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2013年春节特刊

时间:2013-02-17 15:54:05      字体:  打印  播放

《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全体采编人员恭祝广大读者新春吉祥、万事如意!


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总是和老屋连在一起的。一进入腊月,回老屋看看的冲动便悄悄的生、悠悠的长,好像慢慢撑开了记忆的闸门。这些年,虽然离老屋不远,但能够在老家过年似乎已成为奢望。每每回到老屋,我总喜欢牵着女儿的小手随意地走一走。告诉她一些已被沧海桑田湮没在心底最深处那个角落里已经模糊了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在我今天的记忆里,有如昨天。
奶奶的小年
老屋的过年,是从小年开始的。过小年,老屋有君三民四霸王二十五的说法,就是说凡官家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霸王的军队打仗一直打到二十五,才想起把小年忘了,不信邪的霸王就命令部下二十五日过小年,于是他们的后人也就在二十五过小年了。我家祖辈都是平头百姓,当然是在二十四过小年了。在老屋,从这天开始直到正月十五,都不用下地干活了,年前叫忙年,年后叫闹年。父亲要在这一天扫年,打扬尘。奶奶会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父亲用毛巾将头包好,用竹枝扫帚将墙壁屋顶上下打扫干净;奶奶和妈妈拆洗被子、床单、蚊帐和衣裳;我们则擦洗桌椅,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为的是,不让灶王爷带走一丁点儿尘土。
待一切收拾熨帖后,奶奶就会开始祭灶神。灶神的资格应该算是很老的。据礼记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这说的是这位大神有帝室血脉。抱朴子中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说的是灶神的职责,就是上天派往人间的监察官。老屋把灶神叫做司命老爷。有司命老爷上天,好话多说的谚子。送灶神,是欢送灶神上天的日子。据说,腊月二十三,才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但雍正皇帝为节省开支,过小年时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老屋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但自我记事起,家里祭灶都是奶奶操办的。先杀一只公鸡,整个煮得半熟,放在大碗里,把鸡翅膀盘好,插两根筷子,供在灶台上,这是为灶神升天准备的坐骑。再在灶台上供奉三杯酒、一沓火纸、一盘红薯糖,再把酒糟涂抹灶门上,意为把灶神喝醉后再用糖粘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在上天乱说话。祭毕,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最后,将灶君旧像揭下放灶洞里烧掉,换上新灶君像,并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对联。其实祭灶神时,我最惦念的,还是灶神他老人家的那个坐骑,不过,我却从来没有享用过,都是后来招待客人了。
过罢小年,就要打过年豆腐了。在我的记忆中,打过年豆腐是老屋准备年货所必须的,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麻叶子,二十八打糍粑……这是儿时,奶奶教给我的儿歌。打豆腐是一件辛苦活儿。先要把黄豆用簸箕簸干净,用筛子把杂质筛出来,然后用水泡,直到把黄豆泡软了,再淘一遍才磨浆。
