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一起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献计出力

时间:2013-01-15 23:49:40      字体:  打印  播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其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使得广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或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父亲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该群体数量的确切统计数字,但是这个群体的数量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日益增加,总的来看,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留守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
(二)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他们形成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是非感模糊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路。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由于其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另外,父母的长期打工生涯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其具体表现为: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学习情况亲人很少问津。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家里的繁重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有的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二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在父母外出务工、经商,使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基本的心理满足。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另则抚养人或监护人也常常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容易使他们形成缺陷性格。在缺少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网瘾,甚至走上违法犯罪路。
(四)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
一、抚养人或监护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时,常常忽略其合理的生活饮食结构,因此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失衡。二是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抚养人或监护人出于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很少给留守儿童涉及到青春期的教育当留守儿童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烈变化的问题时,常常陷人尴尬或迷惑的境地。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部分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由此而生。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三) 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使得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四)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会进一步膨胀。因此,监护人、打工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要紧密协作,共同努力,政府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政府统筹协调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限制性政策,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子女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改变学校教育理念。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使他们自尊、自立,帮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引导他们安全、平稳地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最好每个星期至少与子女联系一次,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形式上,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王雯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