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端海
看到商场门前“打折”、“大处理”、“清仓甩卖”等字眼你会心动吗?相信爱购物的朋友都不免停下忙碌的脚步进去看一看。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时尚漂亮的衣服总能为你增姿添色,一个合适的价格更能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一年到头,不论几月在竹溪县城总会看到或听到,类似亏本甩卖、买200送100、周年店庆、全场打8折、“装修在即、清仓大减价”等促销广告让你应接不暇。“买一送一”、“经营不善,门店转让,清仓大甩卖”、“最后两天,全部处理”、“亏本清仓,跳楼价大甩卖,机会难得,赶紧抢购”……此类促销声如雷贯耳。无论你走进哪一家促销的卖场,不管那里的顾客多不多,促销标语和促销礼品都是最醒目的。如今,以各种名义进行的打折活动已不仅仅是换季的“亏本甩卖”,而成为商家的一种经营竞争策略。
五花八门大甩卖
一年多来,记者发现每到过节或换季购物高潮时,商家们绞尽脑汁各出奇招,五花八门的促销打折手段纷纷亮相,或称甩卖,或言打折、周转、装修……从服装店、饰品店到鞋店、家具店,从商场到地摊,越来越多的商家靠打折来冲击过路者的听觉、视觉,吸引消费者光临惠顾。“买一赠一”、“购物赢大奖”是商家节日惯用的手段之一,但据消费者透露:“真实情况往往明为赠送实为搭售,需要买够一定金额才会得到赠品,再不就是送的“一”和买的“一”无法相提并论。余大姐告诉记者,曾经看到某商场广告单上写购物满多少元,可送好大一个垃圾桶,心里琢磨着这东西还用得上,反正买一些必要的东西,还能送个这东西,便和爱人一起买够了能送礼品的金额,等到付钱了出来一看,送的垃圾桶只有小碗那么大,失望中还有种上当的感觉;也有网友在《竹溪新闻网》报料,有部分“有奖销售”内部存在暗箱操作,但消费者却只看到大奖的诱惑,东拼西凑也要买够限额去抽奖;还有网友写信到《今日竹溪》编辑部说,某商场写着购满多少钱物品后凭小票可以抽奖,但买够了物品后又说买的东西不是在指定的商品区购买的,不能参加抽奖活动。报料者在信中称,商家在宣传单上并没有写明,这属于欺诈行为。据记者调查有多名消费者有类似经历。
如今,“会员”这个词显得越来越流行,从商场到药店几乎都惯用,也是商家为了拉拢顾客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大部分商家会给购物达到一定数额的消费者一张会员积分卡,可以享受一定的特权,商家也会在消费者购物时承诺返还一定利润等。但记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调查了部分群众发现,大多数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为获得会员资格往往要先大额消费,获得的折扣却较低,只会在某一段时间里且只有相当一部分商品参与打折优惠。
购物返券也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满200元送80,满58送15元代金券”等。代金券给消费者一种错觉,感觉买200元送80元,就是打了6折,但事实却是80元代金券在购满200元的时候才能享受。假设该商店最便宜的衣服是120元一件,如果你购买了200元的商品,获得80元代金券,还得再出40元现金购买一件 120元的商品,实际你花了240元买了总额为320元的商品,所打的折扣为7.5折。如再循环N次,折扣也不会超过6折,返券的消费者还以为捡了多大的便宜,有的还指定必须买固定的商品,往往这些商品都是已经过时或者不是你需要的,或者是为了享受打折活动买了一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有节过节,无节造势”似乎已成为商家惯用的手段,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这些节日均会成为商家的促销佳期。除了日常的传统佳节外,商家的周年庆、情人节也都成了销售契机。在节日期间和换季时节,一些大卖场往往以特优价、最低价吸引消费者,而“年底大清仓”、“搬迁大甩卖”的招牌更是撩人眼球,只要扎个幌子便可摇旗呐喊,大搞优惠甩卖。
记者思考:近几年,对街头、路边小店铺的“大甩卖”、“特价”已有点“刀枪不入”的消费者们,面对大中型商场一拨又一拨的打折、返券狂潮,却似乎丧失了抵抗力。满眼“买一送一”之类的促销广告,不停地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许多消费者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 “促销战场”。我想,有的人如愿以偿地收获了不少,有人则稀里糊涂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
当促销成为一种常态,促销也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有的商家为了促销活动,以低价格抛售与实际品牌的档次不相匹配的商品,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甚至破坏着日渐成熟的市场秩序。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决不能为了促销而促销,或者是把促销当成是一种盲目的跟风,置身促销的洪流中,商家要做到既实现促销目的,又平衡好品牌、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这样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