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雾里看“花”——对清仓甩卖的调查与思考之三

时间:2012-11-20 18:07:25      字体:  打印  播放

记者 周端海

众说纷纭话甩卖

真真假假,鱼龙混杂,令广大消费者眼花缭乱,举棋不定,对甩卖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每到换季,服装厂家通常都会来一次打折行动,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质上则是为了腾出被占压的流动资金。而“中低端消费者作为中低收入人群,是一个对商品价格极为敏感的群体,他们对于商家促销有着特别的关注意识”。前几天一老家亲戚还拉着我去帮他选衣服,并告诉我说,每次进城遇到打折感觉到这是购物的机会,可如今到处都在打折不知道是真是假,让我给他支个招。
一同事告诉我,平时买衣服都很贵,在打折期间看到便宜,很多时候都是为眼下用不着的东西买了单,等到下一季从衣柜里翻出来的时候,也没了买衣服时候的那高兴劲儿,同时还觉得钱没用在刀刃上。也有消费者为了便宜,买了很多断码商品,因为商品打折的价钱让你心动,就算没合适的尺码,就买个大号或者小号,到最后因为不合适,只能让这些商品睡大觉或者送人了。万小姐告诉记者,有的商场在出售打折商品时,标出“售出商品,概不退换”,更重要的是有的商场在卖出商品后没有合法的票据,或者在打折期间不退不换。
王阿姨告诉记者,一个星期前经过一家商店时,看到醒目位置打出的“最后一天”的广告格外显眼。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都过去了,王阿姨路经此店时耳旁依然是这样的吆喝声:“最后一天,彻底甩卖”……吸引眼球花招让人厌烦。王阿姨反映,自己每天出门必经这条路,这个广告已经快半年了,她认为这“最后一天”没有时间期限,是商家在“忽悠”消费者。
曾经有过商场业务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众多的打折促销中,虚假打折是一些商家惯用的伎俩。比如有的商家对外宣称某种产品:“原价上千元,现价几百元。”其实,原价本来就是几百元。也有很多网友反映,在“买一赠一”活动中,并不是买一商品赠送同等物品,往往是买大件送小件,比如买皮鞋送鞋垫或袜子、买裤子送手套等。
以“满??元返券??元”、消费抽奖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在某赠券的发放处,记者看到了大量拿着购物小票排队领取消费券的消费者。赵阿姨说,虽说是送了购物券,但得到的并不是现金,而是仅限在特定商品使用的消费券。更有甚者,在价格打折的同时商品质量也在打折,事实上,这是循环滚动式消费。记者随一位购物的小杨在商场里转了一圈,随处可见拿着券左看右看,计划着买些什么的阿姨、叔叔们。“我经常买东西都没今天花的是时间多,虽说今天买东西送了不少券,可也真让我犯愁,赠送的券不花吧,觉得吃亏,花吧,还得合计着买什么,以前也有这种情况。到最后买回一大堆并不需要的物品,花了钱还成了累赘。”正拿着购物券犯愁的黄阿姨如是说。“今天我打算去日用品区买点牙膏、牙刷、洗衣粉,保质期时间长。”可当她来到摆放牙膏牙刷的区域,收票员却说,送的券只能买烟酒类,黄阿姨目瞪口呆!她心里折磨着这一点券买一瓶酒不够,还得加钱,也觉得对自己没什么用处,只好作罢,消费券只能作废。
记者思考:对那些很少来城里买东西和喜欢购物的人来说,到处都在促销让他们眼花缭乱,即使买了心里也害怕下一家比这家更便宜,真真假假的促销扰乱了消费者的视线,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力。然而,低价位促销使商家和顾客“俱欢颜”的背后,也存有很多“隐患”,第一天还卖上百元的衣服,第二天打折后同样的价格可以买上两件,又怎能让人不苦恼?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竞争市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虽然购买力在不断增长,但市场需要消费者和商家共同维护。记者今天写这篇文章,真心希望各经营商家能够用心经营,诚心做服务,真心做促销,让消费者少花费一些精力去分辨真真假假的销售行为,让促销置于阳光下,让消费者真正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