豆浆推好了,接着就是刹沫滤浆。奶奶事先就会把包袱的四个角緾在崴角架子上,底下放一个大盆。把磨出来的豆浆舀到锅里,放上漆树枝后烧开,舀进包袱架子上,边摇边沥出豆渣。再把一个木制井字型的豆腐架子搁在浆盆上,把豆渣装进袋子,放在豆腐架子上使劲地揉挤,让浆水全部流到浆盆里,最后把浆水舀到锅里点浆。
点浆是打豆腐最为关键的一环。浆水一舀到锅里,奶奶就叫烧大火,我一边烧火,奶奶一边用水瓢把磨好的石膏浆往锅里兑冲,待锅里的豆浆开始冒泡泡儿时,奶奶就叫改为小火让豆浆在锅里慢慢的形成豆花儿,这时,奶奶会在锅里舀一碗熟豆浆,放些白糖,给我喝,真的又甜又香。
盖上锅盖,一会儿豆腐脑儿就成了,这时,在家的人都可以吃到一碗热气腾腾、爽滑香甜的豆腐脑了。
奶奶把豆腐脑儿舀进早已铺好放在筛子上的过滤包袱里,我们牵好包袱的四个角。舀完后包起来,把角扎在包袱的下面,盖上锅盖,压上石磨子,一个晚上,豆浆里的水分就完全滤出来了,第二天早上,一包袱白白嫩嫩的过年豆腐就打好了。把包袱打开,把压好的豆腐划成小方块,捡起来放进筲箕里。同时,还要选几块放在竹扒扒上,吊在灶头上熏成豆腐干,这样能多做几个菜,招待客人体面点。
豆渣是舍不得倒了的,要做成臭豆渣。就是把豆渣炒熟后,盛到筲箕里,等豆渣完全冷却,捏紧成比鸡蛋大一点儿的坨坨,放在有草的筐子里,上面盖上草,用烂棉袄保温。过几天后,豆渣表面长出了毛,就霉好了,拿出来切成两半,晒干。开春,臭豆渣交白菜苔做汤,味道鲜美。
也有亲戚家里打不起过年豆腐的,奶奶就会送上几块豆腐,也算得上是一个大人情。
妈妈的吃货儿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放了假,第一件事就是办年货,第二件事就是办吃货儿。年货几乎年年如此:在合作社把全家的两丈八尺布票都买成布,再买十斤盐,四斤煤油,四封炮子,几张红纸,一墩火纸,然后在粮管所买回作为教师一年供应的四斤八两油,这年货就算是办齐了。我最喜欢和妈妈一起办年货,因为这时妈妈往往能拿出三五分零钱给我买糖,一分钱一颗,特甜。有时,店里没有零钱,也会找回几颗糖来,那我就发大了。
老屋把零食叫吃货儿,这个儿化音是不能省的。那时过年没钱买吃货儿,也买不到吃货儿,一切都要自己准备。我记得妈妈准备的吃货儿,除瓜子、花生外,就是红薯糖、麻叶儿、馓子和发馍。
熬糖,在老屋忙年里是少不了的。吃过腊八饭,奶奶用小筲箕装一碗麦子,早晚一次用温水冲洗,饭后放在锅里加温让其生长。待麦芽长到一寸多长露出黄黄的嫩芽时,就可以熬糖啦。熬糖那天,奶奶会煮一大锅红薯,等红薯煮熟透了,用擀面杖杵成红薯泥,把麦芽切碎,撒到锅里红薯泥的上面搅拌。一会儿,红薯泥就有水渗出来,用事先缝好的棉布袋子,盛上三五勺红薯泥,把案板一头垫高,在低的那头的下面放上一个大盆,然后拿起装上红薯泥的棉布袋子在案板上一按,红薯水就出来了,如此往复,直到把一大锅红薯泥弄完。
接下来就要熬糖了。把红薯水放到锅里,烧开后用文火慢慢熬制,不时要用锅铲翻动,防止粘锅,时不时要用筷子沾点糖水看看稀稠,糖水粘在筷子上不往下滴了,糖就熬好了。
熬糖特费时间,一熬就是一个晚上。我也曾说过要和奶奶一起守夜熬糖,但好像从没等到那糖熬出来,每到后来,眼里的糖水慢慢模糊,好像里面藏着一个个的瞌睡虫,我便在不知不觉中倒在奶奶膝盖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急急地向奶奶要糖吃。她也总会给我拿来包谷花儿坨坨儿糖,花生块块糖,芝麻条条糖,我总是吃得满嘴都是。
转眼间,奶奶和妈妈都故去多年了,有时候午夜梦回,彷佛仍然闻到熬糖的香气,淡淡的。只是,我怕再也吃不到这梦中的红薯糖了。
麻叶儿是面食经油炸制成的,在和面时加盐或糖,所以有咸,有甜。做好的麻叶色泽金黄,酥脆味香,因外形似叶子,上面布满芝麻,所以叫麻叶儿,也叫果子。
做麻叶儿比较简单,先将鸡蛋、芝麻、花椒粉、油、盐混合均匀,加入面粉稍微搅拌,再分次加入水,揉搓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盖上湿布醒20分钟,将醒好的面团用擀面棍擀成一张大面皮,像切面条一样将面皮折叠起来,切成七八分宽的面条,再打开面条切成一寸来长的面片,然后在面片中间用刀子划开三条口,能划多长划多长,只要不把两头划断。这时拿起一片或是两片,把面片的其中一头从中间的划口内穿过去,再翻平正即可,只是这过程中是不能用扑面的。(下转第二版)

