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字溪竹,1962年生于湖北竹溪,1988年定居海口。华中师大英语学士,上海交大外贸硕士,中国药科大学药法研究生。现为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控书画院院长,东控公司总经理。先后发表论文、译文、英汉诗等多篇;出版有《范中草书千字文》和《范中作品选》。作品曾在国内外30多个地区参展交流。
金台记:
千百年来,中国草书在笔法上多沿袭已固程式:即所谓草贵流而畅,鲜有大的突破成功者。这样的约束也是中国书法难出大家的重要原因。
很多研习书法的人都清楚,要想书法艺术有大的成就必须有创新,所以很多人都在为创新而做着不懈的努力。然而,不少人都把出奇当做了创新,甚至出现了“奇、怪、丑”的不良流行书风。
范中先生,也在追求创新。与众不同的是,他精研古今书法理论,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百折不挠、敢于创新的精神,宽广的视野,超常的天赋和独特的理念,对“笔法是核心,线质是灵魂”具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经过数十年的刻苦研究与勤耕不辍,以逆笔线条探索草书笔法,取得了很大突破。观其作品,墨色通透,线条质感突出,透着古拙天趣,给人以新的美学视觉。
今天,我们将范中先生创作的作品展现给读者,希望能有所启示,长期临帖可以解决字形与结构的问题,而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大的突破,最终形成个人艺术风格,范中先生的探索或许具有借鉴意义。
初识范中是去年在海口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席间范中先生送我一本他刚出的《草书千字文》,字里行间显露出深厚的传统功底与狂放飘逸的个人书风。早就听人讲范中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没想到他还是一位性格孤傲、个性鲜明的书法家。近年来我专访过不少国内书画名家,撰写过他们的文章,自然和范中先生也就有了共同语言。后范中先生又先后几次邀我到他书斋品茗赏字,这也使我对他和他的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范中先生自幼受其在师范当校长的父亲薰陶,从小临帖习字,后又师从草书名家陈勇先生学习草书。对草书,他情有独钟,从喜爱到狂热、从狂热到迷惑,从迷惑到痴迷,从痴迷再到写形写意写性情,走过了一条孤独、寂寞而又无怨无悔的心路历程。
初来海南,原本是为了追求知识分子那点有尊严的生活,而现实中的谋生却异常艰辛。孤独、寂寞,房无一间,身上钱不过千元。为了生存,每天四处奔波。这对一个辞职下海的英语教师来说,有一处遮风挡雨栖身地,一天能有三餐饭是当时最大的追求,其它均不敢奢望,更不用说临帖习字了,能做的就是忍受和咬牙坚持。好在当时海南改革开放需求各类人才,好在所学英语专业拯救了他。一家大企业招聘他为海外业务拓展部工作。这对范中来说如同风雨之后见到的最美的彩虹,他忘我的不分昼夜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做事极其认真,加之过硬的专业素养,很快就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业务精英,成为部门负责人。经过几年的打拼、积累了丰富经验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事业成功了,房有了,车有了,尊严也有了。但自己所喜爱的书法却因为生计打拼而远离了,多年前父亲手把手教他临帖习字的画面永远也忘不了,春节时欢天喜地写春联贴对联的场景又总使他魂牵梦萦。他常常食宿难安的考问自己: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他深情地写下:“喜见新笋破红泥,昨夜梦游回竹溪,如问竹溪今安在,武当深处白云里。”这时他发现自己心中早有一个儿时就埋下的书法梦,书法才是自己一生中真正的追求。
范中先生独立特行、睥睨流俗,一旦认准要做的事,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在海边买下一处能观海听涛的房子做工作室,又一次忘我的不分昼夜地全身心投入书法学习之中。他天天遍阅碑帖,日日临池于书案,与弥漫满屋的墨香纸味同居一室,和收藏的千余册各类碑帖同床共眠,苦苦的在书法艺术中艰难求索。
在书法艺术中,草书最难驾驭,从入贴到出贴,临池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可范中偏偏爱上了草书。他爱钟、张、二王的书卷韵味;更爱张旭、怀素的狂放大气和于右任、林散之的枯涩苍茫。草书的玄妙之处在草意。草意是通过线条的曲折和墨色的变化来表达的。而草书线条的质感又最难把握,线质的好坏支撑着草书的高度。为写好草书,他每天长达六、七个小时甚至于十几个小时的苦练,从痴迷到疯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但他仍找不到笔随心意的那种艺术灵感,突不破古人,超不过今人。他郁闷,彷徨,常常在疾风暴雨之时依窗而立,发呆地观看雨打玻璃所产生的细微变化;常常独自一人来到海边久久伫立,隔空对话千年古人;也常常酒后朦胧之中去找寻颠张之放浪,醉素之连绵。
范中喜于独处,善于思考,他从《王羲之传》中领悟到,书圣一个“永”字就练了十五年。圣人如此这般,更何况吾等凡夫俗子。他茅塞顿开,改变了临帖方法。如果说靠苦练可以解决入贴写形等问题,那么出贴写意则完全要靠顿悟和灵感。于是他拜草书名家陈勇先生为师,和书家画家广交朋友;对笔、墨、纸、干湿度、力度、速度等定量分析;两次前往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山东临沂寻根求源,三去西安碑林圣地与古人隔空心灵交流。当途中收藏到一本张旭千字文拓本时,他欣喜若狂,从此便与拓本形影不离,对拓本中每一个字、字中每一用笔,都细细揣摩,直到融入心灵深处。他感悟的写出:“笔法是核心,线质是灵魂,博及百家长,面目自然新。”
