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借来妙笔绘锦绣--竹房城镇带竹溪县片区建设的启示

时间:2013-03-26 09:55:54      字体:  打印  播放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喻泉源 通讯员王大胜 付崇国
5年前,竹溪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打造省际边贸城镇示范带,决定把境内305省道沿线建设成百里经济、文化、生态长廊。
4年前,十堰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一统三分”战略,把竹溪百里长廊纳入全市“一城两带”建设予以重点扶持。
两年前,湖北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决定打造百公里竹房城镇带,把包括竹溪在内的十堰南三县建设成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自此,竹溪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城镇带沿线6个镇已汇聚全县70%的人口、80%的经济总量,成为全县人口密集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竹溪县的探索实践步履铿锵,引人深思。
启示之一:坚持生态优先,文明开路,才能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阳春三月,行走在305省道沿线,处处看到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播绿护绿的画面。在水坪镇大石门片区,由民营老板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的珍稀植物园春意盎然,珙桐、楠木等珍稀植物长势旺盛。“生态是竹溪最好资源、最大财富,我们一定要让这笔财富造福当代,荫庇后人!”县委书记余春存、县长余世明思想高度统一。
该县在城镇带建设中坚持把生态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切建设都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先后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率先在城镇带沿线创办万亩核桃产业、万亩荒山治理、千亩竹林景观示范区,栽植各类苗木近500万棵。以“洁万家”活动为契机,启动清洁家园活动,成立环境卫生监管机构,明确人员、职责和经费,建立村庄、河道、公路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县城中心垃圾处理厂、5个乡镇简易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清运陈年垃圾1万余吨,布设垃圾桶6800个,建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1200个,购置移动垃圾箱450个、垃圾清运车150辆,新建人工湿地25处。
与此同时,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贯彻始终,同步推进。以省级“文明、卫生、园林、环保”四城联创为重点,深入开展省、市、县文明乡镇(单位)、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多层次、全方位的创建活动,着力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打造新文化、促进新发展。
启示之二:坚持产业支撑,工农互动,才能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在蒋家堰镇敖家坝片区,游人正在金银花基地拍照留念,东边山坡上挖土机轰鸣,5000多亩的牡丹基地已现雏形。镇党委书记马勇说:“这既是我们的药材产业基地,又是将来的旅游观光产业。”新农村建设不是盖几栋房屋、建几片基地的问题,关键是要有特色产业支撑,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竹溪县上下一致的共识。
围绕现代农业,该县先后新建核桃、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基地20万亩,建成山羊养殖示范小区21个,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苗木示范基地3处,面积达1万亩。围绕特色工业,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香辣黄豆酱、乌龙茶、茶多酚、茧丝胚绸、皂素等企业效益稳步增长。通过创优环境,招商引资,投资30亿元的人福生物产业园、14亿元的凯迪工业园、3亿元的金铜岭科技园相继开工建设,新增入园规模企业5家。围绕商贸流通和旅游产业,投资3.8亿元的鄂西北国际商贸物流园、8.8亿元的绿谷中央城、1亿元的龙王垭生态茶庄和投资1.2亿元的旅游接待中心、1.7亿元的亚之洲四星级酒店建设有序推进,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3A级景区进展顺利。可以预见,随着谷竹高速公路竣工、十巫高速公路立项上马,有优良生态植被资源和丰富旅游资源的竹溪,必将在生态旅游发展热潮中焕发夺目光彩。
启示之三:坚持机制创新,聚合要素,才能激发各方面的无穷活力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支持政策,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坚持多方筹资、多元投入,通过银行“贷”、社会“融”、农民“集”、向上“争”,广辟投资渠道,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热情,是竹溪快速推进城镇带建设的又一奥秘。
完善土地经营机制,启动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大户租赁等土地流转试点,积极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组织依法有序流转,已流转土地4.5万亩。组建服务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中介组织等30多家,大力发展农村实体经济,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机对接。积极探索农户房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扶持农户改善居住条件,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办好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水坪镇扩权强镇试点,全面推进集镇有序扩容。着眼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一会两票”管理模式,激发了农民参与村级建设与管理的热情。
城乡公交如期开通,水泥大道通村达院,乡村文化广场布局合理,支柱产业基地星罗棋布……借来妙笔绘锦绣,竹溪大地展新姿。这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彰显竹溪建设竹房城镇带已立竿见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