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穿过岁月的烟尘:水坪“大石门”

时间:2013-01-09 14:24:55      字体:  打印  播放

文/孟正圣 摄影/柏常青
大石门村,位于竹溪县水坪镇西南部,谷竹高速、305省道沿村而过,交通便利,民风朴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在是竹溪县“三贡”(即贡茶、贡木、贡米)文化与产业基地,是竹房城镇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生态湖北的一张崭新名片。我们走进大石门村,就要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这里有古八景之“白云剑迹”和“文笔晴岚”;三大古寺的“白云寺”遗迹;有孟姓祖地的历史故事;有革命和文化的早期传播。我们走进大石门,就要走进这段厚重的历史,穿过岁月的烟尘,感受历史人文的脉动,你会骤然惊觉,白驹过隙,沧海桑田。
白云剑迹与白云寺
竹溪河穿过县城,向东奔流二十余里,经年累月,孕育三堰、黄龙一马平川之地,在黄龙至水坪地界,有两峰隔竹溪河对峙。一曰文笔峰,一峰凌空,锐削挺拔,似如椽大笔,倒着笔尖,直插青天,文笔峰耸立于北;一曰白云岩,山势嶙峋,岩悬壁立,气势雄伟,白云岩巍峨于南,皆属竹溪古八景,北称“文笔晴岚”,南尊“白云剑迹”。沿山边曲折小路往东南行至半里,有一座“白云寺”。岩衬古寺,寺隐见山,山势雄伟。再往里走,溯小溪而上,见两扇陡峭如切的大岩石相对,夹溪而峙,如同大门,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大石门。从两扇陡峭如切的大岩石之间穿过,只见偌大一个盆地,豁然洞开,人闲野绿,烟村如画,安静地依偎在两山的臂腕之间,这就是大石门村。《竹溪县地名志》载:“此村两山(山口)有大岩石相对,如同大门,故名。”
白云剑迹,竹溪古八景之一。《竹溪县志》载:“白云山,县东二十里,山石磊坷如云,故名白云山。”白云山半坡建有一古寺——白云寺。据古志书记载:该寺建于唐代,是竹溪县史载唐代三古刹之一(另为中锋镇的莲花寺和兵营乡的银杏寺)。寺院一进两殿,因建在山之半腰,故有上、下殿之分。进山门即为下殿,山门两边有向外斜伸出呈八字状的两堵照墙。穿天井进入上殿,上殿即正殿,高大巍峨,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两边厢房各若干间,四周围墙相连。寺院面临清溪,背依青山,白云掩映,古木障蔽,显得格外幽深清静。寺后数百米的山岩上就是“白云剑迹”处,即吕洞宾以剑作诗留迹之处。古《竹溪县志》记载:“白云山旧传吕仙洞宾至此,以剑划诗于岩。”《游白云寺》诗云:
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
路逢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
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
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
白云寺白云缭绕,高耸入云,青嶂在上,白云深深,吕洞宾仙游至此,见此美景,挥舞长剑,长啸而歌,兴之所至,铁划银勾,全诗竟然深入岩石。该诗当为仙诗,不是我等能品味的,但寺院的幽深、庙会香火法事的盛大、人流的稠密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想道仙留下的剑迹,竟成为竹溪古八景之一,白云剑迹。后人多有留句,明代大文学家王士贞,以右副督御史抚治郧阳,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视察辖区,于此也留有《云崖仙题》一诗:
白云深处问仙踪,崖壁曾题是剑锋。
荒藓半侵残剥处,磨挲犹见道人风。
此诗载入《郧阳府志》。王世贞在郧期间,当是中央特派大员的身份,时间应该是明万历年间。此时的“剑迹”已是 荒藓半侵,残破不已,须经反复摩挲,方可辨认铁划银勾的道骨仙风。
唐宋以来白云寺几度兴废,虽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但后来又屡遭破坏。解放后作为粮店经营用房至今,现上、下殿外壳尚存,但殿内佛事用品一应全无,千年古刹早已面目全非。“剑迹”处的诗刻因岁月太久今已无存,所幸的是该诗文却被历代修志者录入志书而传承下来。据县志记载:剑迹诗刻于清道光年间尚可辩认。后人还在“剑迹”处刻有“南岩”和“吕仙洞宾纯阳游处”等几个大字,但也因千余年的风霜雨雪之剥蚀,而杳杳不知所终。
还值得一提的是周三老爷庙,香火不绝,每到初一、十五,红旗招展,香火缭绕冲天,七乡八村的乡民们敬香烧纸,许愿还愿,络绎不绝。更有甚者,提着塑料壶在这里接山泉,据说是喝了能消灾治病。我曾在东沟王家,见到过大石门著名的道士,也看到过不知姓名的跳弹弓的男巫,背插令旗,手持木剑和用朱砂画着符的纸条,口喷法水,亦歌亦舞。说明荆楚巫风在这里也有传播和继承。
典史的后裔们
大石门还有更浓厚的传奇故事。它的祖先,是一个孤儿。
遥想300多年前,清顺治年间,白云寺,香火鼎盛,路上香客络绎不绝,游人如织。人流之中,有一个叫孟绍虞的青年来了,破衣烂衫,但眉宇间颇有几分清秀之气,他白天寻人雇工,晚则露宿庙檐之下。有一天,他给姓王或者姓汪的地主打短工,地主见他勤劳肯做,人又长得眉清目秀,气质不俗,不像是一般人家子弟,就问他的身世来历。白天人多,孟绍虞支吾不言,到晚上才据实以告。财主大喜,竟招为入门女婿。命运就此发生转折,令岳丈大人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少代大石门竟全然改换了姓氏,成为竹溪孟氏家族的发祥地。此后走出大石门的孟氏家族,出现了一个发展繁盛期。但大石门终是孟氏租地。
孟绍虞从何处流落到大石门?
原来,其父孟述尧,以浙江绍兴吏员身份,在顺治六年(1649年),迁任竹溪典史。典史,明清时的官吏,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委政府办主任兼政法委书记或公安局长。顺治七年(1650年),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余股、部将李来亨和郝摇旗,联明抗清,转战川鄂陕边境。为治理鄂、豫、陕、川四省边境之地,安抚这一大片土地上的流民而建立郧阳抚治,到清顺治时代已日趋式微。时竹溪县衙早被明末义军攻陷,知县张问善将县衙搬到距城西四五十里地的敖家寨。义军攻破敖家寨,军民四散逃亡。孟典史骑马经至小坝子,被叛军赶上,寡不敌众,一刀砍来,身首异处。