岁月悠长年味浓

(上接第一版)将做好的麻叶生胚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捞出控干油即可。炸馓子的技术含量就高多了。和面时就要加盐。面要可劲的揉,直到面团揉活后,放入盆中,盖上湿面布醒一会儿。将醒好的面团压成筷子厚,再切成长条,揉成与筷子粗细的面条,将其放在抹好了油的盆中,每盘一层刷一层油以防粘连,待全部盘完后,用布盖上醒一个小时左右。把油烧热,将盘好的面条取出,头放在左手食指根处用拇指压住,由里向外绕在其它4个手指上,随绕随将面条拉细。约绕30圈左右揪断。断头压在圈内,再用两手食指伸入圈内拉长一半后,用两根筷子代替两个食指把两头绷直,下入油内炸至半熟时斜折过来,定型后抽出筷子,炸至深黄时捞出即成。也可以使1支筷子翻转180?绕成长卷状。还可以用不同手法制成梳型、花朵型、帚型等。
我们家蒸发馍有自己吃的,还有走亲戚用的。自己吃的比较随意,而走亲戚的则花梢的多。一家蒸发馍,四邻来帮忙。每次蒸发馍,都成了婶婶和姑姑们展示手艺的好机会,每一个发馍,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
好久没回老屋过年了,据说现在的老屋人家过年也不再办吃货儿了,都是买的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点心,好是好,却总好像少了那种浓浓的年味。
二叔的甜杆儿酒
吊年酒,是老屋的一件大事,要准备一大年的。二叔每年都要吊几缸甜杆儿酒。老屋虽属楚地,却更多地兼容秦巴之风,地理、气候以及历史人文,使这里的甜杆儿酒质地纯厚,余香绵长,是远近有名的好酒。老屋的甜杆儿形状像高粱,又不是高粱,比高粱杆粗而高;像甘蔗,又不同于甘蔗,比甘蔗细且矮,甘蔗的皮色是紫红色,甜杆儿的皮色是绿色。
二叔做甜杆儿酒很是讲究。二叔家的甜杆儿每年都种在竹林边的园子里,土质肥沃,光照充分,这块地只种甜杆儿。每年麦收后播种。二叔伺候这甜杆儿,很是上心。间苗,锄草,施肥,搭架,直到下雪前砍回,剥掉甜杆儿上叶子放置家中。
做甜杆儿酒,采曲子最为讲究。采曲子一般在进伏后。这时在药铺抓一副曲药,在山上采几篮子野花,只要是花就行,味儿越浓越好,再采一些血腾根儿,一起剁碎,用清水泡,在太阳下晒至用手搅起涎为宜,然后拌上麦麸子,潮湿程度用手捏能成团即可。拌好的麦麸,用曲模子压成块儿,再使劲儿踩结实,或用手捏成团,放置在阴凉的室内,再用事先准备好的黄蒿盖严,七天后打开晾干,即成酒曲。
吊甜杆儿酒要先对甜杆儿加工,先用包谷皮子、瘪谷子、麦麸等杂粮熬成稀汤,舀到盆里凉至不烫手,放进准备好的酒曲子,搅拌均匀,让其充分发酵。把剥了叶子的甜杆儿用刀剁成半寸长的节,用发酵好的汤搅拌剁好的甜杆儿,拌均匀了再撒上一些干酒曲子,装入木缸里,一层一层装好踩实,装完后盖住缸盖,用和好的泥巴封严。
老屋吊酒,一般在二十九。吊酒时,先把地锅里加水烧开,把酒甑子放置锅中,从缸中挖出酒糟,拌上瘪谷子,装入酒甑子,搭上酒溜子,在酒甑子上口围上扎好的草圈,上面再放上天锅,加凉水,烧大火蒸馏,当天锅的水温过热时,就换成凉水。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酒从溜子上流出来了。
老屋的吊酒,是个大事儿,要请几个人帮忙,有人专门劈柴,有人专门挑水。有一家吊酒,那天左邻右舍都有用不完的热水。老屋的人,一般也会在这天洗澡。
五姨奶奶的团年饭
团年饭,我最记得的,就要数五姨奶奶的团年饭了。五姨奶奶是奶奶的幺妹妹,她家住在大河边,离我家也就两里来路。我那姨爷爷祖籍是黄州人。“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五姨奶奶家的团年饭是在二十九的半夜吃。每年五姨奶奶家团年,都要接奶奶,我也总会磨蹭着跟去。
在五姨奶奶家吃年夜饭,最是愉快的。丰盛的团年菜摆满一桌,我们和五姨奶奶一家,人多,菜也多,总是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菜才放得下,人也才坐得下。桌上有冷盘、热炒、扣碗,点心,只是没有汤。老屋的说法是,团年喝了汤,出门就会下雨。五姨奶奶家住在河边,表叔们都识水性,团年席上鱼是少不了的,只有桌上那盘鱼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老屋叫“看碟”,要待正月初一那天到了才可以吃的。这意味着全家喜庆,年年有余。要是动了筷子,戳烂了或吃掉了,旧年就没有余了,新年也没有余了。老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因此,每次到五姨奶奶家吃团年饭之前,奶奶都要嘱咐我,千万别碰那盘鱼。奶奶,五姨奶奶,几个表叔都给我夹菜,我的碗总是满满的。团年席上,还得有一碗蒸元子,表示阖家团圆。豆腐是必须有的,以示富贵荣华。我最喜欢吃的,也是五姨奶奶做的煎豆腐炒肉。豆腐切成块,两面煎黄,肉也煮熟切成块,放一点儿酸辣子,一点儿豆酱,一点儿蒜苗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随便用筷子夹上一块,那个香啊……