岁月荏冉、光阴如梭。步入五十的范中借助理论创新终于实现了笔法创新,他在《感悟草书》一文中写到:“草贵流而畅,更贵枯而涩;流畅得妍美,枯涩得苍茫。”他用逆笔线条演绎草书,同时把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之中,质感突出,墨色通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临池吃得多少苦,作字方知多少甜。学书为乐心虚静,不急卖我画中山。家有碑帖数千本,终日醉卧白云边。只要笔下出新意,敢与古人分地盘。”这是范中的真情实感,他自信在追求书艺的道路上能远通古人,同感天地。
打拼的艰辛让他的人生变得厚重,学书的寂寞让他的灵魂找到了归宿。近年来他的作品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关注和厚爱,其中三幅拍卖出11.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海南希望工程和云南曲靖慈善事业。他先后出版了《范中草书千字文》、《范中作品选》,同时《范中草书馆》也于近日落成,诗词、译文,论文也散见于报刊。范中先生似乎并不满足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因为他已视书法为自己的生命,他坚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本文作者为作家、书画评论家)
感悟草书——读书谱
范 中
中国书法,民族之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碑雄强,帖中和。篆古拙,隶和谐,楷端庄,行灵动,草曲折。笔墨天地,气象万千。草形草意,变化为本。大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非力运也!
然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不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差之一毫,失之千里。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先笔后,潇洒流落。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不及,中则过,后乃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右军之书,末年多妙,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风规自远。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能速不速,所谓淹留。运指运腕,所谓捻管。乍显乍晦,若行若藏。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藉甚不渝,人亡业显。凭附增价,身谢道衰。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钟繇隶奇,张芝草圣,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点画狼籍;元常不草,使转纵横。
草贵流而畅,更贵枯而涩。流畅得妍美,枯涩得苍茫。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学书在古,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学书在法,其妙在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非训非经,宜从弃择。欲求其美,必有所象。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空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横画竖下,竖画横下。点挫钩利,撇重捺轻,折顿裹圆。呼露应藏,呼疾应迟,呼缓应速。点画粗,牵丝细。横不平,竖不直。起收涩,行笔疾。数转折,一转圆。结构紧,分布宽。藏锋易,出锋难。
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得志不如得时,得时不如得器。器者,笔纸墨也。运用之妙,存乎于心。默坐静思,如对至尊。刚柔之情,动静之态,得于心应于手,发于笔著于纸。书有筋骨血肉,方能形神兼备。腕生筋,指生骨,水生肉;形养血,血养气,气养神。字之巧在笔墨。笔生性,墨生韵。故古人必弱毫。重墨轻用佳,重墨重用俗;轻墨轻用纤,轻墨重用恶。字守中线,中锋为主。文古款今,印不过三。笔情墨趣,布局得体。黑白分明,合二为一。
何谓书?杨雄曰:心画也!熙载曰:如也!书?临也!悟也!情也!何谓好?僧虔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怀瓘曰: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形质。安石曰:不必勉强方通神。世臣曰: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是故书艺无古今。写形写意写性灵,世间万物皆草书!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