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祖胜
要说竹溪县城西关街,那是一条古街,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沧桑,仍然古韵犹存。如今的西关街,伴随着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北有四季葱茏的五峰山,南伴常年流淌的竹溪河,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情景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静典雅的建筑风格
古代的县城都不大,竹溪县城也是如此。石砖城墙四壁林立,东西南北四门进出,县城西门外的街道,故称西关街。西关街是县城走向外界的一条咽喉。在竹溪县城西关街起码有“三个之最”,即人口最多、街道最长、最为繁华的一条街。因而,西关街的建筑是十分讲究的,多少年来都是整个县城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西关街从县城西门而上长约5华里,街道宽窄不一,窄处3米左右,宽处不足6米,整条街道蜿蜒伸展,狭窄幽深,错落有致。由于西关街北靠五峰山,沿竹溪河而建,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自然形成五峰山水注入竹溪河的四条沟壑,四条沟壑四道桥,把西关街装点成“小桥、流水、人家”自然和谐的景象。
西关街的房屋建筑清幽古朴,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斗角。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密集紧凑,叠致有序。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工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临街的墙面都由铺门板儿一块一块拼成的,临街的门是铺门,早卸晚上,上下开关十分安全方便。店堂两楹和货架上多以字画点辍,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街境内的巷,纵横交错,构成鱼骨架状,具有建筑群体美的视觉。走进院内,有的二进三厢,有的三进三厢四厢,四周的屋檐构成一个方形的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店堂一般都比较深,前店营业,内厢作坊或储存货物,有的则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西关街多为一层的平房,但也有不少二、三层精巧玲珑的楼阁,楼阁上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古香古色,情趣盎然。打开临街的窗户,可以看到街上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推开后窗,可以欣赏潺潺的竹溪河水和对岸的田园风光,在阁楼上面如同秦淮河畔的香君楼。感受赋诗填词、琴棋书画、猜迷作对、品茶论道的风雅。
走进西关这条古街,无喧无扰,空灵悠远,使人俨然回到古时,引发无尽的遐思……
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西关街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酥饼、油条、碗儿糕、水煎包子、牛肉煎饼等等。故有“吃在竹溪”之说。这里所说的传统食品不仅如此,在西关街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特色食品——火腿。
竹溪是个自然农业县,养猪成为一个传统习惯,素有“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生猪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卖猪难”的状况。时任县长崔一民非常着急,听说浙江省金华火腿十分有名,1954年7月派人前往浙江金华取经请匠,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引进人才。湖北省和浙江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经过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和浙江省委书记谭振林的亲自接洽,从浙江金华各地抽调91名食品加工师付,来湖北山区传授食品加工技术。分配到竹溪的是吕益乾、任子荣两位师付,在西关街上街头设立肉食加工厂,进行火腿加工,带徒传艺。经过选料、腌制、整形、凉晒、悬挂、修整等十几道工序,被誉为竹溪的金华火腿成功出品,产品质量能与真正的金华火腿相媲美。
竹溪的“金华火腿”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美观,皮面整洁,腿直爪弯,皮细脚小,肉质结实,腿心饱满,盐度适量。成品三扦味香,香味扑鼻,用刀剔下薄片即可入口,味道纯正,回味无穷。每支火腿的规格都有严格的要求,成品腿重6—9市斤为最佳。
竹溪的“金华火腿”产品推向市场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影响较大。1956年上海、广东、抚顺、锦州、武汉、大治、孝感等大中城市纷纷来到竹溪签订购买合同,当年销出火腿5000多只。湖北日报、襄樊日报记者先后进行现场采访,并在两报上发表竹溪火腿品质及市场的消息和文章。
浙江两位食品加工师付虽已离去,但在竹溪西关街带徒传艺的人,现在已是古稀老人了,仍居住在这条街上,过着悠闲自如的生活。