五姨奶奶家团年,每个人都要喝酒的,我不会喝,奶奶就拿筷子在酒杯里沾一下喂到我嘴里。奶奶娘家是大户人家,五姨奶奶说这叫喝屠苏酒。屠苏酒是什么,我当时是不懂的,以为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多年后,我无意中得知,那就是一种药酒,治劳伤用的,有说是华佗创制的,古人都喜欢喝它。过年喝它,据说可以避邪。
在五姨奶奶家团年后,天也快亮了。我家团年,小娃子是不上席的,就是院子里的四家大人这家吃罢又去那家,所以,我家的团年饭,我倒没什么记忆。只是觉得三十很忙。
一大早,我们四家的小娃子一起动手扫院子。我们事先商量,如果哪家娃娃没到,把他家门前留一块,不过,每次都到齐了。然后把水缸的水挑满,再就是贴对子,贴年画。
我家对子,都是父亲自己写的,所以每门必贴,中堂都是开国伟人画像。对子用米汤写后,敷上金粉,内容多为歌颂敬仰之言。各道门的对子都是用黑墨汁写的,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只有大门斗方无一例外都是大大的福字,且必须得倒贴。父亲解释说,姜太公的老婆是个败家子命。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她也来讨封。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就封你为穷神吧。他老婆高兴地问,我是穷神,那我蹲到哪儿?姜太公没好气的说,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去!这件事传了出去,过年家家户户都写上福字,这样穷神就不能进门了。我想的简单,这样福字倒着贴,别人一来,就会说福到了,也就是想讨个彩头。还有怕小娃子们不懂事,说出一些犯忌的话,还得再墙上贴一张红纸条,写上童言无忌。
年画和对子贴好后,团年饭也差不多了。这时开始准备团年,首先是祭祖人。先在八仙桌的上席和左右两边每方摆三个酒盅,三双筷子,再分三排摆九个菜,这菜里面不能放葱姜蒜等作料,温一壶酒。这时,大哥开始放鞭炮接祖人回来过年,放鞭炮要从院子门外一直放到大门里面,给祖人领路。我们则在桌子的下方烧香、烧纸、烧表。父亲给祖人斟酒,每次斟一消儿,三次斟满,酒斟满后,添九碗饭,再把每双筷子架到一盘菜上。等烧过纸,磕过头,祭祖人也就完成了。
桌上酒盅里的酒,每人要来喝一点儿,是压灾星的。菜,端回厨房加作料回锅,就是团年饭了。
团年时,大人的忌讳似乎很多。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奶奶连忙跑到我身后,摸着我的头,叫我快说岁岁平安,还要连说三遍。自吃团年饭开始,就不能扫地,不能倒泔水、不能倒垃圾,怕把财神送走了。还有就是不准吃药。
天要黑时,父亲会带着我们,拿着香、蜡、纸去给祖坟送亮。也带我们记住祖坟的地方。
我们的大年夜
老屋的年夜,是不睡觉的,即使要睡觉,也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奶奶说这是守岁,父亲说是熬年,我们就是等着穿新衣服。有点记忆的就是半夜的出天行和天亮的拜年。
守岁之前,奶奶都要煮好一筲箕白米饭,供在八仙桌上,叫作“隔年饭”,奶奶说,供了“隔年饭”,来年天天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
我家的守岁,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样是奶奶自己晒制的柿饼,一样是父亲打的糍粑,奶奶也叫年糕。奶奶说,守岁吃柿饼,来年会事事如意,守岁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
尚在吃团年饭时,火炉早就烧得旺旺的了。老屋的说法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所以大年夜的火是越大越好。我家的火炉是在堂屋里,靠一侧山墙挖一个三尺见方的土坑,四围用条石拦砌。火炉里烧的是木柴,以树蔸为主,又熬火,又经烧。守岁的火炉里,烧的是整个儿的大树蔸,称为年猪头。老辈人说,烧的年猪头越大,新一年杀的年猪就会越大。每年年假,盼望吃肉的我们,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跟着大哥漫山遍野去找一个大大的树蔸。我记得那年,大哥挖了一个四五百斤的大黄楝树蔸,父亲请了几个人才弄回到家里来,这个大大的年猪头足足烧了四五天,满院子的都是黄楝树的香气。
