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所引发的思考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大多数民众信奉的信条。而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却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社会民众对教育的肤浅认识,他们把受教育简单地认为是拿高分;这些压力来自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将在校学习成绩好将来才会有出息的思想从小就在孩子的头脑中打下深深地烙印;这些压力还来自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对孩子们不择手段。一旦学习成绩好就是人才的观念为社会大众所接受,那可想而之,孩子们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孩子们需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重重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种种处境也时刻刺痛着我们敏感的神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为他们不堪重负的童年生活而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在当前社会,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初中教育高中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被满满的课表所占据,书包越来越重了,眼镜的度数越来越大了,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了,课外辅导班越来越火了,家长和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民众渴望孩子都是“神童”的期盼愈发强烈了。时间不再属于孩子们,而他们也似乎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与此同时,课表上的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信息技术课也似乎成了一种摆设,这些课程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无情的占有和剥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进行强化训练同样是一种好的途径,于是乎,三餐之后的时间、课外活动的时间、放学后的休息时间、周末的时间又成为学生们展开角逐的“第二战场”,甚至有一些孩子放学回家后为了完成家庭作业要忙碌到凌晨。孩子们整天被繁重的学业压的喘不过气来,更别提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发展业余爱好了。
仔细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起的是越来越早而睡的越来越晚了,甚至不惜以伤害身体为代价,拼命地熬夜加班来补习,整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在教室里“顽强拼搏”,为了实现家长和教师们所制订的目标而咬紧牙关苦苦支撑。久而久之,孩子们成为了“笼中鸟”、“园中兽”,在他们的心目中,童年不再快乐,在强大的压力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产生了厌学倾向,认为学校的日子太无趣、太难熬。可想而知,一旦在低年级孩子的心中就有了这种不良的倾向,对孩子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教育并不等同于拿高分,教育不是不顾一切地玩命拼成绩,教育也不是把活泼顽皮的孩子整天困在教室和家中无休止的做作业,教育更不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
其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们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共同呵护,而不是共同“压迫”;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学习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让孩子们在中小学就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教育所培养的应该是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心理、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的学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兴则中国兴。孩子们在学校认真学习无可厚非,但过度了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孩子们对学校少一些恐惧,而多一度热爱;让孩子们在学校的心情轻松一些,而不是过度压抑和焦虑;让孩子们多一些户外活动,而不是整天被“囚禁”在室内;让孩子们多一点自由支配课外时间的权利,而不是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让孩子们多发展一些他们喜欢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强迫他们做不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们接受更加新鲜宽泛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让泯灭孩子天性的行为少一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行为多一些,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总之,不要让学习过度化,更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可怜的“笼中之鸟”。(竹溪县兵营乡中心学校赵佳佳)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