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西关街上居住的人,追根问底,不是湖南老乡,就是江西老表,四川幺妹也位数不少。固而在这条街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具有地方传统的皮影戏、山二黄戏剧文化外,最为突出的还有民间风俗节日文化和商业文化传承至今。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西关街春节气氛更加隆重,大年三十,西关街上每家每户都要贴上大红的春联和崭新的门画,挂上灯笼。除夕之夜,把西关街装扮的像似一条火红的巨龙,预示着新的一年好兆头。尤其是一幅幅春联,更为引人注目,留恋忘返。整个西关街简直就是一个楹联书法大型展览和竞赛,规模之大,作品之多。从大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无论是西关街的人还是乡下进城的人,都被街上的春联所吸引。很多上点年纪的人,穿着长布衫戴着老花镜,对每家每户的春联的平仄对仗和书法都要细细品味和欣赏。看到一幅好的春联,站在门前当着主人的面赞不绝口,使得主人高兴不已。当然对比较欠佳的春联也会直言不讳,从而促进在西关街居住的人对春联和书法越来越感兴趣,一年比一年讲究,门前贴上一幅好的春联,成为一个家庭地位的象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文化部门还组织了很多次好楹联、好书法、好纸张“三好”春联的评选活动,获奖的春联都集中在西关街上,这与西关街爱好传统文化,沉淀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到了正月十五,西关街更是热闹非凡,呈现一种火树银花不夜城。大灯小灯,吊灯座灯,门灯窗灯,宫灯纱灯,方灯圆灯,孔明灯,走马灯,船灯、龙灯,式样各异,精彩纷呈,灯火辉煌。十五的灯不仅起到“亮”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体现灯的文化和主人的个性,有的把灯蒙上祥云、龙凤、喜鹊、荷花等图案,有的写上龙凤呈祥、太平盛世、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金字书法,还有的将主人的姓氏张贴在灯笼上,如赵府、李府等,以展现主人的气派。
更具有西关街地方特色的还是龙灯和船灯,正月十五龙灯、船灯上街,是春节人们企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龙灯飞舞,彩船招展,锣鼓喧天,唢呐阵阵,来自四面八方的龙灯、船灯汇集在西关街,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居住在西关街的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朝着赤膊上阵、手舞灯笼的小伙子不停的燃放。舞灯的小伙子也不断的表演出“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的花样动作。舞龙舞狮,彩船、烟花、鞭炮、歌舞,唢呐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整个西关街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商业文化是西关街的又一特色,讲究诚信、和气生财是商业文化的主要表现。西关街恪守着传统的商铺格局,前铺后居,不讲究橱窗布置,甚至根本没有橱窗,迎街就是一个曲尺型的柜台,商品很坦白地堆在店铺里,甚至街面上,与顾客零距离接触,这种没有间隔的买卖,很有农业时代人与人之间充分信赖,讲求诚信的遗风。尽管西关街比较狭窄,店挨着店,铺连着铺,相互竞争在所难免,但商家与商家十分友善,相互关照,商家与顾客之间往往又是街坊相邻,没事靠着柜台聊聊天、借个火、讨杯水,在买卖时讨价还价,四舍五入也习以为常,从不斤斤计较,甚至记账赊帐都可以,至今保留着消费签单的方式,以体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赖。
西关街的商家十分精明能干,亦儒亦商。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时代,完全依靠精湛的技艺,很多商家都具有“一称准一口清、一刀准一口清”的本领。如肉店的老板,价格谈好了,顾客要几斤几两肉,老板在割肉的同时,就可立刻口算出多少钱,经过复核,肉的重量和钱数都不差分毫。
江南情调的竹溪河畔
竹溪山青水秀,县城依山傍水,西关街沿竹溪河而建。在这条街上,有若干个远近不等的下河道。这些下河道都是用石条铺成的,是西关街的居民下河挑水、洗衣的通道。临近河边,经常就有几个比较固定的洗衣石斜放在水中,一半伸在河水里,一半露在水面,旁边还放着稍为平整、磨的有些发亮的石头,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座石。最美的还是夏天,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河边的吊楼倒映在水中,岸边的杨柳随风漂荡,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色就呈现在眼前。几个洗衣的妇女或披着长发,或梳着长辫,穿着不长的裙子坐在河边,面朝河水,背向着堤,在一起说说笑笑。三个女人一台戏,谁也猜不出她们在聊些什么。小孩也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光溜溜的身子在河里捉鱼摸蟹,打打闹闹。这时,棒槌的捶打声、笑声、歌声、流水声、大人的喊声、小孩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动听,那么的开心,那么的和谐,美不胜收。
河水两岸的沙洲露出鹅卵石,干净如洗,一尘不染,被太阳晒的发烫,都把洗好的衣被往沙洲上一铺,不一会儿功夫,洗衣的妇女就收捡起来,一叠一叠,平平展展,整整齐齐,提着竹篮三五成群的走在街上,又为西关街增添了一道风景。几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依然坐在那里,弯着身子,躬着脊背,嘴里含着尺把长的烟袋锅不停抽着,散发出一阵阵烟雾漂上空中,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很难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这些好像一幅幅画,是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画。
是的,西关的街,西关的人,西关的景,西关街的建筑,西关街的特产,西关街的文化,西关街的河畔,不是描绘,而是记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依然如旧,重返西关街往日的古韵。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