我记得烤火跟吃饭一样,也分上席下席,正对墙的位子,一般给客人坐,守岁的时候,就是父亲坐,其它的位子就比较自由了。不过靠方桌的地方,那是要给奶奶和妈妈留着的,她们要就着桌上的煤油灯为我们上鞋。奶奶说,给娃娃们做的新鞋子,鞋底一定要留几针放在大年夜里纳,这样,穿鞋的娃娃来年不闹灾星。所以,奶奶和妈妈都会在每年年夜把我们兄妹四个的新鞋纳完最后几针,然后把鞋帮上到鞋底上,谁的新鞋做好了,就叫谁试穿,试穿新鞋也是我们守岁时最高兴的事儿了。
一家人围坐火炉守岁,要坐到很深很深,只到出天行的鞭炮响了为止。守岁时,家人不停地闲话,我们不停的笑闹,奶奶还会背她小时候学的课文,我就记得有女儿经,千字文,还有增广贤文什么的,就连平时不大和我们说笑的父亲,也会加入到说笑中来。我们家族的一些往事,以及村子多年前的一些趣闻旧事,我大多都是这时候听说的。有时老人们也要我们不要学某某,而应当学某某,或什么样的事不要做,什么样的事要多做。这些大都以故事的形式表述,便少了些许的严厉,多了几分的融通,不知不觉的,他们的人文传统便也印入我们儿时的记忆。
每个年夜,我都坚决表示要守到出天行时,只是往往在不知不觉的瞌睡中,被大人抱到了床上。听到出天行的鞭炮声时,总是只有守了整岁的大哥,兴高采烈的来叫我们起床。于是总是有些懊恼,一是怪自己瞌睡太多,也怪大哥没把我叫醒,认为叫醒了自己一定会守个整岁。
在老屋,团年饭是辞旧,真正的新年是从出天行开始的。过年的新衣服,必得出天行后才能穿。那时布票紧张,不可能每人都有新衣服,但新鞋是少不了的,如果有一双袜子,那就是奢侈品了。大年夜,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新衣服、新鞋整整齐齐放在一块。每交子时,有性急的人出天行的鞭炮响了,大哥才叫我们起来。在我们迷迷糊糊穿新衣服时候,大哥已经在准备出天行的鞭炮了。待全家人都穿戴整齐,大哥在父亲的示意下,打开大门,开始放鞭炮。或先或后,幺爷,二叔,四叔家的鞭炮都会响起来,整个村子里,鞭炮响成一片。伴着笑声、闹声、狗咬、鸡叫,整个山村好像都翻腾起来了,那个热闹哇……
出天行后,大门在年夜就不能再打开了,叫“封财门”,是为了留财神过年。初一是要早起的。起床后全家人要举行一个开财门的仪式:一家人齐集在父亲的后面,父亲一只手握着一块门栓,随着一声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的祷词,大门被缓慢打开,于是一家人就可以自由出入了。
财门打开,一家人进到屋内,准备过早。这是新年一家在一起吃的第一顿饭。这顿饭是奶奶精心准备的,是糯米甜酒就发馍,偶尔还能有一点茶食或水果糖。奶奶说,这样新的一年可以甜甜美美,发发旺旺。看到我们吃的喷香,大人们就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过早后扫地,必须从从大门口往里扫,三天年里,垃圾是不能往外倒的,只能堆在旮旯里。
老屋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的习惯。于是,我们初一就不出院子,到幺爷家拜年,尽管刚过早,只隔一道墙壁,昨晚还在一起守岁。但幺奶总要说是今年头次来,要放一挂鞭炮欢迎。还要做一碗甜酒吃。吃了,就出行大吉。我们是没有这个讲究的,不过,连续俩顿甜酒吃下来,小肚子胀的鼓鼓的,到很是受用。
真正的拜年是从初二开始的。初二到十五,山路上总有三五成群,手提礼包,欢声笑语的拜年人。我最喜欢踩着满地的爆竹碎屑,闻着或浓或淡的火药味,拿着父亲准备的礼包,走东家,串西家,一见面,双手送上礼包,一边嘴里爷爷奶奶七姑八姨地叫着,一边作势要磕头,但都会被拦住,我也就势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跑到一边玩儿去了。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儿时不知拜了几多的年,真正的磕头,却没有过一次。
在老屋,拜年的这一瞬间,似乎凝结着乡里乡亲之间的全部的情意。如果谁和谁平日不和,而在过年时拜了年,串了门,即便是与别人结伴而去的,两家的关系也会和好如初,不会将隔年的不快带到新的一年。不管某个人在乡邻眼里多么卑微,或有再多不尽人意的毛病,在过年的时候,遇上了,也会给他拜个年。拜年让所有的等级和好恶都成为多余。也让所有的人都大度和宽容了。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小 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 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 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 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春节饮食营养小常识

