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阔登
每次有机会回竹溪时,无论春夏秋冬,最愿意去的地方之一便是老街。在那鳞次栉比的老建筑前徜徉,在那古色古香的店铺里徘徊。黑瓦,青砖,檩椽,雕花木窗,骑墙飞檐,无喧无扰,让人俨然回到旧时光,引人无尽的遐思和幽情。
秋日的下午,再次流连于西关古风犹存的老街长巷,放任光阴流转,梦入旧日光影。
在我心中,老街的石板路,最为意味深长。石板路,以它执着的记忆守护着这座老街横贯古今的灵魂,承载着代代竹溪人无穷尽的时光与岁月。六百年来的阳光、雨水与来来往往的脚步,将块块石板打磨得幽亮平滑,反射着润润沁心的岁月之光。弯曲幽长的石板路,好似历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往日的记忆,蜿蜒着,伸向岁月深处。地板路,久经岁月,多少有些凹凹凸凸,但走在上面却有另外一番节奏,石板会是而因人的重量而翘动,并发出咯噔的声响,似乎在言说唯有它方可连接现代时光和古时岁月。
走在石板街上,抬眼所见房屋,高低错落,自然合谐,尺度宜人,极富韵味,在秋日的阳光下,寂静而淡泊。街道两边一色的青砖瓦房,天井院户彼此相隔又融通一体,耐人寻味。屋顶瓦缝里绿意盎然,是瓦松,是野草,还是叫不出名字的灌木;有些砖墙和台阶的缝隙中,长出了厚厚的绿苔和花草,大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看着路两旁林立的老店铺、饭店、住户,听着曲径通幽的深巷间回荡着来来往往小商小贩悠扬的吆喝声,遐想当年,这些当铺、客栈、戏楼该会折射出何等的市井繁华景象呀,漫步其间,大有让人忘却身置何地何年的感觉。遥想昔日,这儿,戴瓜皮帽、披绸马褂、穿长袍的商贾旅人,操着南腔北调,把这条石板小路闹腾得人声鼎沸,各种鞋底与石板相击的踏踏声不绝于耳;红红绿绿的招牌下,铺面繁华,一家接一家,服装鞋帽、肉铺汤摊、茶馆酒肆、钉碗补锅、理发修钟、缝纫洗涤、字画装裱、铸银浇锡等等,应有尽有,市民贩夫,你支一言,我搭两腔,讨价还价,好不热闹;三月春光里,迎亲的花轿随着醉人的脚步,在石板路上沿路洒下一串串喜庆的鼓乐和红艳艳的色彩;灯火阑珊,听完“山二黄”的人们,三三两两,挽妻携儿,在石板路上留下心旷神怡、余兴未尽的足音……眼前有几个金发洋人穿街而过,这才把人从古代时空中拉回,望望脚下的石板路,恍若隔世重逢,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可真是惬意。突然悟出,原来老街是不能用来“游”的,而是要用来“泡”的,就像茶一样,须细细品味才得真滋味;走在石板路上,只要静心屏气,就能随处领略到它承载着的岁月绵长滋味,神驰目骋于过去的时光、往日的情怀。“泡”在老街里,走在青石板上,于是,忘却时间的流动,心中只留超凡脱俗的空灵,尽情享受着那份穿透时空的宁静。
走走停停,摸摸那些老建筑上朱颜消褪的雕花窗棂,那悠远古朴之气迎面而来,沁入心底。那些雕花窗棂,有历史,有故事,有美感,有的虽已残破不全,但依旧看得出上面的图案细腻,每个纹路都丝丝入扣。触摸这些先人的高超手笔,无须思考,便能咂摸到一种难述的韵味,一颗心,一下子走到岁月深处去,一袭莫名的情愫不禁从心底缓缓升起,竟幻想起温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窗后有一双修长白皙的手正扶着一个翠竹做的长方形绣架,精心地穿针引线,绣着一方雪白的丝帕……
走啊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摊一铺,都贮藏着满满的历史,走在西关古朴幽深的街巷,造访瓦椽不整的旧民宅,品味隔窗半朽的老店面,回望着那石板路上悠悠岁月的痕迹,让人不舍,让人留恋。无论那些水泥路如何延伸,也不管今日以车代步成为常事,但只要是走过老街那条坚实的石板路,就能感悟到那些厚厚的石板所承载的故乡独有的文化内涵。
西关老街是竹溪文化的鲜活标本,是一个不应该抹不去的记忆。石板路的确老了,西关老街也沧桑了,但不必悲哀,无需痛心,竹溪人没有将它们掩于历史的深处由它泯灭,而是越发爱护着它们,对于老街今后的发展,相关部门已有规划,无论是住在古街上的还是已经搬离的居民,都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古街的小巷、青砖黛瓦,板壁上斑驳的漆窗,檐阶下的石条、竹椅,临街的老店铺,石板巷里传出的闲适悠长的叫卖声,敦厚婉转的山二黄,早已融入竹溪人的血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街,石板路,已成竹溪人的一条精神河流,流淌着秦巴乡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穿越岁月的脉脉温情。这一切,竹溪人,岂能轻易割舍?
是啊,悠悠岁月可以带走浮华的繁荣,带不走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心中的西关老街,是一条幽远深邃的历史老街,岁月让它褪去色彩,好时代却让它重展欢颜,让它伴着一阙优美的和谐音符,魅力长存!(通联: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卓刀泉特一号解放军95028部队)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