙杰等乡村教师耳熟能详。
风景永远在别处,是一种常态。就在去年的教师节前,我在想,师德标兵,教育人物的典型材料我看过不少,改过不少,往上级推荐过不少,能够引起各级关注的不多,就在此时,那位断臂、跛腿的平凡教师在我脑海里蹒跚已久,我决定,去走近他。
采访
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所以采访,也都是凭着感觉来。
我草拟了一个采访提纲,大体包括采访对象、时间、地点、主题等等,传给了一个业余爱好摄影新闻的朋友延峰,我想请他以摄影的审美角度来审视下被采访者的事情,能不能达到“曝光”的要求,他看后迅速的回复“方案不错,去的话,我们一路,我把相机带上”。第一次电话约访汪远海老师,他婉言拒绝,“是社会给了我为孩子们服务的机会,要不然,我一个残疾人说不准现在还在福利院里接受着社会的救济,我能自食其力,已经很知足了,我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事,没有值得宣传的东西”,有点拒我百里之外的意味。我知道他能30余年与顺风雨小学风雨同舟,朝夕相伴,心里难舍的还是那些孩子,我撇开采访一事,聊起了那些孩子,说下个周末,我回老家,顺便来看看那些孩子。
县勤办主任张树枝得知我要去看那些孩子,为每个孩子买了书包文具,我去书店买了图书、彩笔简单打点了一个爱心包裹。汽车在蜿蜒的山路行驶两个半小时后,一座移民新镇跃入眼帘。
车到半山腰,山上云雾缭绕。下车步行,云雾深处,一面红旗飘扬在顺风雨村小学校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清晰地写在校门两侧的墙壁上。“a-a-a”稚嫩的童声使相对寂静的校园显得充满生机。
第二节课,是社会课,汪远海教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并学唱国歌。汪远海在黑板上画出了国旗和国徽图案,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画笔学着画,不会画的,他手把手地教。展示绘画成果,教唱国歌,升旗……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充满乐趣。
课间,6个孩子围着汪老师与孩子们玩着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操场上空回荡着师生快乐的笑声,其乐融融。
面对我们,他们开始显得好奇而拘谨。我们把包裹分给那些孩子,他们欢呼起来,我们就坐一块开聊,压根没有提采访二字,只是在聊天中不经意地将话题朝这个方向引,结果的得到的信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挖掘。
后来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新闻稿,就是给读者讲故事,所以唯有细节和故事性,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让读者在五秒钟之内决定去看这篇文章。编报过程中看了无数报纸和无数投稿,语言再美、观点再深,没有打动人的故事性,不会引起编者和读者的注意。如何让新闻出彩?那就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开始做起吧。
晚上,回到办公室,两个小时后初稿出炉。分四个部分:一面国旗深山飘扬;一种信念矢志不移;一份挚爱博大如山;一种幸福源自奉献,记述了他的教育故事。完成初稿后,电话约来延峰字斟句酌的商量改稿,最后以2090字定稿,配上数张图片发往报刊网站。
20129月25日,《十堰日报》教育周刊头版头条首发,后来《十堰晚报》、《今日竹溪》、《湖北日报?农村新报》等报刊头版头条刊出,省内外数十家网站转载,竹溪电视台、十堰教育电视台先后播报了我同期采写的电视新闻稿。见报后,《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垄上行》记者再次做了深度报道。
20133月27日,《一位独臂老师的坚守》作为全市唯一教育题材获得“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
这几天,我在想,没有刻意的包装,没有任何关系人脉,此稿能得到新闻专家青睐的缘由何在?
可能还在于它的独特性。题材的独有,采访的独家,资料的独占,眼光的独到。新闻在采访中能抓到独家的题材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是题材的独家,也要做到人有我新,采用人家没有的方法,做出独到的效果来。
做新闻,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那些与生活零距离的新闻题材,用最直接、最简洁、最鲜明、最平实的表现手法反映出来,这样才会表现出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班门弄斧了,旨在与朋友交流,欢迎批评。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