春节期间,朋友们在品尝美味一饱口福的同时,还要注意主食的摄入,尤其要做到“三化”,即简单化、定量化和杂粮化。
简单化
所谓主食,主要是指粮食,包括米、面、杂粮、豆类、薯类等。然而,在节日里,人们常常把主食范围扩大了,将饭后的点心如春卷、奶黄包、蛋黄酥、奶油蛋糕、烧卖、油条等都被当成了主食对待。事实上,这类食物脂肪、热量等含量较高,多吃对健康无益,还会导致体重增加。节日饮食中,菜肴已经非常丰盛,蛋白质不会缺乏,质量也不差,此时最需要的是以淀粉为主的米、面食品,而非各种制作精细、营养丰富的点心。此外,节日期间人们还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零食,一些人甚至将零食当成了主食,无疑是本末倒置。一般来说,在就餐前2-3小时就不要随意吃零食,以免影响正常的食欲。

定量化
春节餐桌上的菜肴丰盛,每样吃几口就饱了,往往再也吃不下主食。主食摄入量不足,副食特别是荤菜吃得太多,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相应增多,容易引起肥胖及并发症。因此,应避免无限量地吃菜,将一部分胃口留给主食,健康成人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在300克以上。很多人习惯用蔬菜或水果代替主食,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水果和蔬菜主要是提供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糖类含量并不高。
杂粮化
讲营养就要吃粗粮。稻米在碾白加工过程中,米糠被全部丢弃,反复碾扎后,就只剩下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米糠包括果皮、种皮、糊粉层、米胚芽等,包含了稻米64%的营养素。白面是人们获得维生素B1、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最方便、最重要的来源,如果因为精加工而损失了营养素,则需要通过其他食物来补偿。燕麦、大麦、荞麦、粟米、玉米、高粱米等杂粮中,都含有白米、白面中所缺乏的营养素,并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对节日里的饮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调剂。
喝酒别忘多吃饭
“感情深一口焖,感情浅舔一舔”,在亲朋相聚、气氛融洽的餐桌上,常常会遇到盛情难却的劝酒。如何做到不伤害身体又能尽兴而欢,建议您喝酒时别忘多吃饭。
人们在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时,常常会产生饱胀感,所以喝完酒后就不想再吃饭了,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科学研究发现,在喝酒的同时多吃饭,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饮入的酒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中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变为乙醛,而后生成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除体外。在大量饮酒时,体内的乙醛来不及转化为乙酸,会生成大量的超氧阳离子自由基,导致人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的失调。此时如果还能够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哂等重要的抗氧化剂,可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春节应注意八个生活习惯

