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冬破“姜”局——汇湾乡发展黄姜产业侧记

时间:2012-12-24 08:40:29      字体:  打印  播放

通讯员樊 辉

在今年秋冬农业综合开发中,汇湾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指路子、做示范、解结子、跑单子、减担子”五大环节抓好黄姜产业。已种植黄姜3500余亩,提前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3000亩的任务。
指路子,导之以向。10年前,黄姜市场火热,汇湾乡大面积发展黄姜,后来受市场、技术、政策等影响,姜农惨遭亏损。如今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解决干部群众思想“怕”、认识“低”的心理障碍。
在了解到农户怕种黄姜投入大、风险大、市场不稳定,又怕吃亏的症结后,乡党委政府召开干部会、群众会,带姜农参观考察。通过对市场行情、市场需求量、皂素深度价值、企业责任、政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宣传,给群众讲解汇湾现在的产业结构,发展黄姜是理想的首选项目,切实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并确定小河口、荣玉、秦坪、船丰、白果坪等12个村为黄姜种植专业村。
做示范,授之以渔。黄姜产业发展失败的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消散,如今规模化新建黄姜基地,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唯有干部先行,方能带动全乡黄姜基地建设。该乡党委政府全体干部办示范,抓督办,“实”字当头。
干部领办作示范。创新“干部领办示范片”模式,机关中层以上和村主职干部每人领办20亩以上黄姜地块,组织劳力种植,并挂牌示范,发挥“领头雁”作用,形成带动效应,真正把干部领办示范片建成标准化、规范化样本。
干部专班抓督办。成立工作小组,统筹黄姜基地建设各项工作。该乡成立12个黄姜基地督办专班,早上进村,晚上赶回,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解结子,排之以难。登高谋远,新思路构筑产业突破新平台。3000亩黄姜基地建设采取何种模式?前期姜种、肥料等巨额投入谁来承担?一个个难题压在党委政府的心头,发展的压力在竭尽所能中转化为成动力。“牵手”公司,破“姜”局。乡党委政府将黄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大力招商引资,成功引进竹溪创艺皂素有限公司,本着“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与其签订3000亩黄姜种植合同。所有种子、化肥、农药等前期投入归创艺公司,汇湾乡无偿提供适合种植黄姜的土地,乡村两级组织群众种植黄姜,合同期为3年;创艺公司每年支付姜农每亩500元管护费,支付每亩200元的黄姜架费一年;三年黄姜收获时,创艺公司按500克0.5元支付姜农挖工费;规定姜农交创艺公司每亩1500公斤商品姜,不足部分由姜农补够,超出部分归姜农所有。“牵手”农商行,输“血液”。针对部分大户自行种植黄姜资金不足的问题,该乡党委政府与农商行、县担保公司和创艺公司协商,创艺公司为种植大户提供保护价收购协议,县担保公司为农商行提供担保,乡政府为农户和县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农商行为50亩以上种植大户提供无息贷款。
跑单子,释之以忧。“黄姜市场行情、销路怎样?自行种植会不会亏损?”姜农们在担忧,在徘徊。
为彻底打消姜农顾虑,该乡党委政府采取“订单”收购模式,为黄姜销路添加“双保险”,引进创艺公司与自行发展黄姜的农户签订3元/公斤最低保护价协议,同时乡党委政府承诺“三年后若姜农黄姜销路不畅,乡政府将按最低保护价进行收购”,凡市场价低于保护价的,按保护价收购;高于保护价的,按市场价收购。
减担子,护之以利。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奖励办法,将黄姜基地建设与全年综合目标考核挂钩、与明年项目建设挂钩、与年度评优表模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
编后:黄姜是一项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要发展这一产业,调动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尤为重要。汇湾乡党委政府从宣传、技术指导、示范、资金、销路等方面,真抓实干,排难解忧,贴心为姜农提供全程服务,让姜农坚定信心,敢于并精心种好黄姜,提前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黄姜基地建设任务。该乡的经验为其他乡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借鉴。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