战乱后荒村野岭,四顾凄凉,孟述尧的夫人不知所终,只知道老二孟绍美逃回浙江老家,老大孟绍虞流亡山乡,最终落脚大石门,入赘财主家,安身立命。
竹溪这方山水人民,以其宽厚仁慈悲悯的情怀接纳安抚了孟氏的祖先。孟述尧死后,村人怜其惨烈,拾骸土葬于当地。
这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听我祖父孟家桓讲过。那时祖父八十几岁的样子,瓜子脸,面目清瞿,一顶黑色口袋帽,一撮花白的山羊胡,一袭蓝色长布衫上罩着对襟马褂。他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祖父,还因为他给我讲了一个孟氏的流亡传奇故事。后来,这个故事我是在竹溪知名作家阚绍辉的《流亡山村的祖先》这篇文章中看到过,可见当是信史。
孟绍虞,当年来到大石门的孤儿,现在已有十四代孙了,三百七十多年过去了,《孟姓宗谱》访录的人口有三百多户,两千余人了,遍布城乡上下。典史孟述尧不幸殉难的亡灵也该得到慰藉而含笑九泉了。
大石门革命和文化的早期传播
大石门,在水坪黄龙地界,这是一块富饶的膏腴之地。她不仅接纳和安抚了明清各地的流民,而且还传播了早期的革命火种和文化文明。
也许是传自江南文人之地、官宦文教之家,孟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如孟氏第十一代孙孟德声,为历史学博士,台湾东海大学退休教授,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促进会理事兼顾问,长期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促进工作,1990年随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代表团访问北京,受到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接见。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联邦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国民族统一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之理论与实际》等等,以其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家国情怀,发表许多重要文章,反对台独分裂,呼吁和平统一,受到新法家等相关媒体推介与赞许。用阚绍辉先生的话说:“这是大石门的骄傲,更是祖先流亡和创业的意义的久远体现了。”
周寅三(1864-1922年),水坪黄龙人,民国初年,受新思想影响,弃科举旧学,兴新学新知。于民国二年,在水坪创办女子小学,招女生十七人。提出三项新主张:即妇女解放,剪辫放足,男女同校。应当说这是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他的这些主张遭到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但是他依然愤然前行,并将自己孙女送入学校学习。周寅三,是竹溪县提倡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
还有改良私塾开展拼音教学的周樾桥,他是水坪阎家坝人,是阎家坝“陈氏家馆”的私塾老师。受新思想影响,自编教材,开设国文、算数等科目,革新私塾。后在阎家坝泰元寺,今延坝中学附近,设馆开课,进行复式班教学,为民初竹溪第一私塾。当地政府为旌其教化之功赠名为“启明国民小学”,并改为区立小学。1934年,周樾桥被聘为县立高等小学国文教员。周樾桥精通《声韵学》,是竹溪县第一个在讲台上用注音字母进行拼音教学的人,此也为竹溪推广普通话之肇始。
周寅三、周樾桥等,都是当时省县教育文化界的名人,为鄂西北早期文化启蒙作出过贡献,在相对闭塞滞后的秦巴山区腹地,对承载和推动地域文明,非常珍贵。
孟尚德(1901-1927年),原名孟家廷,大石门西沟人。县立高等小学毕业,1924年考入武昌荆南中学,在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武汉汉阳区委委员,负责武汉船运工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后被国民党以嫌疑犯将其逮捕入狱,由竹溪同乡会保释出狱。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孟尚德仍继续从事革命活动。4月下旬,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筹备会上再次被捕。“七?一五”事变,汪精卫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掉一人”。孟尚德被害于1927年8月3日,时年26岁。195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孟尚德和竹山的施洋、竹溪的何恐三兄弟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但他的故事最近才听说,因其英年早逝,革命事迹,鲜见文献。
大石门的涅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大石门外黄龙中学工作了六个年头,对这方山水的历史人物,自然是比较熟悉的。那个时代,中国大地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百业正举之际,秦巴腹地的大石门村,初春的原野枯黄的衰草下春芽正在萌动。昨日,县一中柏常青老师用邮件给我发了几张大石门的照片,倍感欣喜,赏玩不已,不觉思绪万千,随有写这篇短文的冲动。同时,两月前县文联主席付修军邀我到大石门采风,我因故竟未成行,这也算是给生我养我的故土一个迟到的答复。
大石门,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文笔晴岚依旧,白云剑迹,仙踪可觅,早期文化的布道,重教乐学的传统,已融入当地居民的血脉之中。如今大石门村东沟栽贡茶,西沟植贡树,东西合龙处种贡米的“贡文化”新村正在形成,沧海桑田,大石门犹如一只浴火重生的金凤凰,光彩灼人,展翅欲飞。

大石门




大石门?茶之源

贡木园

石门炊烟

新农村民居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