春节期间,为了身体健康,要特别注意饮食,尤其是肉类食品,抛弃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春节。
斗酒劝酒不可取。饮酒应适可而止,斗酒、劝酒都有损健康且不文明,自己少喝,也不要使劲地劝别人。不少人喜欢酒水“混搭”着喝,这对糖尿病和痛风患者的危害较大。还有些人喜欢边喝酒边“吞云吐雾”,烟碱溶解在酒精内,在胃中很快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可加速中毒过程。相对来说,葡萄酒和黄酒适合做节日餐桌的“祝酒”。葡萄酒有开胃健脾、抗衰老等作用。饮用热黄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补血养颜。饮酒前适当吃些水果或点心给胃“垫个底儿”。
敬烟传统要放弃。敬烟是一种“传统礼仪”,但对于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尽量少待在烟雾缭绕的室内,因为吸烟可使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在生活节奏方面,娱乐一定要适度,在长时间的酒宴、打牌、熬夜之后,第二天早晨血糖肯定会出现升高,因此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生活规律改变不能过于剧烈,同时 “情绪紧张”、“过度兴奋”都会导致血糖波动。
小瓜子引发大麻烦。新春佳节,人们欢聚在一起,总爱嗑一些葵花子或南瓜子之类的干果炒货。但是一次性嗑瓜子量太多,瓜子与舌尖部的磨擦加剧,易引起舌尖部肿痛。此外,如一次性嗑瓜子量太多,必然会消耗掉大量唾液和胃液,影响正常食物的消化,导致节日期间或者节日过后消化不良等疾病。而诱人的瓜子香味,又不停地刺激胆囊收缩,也会引发各种腹痛。同时,瓜子等坚果含有的热量和油脂很高,节日期间饮食丰富,很容易造成血脂异常。
麻将诱发多种眼病。长时间打麻将,会导致长期精神集中、长期用眼、情绪激动,除了容易患上干眼症外,还容易使眼压瞬间升高,导致玻璃体出血,使视神经受压受损,造成青光眼。
餐餐饱食胃抗议。每年春节期间,医院消化科最多的是急性胃肠炎和消化不良两类病人。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或吃了冷冻或寒凉食物,再加上熬夜致胃肠虚弱,抵抗力下降,因此容易发病。如果腹痛、腹泻的症状较轻,可以服用保济丸、腹可安、黄连素等家庭常备药物;但如果症状较重,一天腹泻超过3次,要及时就医。
过节更要重视早餐。一到节假日,很多人生活作息大乱,晚睡晚起,早中餐或中晚餐合并一起吃,这对胃是很大的影响。过节更要重视吃早餐,一顿丰富的早餐将帮您在一天内对食物有节制力。所以,即使过节因看电视看得晚,早上起得晚,也要注意吃早餐。
老人忙年应有度。中国人有忙年的习惯,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啥事都亲力亲为。忙年一定要注意身体,量力而行。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兴奋都易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引起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发作。另外,春节期间,老年人比平日吃得多,本身消化能力减退,吃多了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在饮食上,要少吃高脂肪的肉类食物,动物内脏也要少吃。少吃盐,盐能使血压增高。肉食可选择鱼肉,鱼肉蛋白易吸收,还能抵抗动脉硬化。多吃蔬菜,多喝水。
药该吃还得吃。不少人过年有忌讳,认为大年三十或初一吃药不吉利,该常规服的药断了,有点不舒服的还硬扛着,不愿进医院。这样十分不可取,尤其是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突然停药会导致疾病的复发或恶化。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病、糖尿病等病的患者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

春节必知的健康饮食

春节,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在这个令人欢庆的节日里,少不了亲戚朋友间的聚会,那么我们究竟要怎么饮食才能吃的更健康呢?
碱搭酸
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以PH值在7.3左右为宜。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奶类、血品例外),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等。
钾排钠
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2倍以上。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更多,然后血液中的钠含量就会更高,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而钾是钠的克星,它能排出人体内多余的钠。含钾较丰富的蔬菜有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等。



“多渣”掺“少渣”
荤菜不含膳食纤维,而畜禽水产等也都是精细的“少渣食品”,吃多了会造成便秘,粪便等毒废物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会增加肠黏膜对毒素的吸收,这样就容易诱发结肠癌。而粗纤维食物则属于“多渣食品”,多吃这类食物能消除“少渣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等。

