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竹溪县汇湾乡中心学校王成华老师
人物档案:王成华,男、生于1954年10月,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十堰市优秀班教师,现在汇湾乡中心学校从事九年级数学教学。
人们常说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教育是光辉的事业,但是地处竹溪县南部山区的汇湾乡中心学校王成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诠释,他用一腔赤诚的爱书写着一个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王老师1973年参加工作,今年已经59岁,年近退休,他四十年如一日依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年年勇挑重担,承担着毕业班年级组工作,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解读王老师鲜为人知的一面。
“活到老,学到老”
在汇湾乡中心学校的朝霞和薄暮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身影行走在学校的办公室和教学楼之间,他就是王成华老师。王老师是汇湾乡中心学校屈指可数的中学高级教师,他待人诚恳,两鬓斑白的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可是他已然孜孜不倦的耕耘着、奉献着。
“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支撑王老师学习的动力。王老师认识到当今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掉队。2003年,全县组织教师培训电脑和多媒体,年近五十的人学习电脑,这比年轻人所要克服的困难要多的多,他毅然赴县城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2005年湖北省首批农村骨干教师提高工程培训,本来他不在名单之列,但考虑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充实,他主动要求参加培训。在教育理论书籍方面,他涉猎较多,也有不少心得体会。在学校所申报立项并结题的市级教研课题《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策略》中,王老师在课题的策划、组织、实施中担任重要角色。
王老师不仅身材高大,而且教学水平也很高,尤其在初中数学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每年他所带的初三年级毕业班的中考一中上线人数总比别班多,中考一中上线率最多时能达50%左右,中考所带初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列,毕业班学生数学基础和基本功扎实过硬,得到高一级学校肯定;从教以来,多次获得过省、市、县、奖励和表彰,粗略统计有几十份之多;在教学研究方面,他所写的论文多次发表在县级和市级刊物上,尤其是他所执笔的论文《中学教学分层教学法》为全县首创,在全县得以大力推广。可以毫不隐晦的说,他是汇湾毕业班复习备考和数学教学的一面旗帜。
校园里的“督学”
在汇湾中心学校,全体老师都尊敬的称王老师为“王督学”,在一个农村初级中学怎么可能还设有“督学”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学校的教育支部书记李方全,李书记与王老师共事多年,我从李书记哪儿了解到由于王老师在工作中以身作责,对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总是竭尽全力的完成任务,他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全面督促引导年级组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是汇湾乡中心学校教坛上的“常青树”,得到了学校历届领导的嘉奖和信任,“王督学”这一亲切的称呼便由此而来。
“王督学”还是王老师众多“徒弟”发自内心的尊称。在汇湾中心学校一直有着师徒结对帮带的优良传统,经王老师所培养的青年教师现在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近年来,由于学校资教教师到期离岗、老教师退休、中年教师调离,学校骨干教师出现了断层现象,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校领导,要求每学年帮带三至四名青年教师,王老师从备课、上课、相互听课、评课入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技艺。在由省教育厅倡导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经他指导的青年教师朱晓慧在初中数学组比赛中名列第一;新分配到学校的资教生李平老师刚走上讲台,教学上“摸着石头过河,一碰一鼻子灰”,班级管理上“乱成一团麻”。为此,李老师十分苦恼,王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他,引导李老师在教学业务上先备课,再讲课,课后再布置作业,及时批改等。在班级管理上,人人平等,赏罚分明,做事公平公道,及时化解班级内部矛盾,一个师长谆谆教诲让李老师倍感温暖,使他更进一步树立起了工作的自信。师徒结对一茬又一茬,但王老师的信念却始终不曾动摇,经过他的帮带青年教师洪光莲、李艳、高甜、王雪、胡小琴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杜定国已成长为副校长。“徒弟”们提起“王督学”既感激又钦佩。
王老师的“遗憾”和“亏欠”
王老师一生甘于清贫,他爱岗敬业、以校为家。常年的伏案工作使王老师积劳成疾,他患上的肾结石和腰椎病,近一米八零的身躯有些佝偻。小病扛着、大病拖着,四十年来他从来没因为病痛请一天假。在汇湾乡工作过的许多老师都改行或调动工作,在1987年,他本来有一次调到十堰市里的机会,他因为爱这里的山水和这里的孩子而放弃了。他说:“我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们。”从此,他便扎根汇湾这片土地上。
