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福
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今日至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Cooperation),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机”,“水资源关系国家安全”,这将水资源的战略定位提高到极限。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水利涉及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事关城乡统筹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绿谷、生态经济大县”目标,就要结合水利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做好“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这篇大文章。
一、修复水生态,思考护水之计
建国以来,在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举全县之力,水利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利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水利设施总量偏小仍是我县的最大短板,水体环境遭到破坏仍是我县的最大隐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仍是我县的最大硬伤,水利建设投入不足仍是我县的最大瓶颈,长效机制建管失衡仍是我县的最大软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县人水矛盾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饮用水源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性缺水已严重影响经济生活协调发展。全面解决好水生态问题,构建人水和谐必须创新治水思路。
首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研判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关于水利投资的政策导向,紧紧围绕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功能为主题的发展方向,倍加珍惜省水利厅对口帮扶机遇,大力争取一批生态水利项目,要突出以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解决水多、水少、水浑、水脏问题,加快竹溪河梯级橡胶坝建设和堤防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条集防洪保安、休闲游玩、水清堤绿、人水两亲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景观长廊。
其次,要蓄调结合、管理与开发并重。要努力实现由水资源简单利用,向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并重转变。要加快推进竹溪河水库水源区保护、新建鸳鸯池水库、鄂坪调水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立项实施,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城乡重点水源工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库塘渠堰连通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我县“南北调配、区域互补、长藤结瓜、一线串珠”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网体系,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其三,要坚持一龙管水、多龙治水,建立水务、环保、城建、公安等部门联动机制,切实加强对防治水源污染、维护河流健康的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坚持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大力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交通、扶贫等各方面建设资金大兴水利,变水利建设的磁石效应为磁场效应,统筹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建设一处水利系统工程,带动一片区域繁荣发展的目的。
二、建设水工程,实施节水之策
一是大力实施一批节水保水制水工程,减少水浪费。要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示范、农发灌区等项目的实施,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认真组织实施丹治项目,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争到2020年建成5万亩标准化、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的林特基地,涵养水源,努力描绘山上瓜果飘香,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要加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建设,努力消除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隐患;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要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是大力抓好水利建设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兴办小水利。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投入与受益统一,破除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传统思想,努力实现建得成、管得好、良运行、长受益;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注重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过程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坚持勇于实践、锐意改革,大力探索“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三民水利”建设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机制改革,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成立协会等多种形式,依法明晰产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动员全社会和群众力量来兴办农村小型水利,让工程水利惠及民生。
三是大力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保障。要以加快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示范县为契机,认真落实“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从严控制入河入库排污总量,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监督,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制,推进梯级水价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力推进我县节水防污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到2015年全县用水总量要控制在0.9861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5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97立方米以内,全县范围内汇湾河陕鄂缓冲区、竹溪河水库保护区、堵河竹溪保留区等3个纳入省级考核的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目标要求,纳入十堰市考核的6个水功能区全部达到水质标准,其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三、弘扬水文化,常怀爱水心
其一是晓之以理。近年,人们对水的问题更加关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种观念已经形成,并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人们在共同关注水安全的同时,更多地是在注重整体水环境的改善,而营造水环境,当以建设水文化为灵魂。打造城市水文化,要强化市民亲水、护水、惜水意识,促进人水和谐。
其二是动之以情。在水务工作中,要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重点,把水与生态、水与生存、水与生活、水与文化紧密相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生活方便舒适的高品位宜居城镇(村庄)。在水环境建设中,要把文化场所与戏水乐园有机结合,突出静与动的水文化,让人们以更多的形式参与到水文化生活之中,培养居民文明用水素质,科学的识水价值,养成节约水、保护水环境的文明行为;认识保护水与依赖水的关系,并把这种认识贯穿到行为中来,在制度上更完善,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的手段来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
其三是重之以行。关注水就是关注民生、促进发展、维系生存。水的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人水和谐”的共识,通过宣传教育、市场机制、流域治理、严格执法等多种举措,在全县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水安全意识、水节约意识、水商品意识、水保护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与工作中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滴水,合理利用每一滴水,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县水务局局长)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