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端海
真真假假大甩卖
人们都希望买上物美价廉的商品,一些商家抓住顾客这一心理,用真真假假的促销方式,让顾客觉得消费得踏实划算,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如今,对这话有深刻体会的不仅是商家和厂家,还有消费者。
有的商家为达到规模效应这一目的,甘愿牺牲掉一部分利润,纷纷加入“促销大军”,有的卖场甚至亮出了“厂价直销”的底牌进行促销。试问他们真的都在清仓吗?真的在减价吗?最后两天,真的是最后了吗?
“本店因店面装修,全部商品一律最低价,清仓处理,最后两天!”某商店重复播放的促销广告语,写着“最后两天”的海报贴在店门口,吸引着来来往往顾客的眼球,“这个店清仓促销持续了一个多月了,怎么还是‘最后两天’?”逛了一圈的张女士感到十分费解。“十多天前我路过这里就发现最后三天了,很多卖场从“最后三天”到“最后两天”,再发展到“最后半天”,所谓的最后期限往往在数月乃至一年后也不见结束,“仓”不仅没清完,“货”反而源源不断,站在一旁的李女士说。
记者近日在一卖冬季服装店门口看到一促销广告“50元起步100元封顶”,心想:“初冬刚到,一不过节、二不换季的,怎么这么快就打折了”,很好奇的走进了此店。“除了部分商品售价很低外,其余商品售价和以前没有太大差别,衣服也没见有什么大减价!”站在身旁的一位顾客如是说。
商家到底有没有“亏本”也是雾里看花。平时卖到上百元的物品,在促销期间经过几番打折最终卖到几十元,可每一次打折后仍然在喊亏本甩卖,几十元到几百元的差价也让人难以接受。据胡女士介绍,两个月前在某服装店购买了一件200多元的T恤,当时店家为她打了9折,没过多久胡女士再次光临该店时,看到了“买一送一”的优惠活动,也就是说两月前一件衣服的价钱现在可以买两件了。胡女士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这是“价格欺诈”,而店家给出的“换季处理”的解释也让她感到不满。
也有网友反映很多商店在打折期间,商品没标原价,只说打折后的价钱,试想在不知道原价的基础上你怎么知道该商品是否打折了呢?这位网友期望商场能明码标价。也有网友反映近日在某服装店,看到打折就买了一件上衣,后来听同事说,前几天在该商店看到这件衣服的价格一样,也就是说商家为了促销,先把商品的原价抬高,再进行打折。
记者最近仔细观察了各大商场发现,商场商品的定价大部分以“99”或“98”结尾居多,如果你仔细分析会发现,价格之所以定的这么奇怪,原因有二,其一如果这件商品的价格是198元那么就给你的感觉就是还没满200元,似乎很便宜;原因之二就是在“满200返100”等活动中极大地规避了优惠活动。
当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也有很多商家也确实打折了,有的是因为今年整体形势不好,厂商又压缩生产量,有的甚至连生产线都停了,关门的也不在少数。有的是经销商没有完成全年销售额,到了换季或者过节,不得不打折促销来冲刺销量,或者是因为做不下去只能清仓甩卖,店内的商品比以前便宜了许多。有的商家开始计划来年的出路,或者不打算再代理这个品牌了,店面装修升级,还有的因为房租涨得太快准备转行,所以就把产品折扣打到最低,直接甩卖。
记者思考:俗话说得好:“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许多消费者买服装总有一种心理,认为打折就是便宜,那么,买打折服装是物超所值吗?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搞清楚商家为什么打折,在消费前应向商家了解清楚优惠活动的使用规则,“赠送”的全部条件及相关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购买促销商品时,擦亮眼睛,学会 “雾里看花”。
商家、消费者长年累月地在“清仓”的怪圈里打转,其后果是,吃了亏的消费者对商业日渐丧失信心,市场陷入诚信危机。商家打着“门面到期”、“亏本甩卖”等幌子来促销的手段,是否属于以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诱骗他人购买,是否存在价格欺诈嫌疑还需有关部门查证,不论是消费者购物的不畅还是一度出现价格混乱,价格战争的不良社会效益值得重视。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