春节饭局的减肥提醒

春节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饭局,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体重迅速飚升,为了使自己尽可能地不要发胖,在聚餐时以下六种食物能避免就避免。
一、啤酒。啤酒素有“液体面包”之称,许多人在忙碌一天之后,常常用啤酒来犒劳自己。特别是在炎炎夏日,很多人觉得来两罐冰凉爽口的啤酒简直是一种无上的享受。然而,啤酒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却也在享受的同时为我们埋下了肥胖的隐患。实际上,啤酒中几乎不含任何营养元素,倒是所含热量极高。 在1罐370毫升的啤酒中,所含热量多达147卡。如果每天体内过多摄入147卡热量,足以让人1年增肥7公斤。因此,我们必须适量饮用啤酒,切不可饮之无度。
二、可乐。可乐是倍受年轻人青睐的一种饮料,在吃某些食品如汉堡、薯条、芘萨时,可乐更是不可或缺的“伴侣”。而且,可乐的配方十分独特,再加上可乐中含有大量咖啡因,因此会使人越喝越上瘾。1罐375毫升的可乐,能产生168卡的热量。如果人体每天多出168卡的热量,一年就会增肥8公斤。



三、罐装果汁。 许多人在时担心营养上不去,于是毫无节制地饮用果汁,以为果汁是液体水果,既不容易发胖,又能摄入大量的维生素。但实际上,只要仔细看看果汁包装上的“配料”就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果汁都是浓缩还原而成的,其中加入了许多糖分。而且,水果在做成果汁的过程中,许多矿物质和维生素都已经流失,并没有多少营养物质。这就是说,我们在饮用果汁的时候,体内所摄取的大多数是糖分,根本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补充了丰富的营养元素。1罐500毫升的饮料,能产生255卡的热量。如果人体每天多出255卡的热量, 1年就会增肥12公斤。
四、速溶咖啡。在咖啡家族中,黑咖啡称得上是一种减肥佳品,因为它几乎不含任何热量。但我们常喝的袋装、罐装或瓶装的速溶咖啡,就大不相同了。这种速溶咖啡是一种调味咖啡,里面添加了大量的糖和奶精,它们都是超高热量的食品。而且,添加在咖啡里的奶精是一种饱和脂肪酸,它可使人体胆固醇上升。咖啡在刺激中枢神经让人保持清醒的同时,也会让人心悸,促进胃酸过度分泌,从而增加负荷。1l罐240毫升的咖啡,能产生127卡的热量。如果人体每天多出127卡的热量,1年就会增肥6公斤。


五、糕点。 不论哪类糕点,都含有大量的糖分,这是使人发胖的一大原因之一。
六、巧克力饼干。很多节食减肥者都习惯把巧克力饼干作为减肥期间的首选食物,以为其既有营养又不会使人发胖。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研究指出,巧克力饼干中含有大量的糖和油脂。高糖高油不仅会让人发胖,还会加速人体衰的进程。营养学家测定,6块小小的巧克力饼干,所含热量多达302卡。如果每天多出302卡的热量,一年就会增肥14公斤。如果实在无法抵制巧克力饼干的诱惑,那么吃完后一定要记得至少慢跑40分钟,这可消耗掉它所带来的热量。











塞纳左岸——高档住区物业管理新高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提出更新的要求,安全管理是物业管理中最敏感、最重要、最为业主所关注的工作,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营造一个平安、舒适、和谐的社区,这是所有业主共同的心声 。
封闭管理 安全舒心
“谁都想住得安全舒心。封闭式管理的小区更有安全感。”小区业主张先生这样说。这或许代表了大部份业主的共同心声,也是选择购买塞纳左岸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区采用人车分流、全天候24小时电子监控设备,全面有效的掌握小区范围内的安全状况,同时也避免了闲杂人员进入,对小孩老人都是一个很大的保护。
和谐邻里关系
小区实现封闭管理,可以明显改善小区的综合环境。环境好了,出来散步的居民必然多了,有助于邻里关系的融洽。“远亲不如近邻”,每个小区、每栋楼、每个楼门居住的业主都朝着“一家人”的方向发展,将有利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减少人们的烦恼、摩擦,有助于人际关系融洽,而且还会形成互助互谅的社会风气,促进社区的文明建设。
隐私更有保障
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隐私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个人隐私自然而言的成了居民所看重的问题之一。有些业主不太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住在哪里,住什么样的房子。封闭式意味着不让外人任意进入,无论对整个小区还是对业主个人,都能更好地保护隐私,生活更舒适。
小区全封闭式管理,让您更加放心地享受这种温馨浪漫!清晨醒来,徜徉于梦境的塞纳左岸花园小区中,感受对心灵最深处的召唤和抚慰。清晨醒来,在晨曦中聆听鸟鸣,沐浴花香;在傍晚时分,饭后与家人漫步,感受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山的隽永涤荡心胸,水的柔情缓弛情绪。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