“没能送老母亲最后一程是我内心永久的遗憾,没能好好的照顾家庭是对妻子最大的亏欠。”这是王老师最大的心结。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3月的一天,王老师正在组织召开初三年级毕业班班主任及月考分析会,他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老母亲病危的消息,要他赶紧回来见老母亲最后一面,他连声答“好”,却赶紧把手机调为震动状态,随后手机每震动一次,就像用刀在刺着他的心……,会议结束后,他强忍住内心的悲痛看了一下手机,7个未接电话。傍晚吃饭时,妻子再次打来催促电话:“老母亲真的病的很厉害,随时都可能去世,一直牵挂着你,想见你最后一面,你快回来……”妻子哭泣着挂断了电话。这一晚,他辗转反侧,内心做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一边是学校的重托,学生的信任,一边是回报老母亲的养育,尽孝道,在老母亲身边陪伴她最后一程。第二天一早,他决定给兄弟姐妹打电话委托其照顾老母亲,可他大哥说:“老母亲不肯闭眼,从昨天坚持到今天,就是为了见你最后一面,其他的兄弟姊妹都到了,你快回来!”听到这个情况,王老师立即请了假赶回家,遗憾的是老母亲还是没等到见他最后一面就闭了眼。看到家中情景,他趴在老母亲身上,眼泪忍不住划过脸庞,悲痛欲绝的说:“妈,你怎么就走了,不孝之子还没见你最后一面。”料理了母亲的后事,王老师立即赶到学校给毕业班学生上课,没能在家里守孝,对此兄弟姐妹很是不能理解,为此还一度产生许多误会。今年十月搬家,他忙于学校的工作,把所有的事都交给妻子来办,搬家的第二天就返回学校上课,对这件事,妻子颇有微词,怪他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所有的这些我都不计较,我只要他身体健康就行了,可是他现在的身体让我十分担心。”说到这里,王老师的爱人哭了。
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王老师多年的行为准则。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年年教授毕业班的数学课程,却从来不使用旧教案支差,他说:“我们使用课本虽然没变,但我们学生变了,我们不光要备好课、还要备学生的学习和班级情况。”多么朴实的语言,三十多年王老师撰写的教案累计起来用三个档案柜也装不下。多年来王老师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习惯,上课之前,他总是提前二到三分钟到教室,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他一直坚持在课堂上保证每节课时间上足,从来没有中途早退。特别是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教学业务上面,他总是花大量的时间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去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每堂课上他总是力求对知识难点和重点讲清讲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课下批改学生的作业有批语,有改进方法。科学复习备考更王老师的又一大法宝。“教学工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任何投机取巧!”这是王老师在历次复习备考分析会上的口头禅,自从王老师主持毕业年级复习备考以来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抓牢教学的六大环节,授课复习、月考总结,制定目标、培优补差,他总是身体力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王老师的人生座佑铭。他始终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受到了全体学生的爱戴。在学生上课、作业、考试等学习方面,做到人人平等;他坚持做到不放弃班级的每一名学生,教学中他总是坚持分层教学,强化优等生、辅导中等生、激励后进生;在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他像慈母一样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况,心理健康。在学生的培优辅差方面,耐心细致,精心辅导。学生彭家强,学习基础差,却很爱学习,科任老师都觉得他不会考上一中,但通过王老师的长期辅导之后,彭家强顺利地踏进了一中的校门。2010年秋天,王老师接手了新一届毕业班,当时全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特别差,他坚信勤能补拙,国庆节放假期间,全校老师都回家休息,只有他无偿为班上20多名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一连七天都不间断。由于王老师的辛勤付出,全班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各学科的吻合率也大副度提升。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中考成绩揭晓,王老师所带的班级上一中15人,以绝对优势高于其他班级,学校还被县教育局表彰为中考优胜单位荣誉称号,王老师再一次受到了领导的信任、家长的赞许和学生的尊重。
人生朝露,事业千秋。王老师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农村教师对于山区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榜样就在身边,王老师严于律已,对工作呕心沥血、对学生严慈相济、对同事关怀备至,他心里装学生和同事,唯独没有自己,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值得全乡每一位教师学习!”这是汇湾乡中心学校校长汤俊对王老师的评价。临近采访结束,王老师平静的对我说:“我对教育事业爱的执着,选择教育工作我一生无悔,唯有山区的教育,是我毕生的追求,唯有学生的成才,是我永远的欣慰!”一种钦佩之情不油而生,人生何其短,如何把生命演绎得精彩,每个人有多种选择,王老师用无言的挚爱书写着山区教育事业的一个又一个春秋!(汤俊李平)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