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峰 余志国
今年来,全县组织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主动服务于“建设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为中心,坚持服务全局抓大事,改革创新破难题,加强常规上水平,突出重点求实效,实现了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齐头并进、卓有成效的可喜局面。
抓基层,打基础,强基固本促发展
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我县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统领,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设置,基层组织迸活力。以创建竹房城镇带基层党建试验区为契机,以主动适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根据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采取“建联村党组织,促均衡发展;建产业党组织,促效益提升;建协会党组织,促资源整合;建项目部党组织,促提速增效和建联合党组织,促和谐共振”的“五建五促”方式,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
选优训强,培育村级“领头雁”。针对去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上岗村干部较多的实际,在县委党校组织开展了村干部培训,对586名村主职干部进行了轮训,重点培训了基层党务工作、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基层矛盾处理和农村实用致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县委为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从县直机关干部中挑选了45名政治素质过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45个重点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对有发展潜力、需要晋位升级的村选派原“四联四帮”工作队长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
加大投入,五务合一全覆盖。近年来,县乡两级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128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基本上实现了“五务合一”全覆盖。在建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同时,注重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推行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管理员制度,从村主职干部、大学生村官、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中选聘190名专兼职管理员,负责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工作,较好地实现了建起来、用起来、管起来、活起来的目标。
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强保障。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管党意识,县委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坚持定期督导,成立了8个基层党建工作督导组,定期分领域、分阶段开展巡回督导检查。实行整改销号制,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涵盖的内容,逐支部、逐项目、逐类别进行自查,建立整改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同时,在乡镇推行党建周清月结工作制度,落实一月一检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奖惩兑现制度。
抓改革,求突破,风清气正好扬帆
干事人为先。县委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积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路遥知马力,赛场选良驹。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将县妇联主席、县医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等3个干部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正科级领导岗位,面向全县进行了公开选拔。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工作程序、充分发扬民主,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了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扎实推进了“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积极参与省、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组织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参加省、市遴选,其中1人被确定为全省培养对象,7人被确定为全市培养对象。同时,扎实开展本级“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经过笔试、考察等环节,择优确定了115名县级培养对象。还同步安排部署了乡镇“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目前,各乡镇已确定培养对象586名。
在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县委还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把党性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筹考虑,整体推进,着力打造能谋善政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县委坚持抓统筹、作表率,率先完成县委领导班子制度建设任务,新建制度28项,修订制度59项。同时,县委还组建督导组,深入各单位对各级领导班子制度建设进行分类指导和督办检查。目前,县直单位和乡镇、村(社区)班子制度建设已基本完成。
抓机制,激活力,海纳百川聚英才
兴县之要,惟在用才。今年以来,县委积极抢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战略机遇,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扎实推进竹房城镇带“柔性引才借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创新了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坚持用科学的理念规划示范基地。结合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启动实施了“1535柔性引才计划”: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创建1个省级柔性引才创新创业示范园。创建博士(硕士)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专业人才实习实践基地等柔性引才借智工作平台50个。引进“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英才等高层次人才300名。引导和支持城镇带上50家规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建立智力联姻,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智力灵活有效地向园区、企业和产业集聚。
坚持用创新的方式集聚各类人才。通过开展“厅县共建”活动、聘请政府顾问团、依托重点企业引才、技术合作引才、项目开发引才、回归创业引才等方式,集聚各类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已有6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15家企业与18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组建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11个,研发企业项目和攻克技术难关20余项,申请专利365项,取得省重大科技成果16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5项。
坚持用完善的机制激励干事创业。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制,调整了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48名县、乡两级人才工作专兼职人员。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情况反馈制度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人才工作制度。每年按照县级一般预算收入的2%标准,预算200万元建立了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发放5万至10万元的人才津贴,并采取免费提供住房、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一次性考核重奖50万元等措施,激励人才创新创业。 (来源:今日竹溪党代会特刊) http://jrzx.zxxww.com/20121215/index.asp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