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托起致富希望--竹溪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时间:2012-09-19 15:46:34      字体:  打印  播放
县委书记余春存(左一)与贫困农户座谈
县长余世明(前左二)指导重点村建设
农民喜收金银花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余杰通讯员唐勇 曹建军

巍巍秦巴山,绵绵竹溪水。这是一片蕴藏富饶、流淌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孕育希望的土地。

初秋时节,青山叠翠、景色宜人。从雄关漫道的秦楚古长城,到风景优美的十八里长峡,在3000平方公里的竹溪大地上,目穷之处,茶叶、魔芋、药材、贡米等为主的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绵延不断,工业园区内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生金吐银。

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正视富资源、穷经济的反差,立足国家级贫困县和资源富县的现状,坚持“产业第一”的扶贫开发思路,牢固树立工业与农业联姻、车间与田间握手的“工农对接”产业扶贫理念,立足资源培植“龙头”、依托企业建设基地,形成了一条“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产业化扶贫链条,有效破解了“有工业但太弱小、有农业产业但不足以富民、有资源但没有变成财富”的难题,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正视县情兴产业

竹溪县地处偏远,县城距十堰市区232公里、距武汉738公里,是与市区和省城公路距离最远、交通最不方便、信息最为闭塞的一个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先天不足的现实不可回避。

然而,竹溪县更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中排名第213位,其中水能蕴藏量120万千瓦,林特资源共有13大类1200多种,矿产资源品种门类较多;竹溪县还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中国魔芋之乡”。

一个有资源、但没有变成财富,有交通、但不便捷的山区小县,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这是摆在竹溪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必须破解的一道方程式。

竹溪县委、县政府把握优势提升之道,发展分区域、区域分产业,坚持“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发展思路,立足县域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板块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对接”这一高瞻远瞩、符合竹溪实际的科学决策。在具体实施中,竹溪县重点抓好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

现代化茶园
片区开发远景

田间与车间对接。把田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思路,以茶叶、魔芋、黄姜、蔬菜、中药材及核桃、板栗等农特产品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使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为工业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利用中国魔芋之乡、中国黄连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以特色工业带动特色产业。

企业与市场对接。不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以打造“农业工业园”为目标,进一步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在产品加工上,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变过去农产品“提篮小卖”为“车装船载”,让“傻大黑粗”的原始土货变成“小家碧玉”的现代靓货。

产业与项目对接。积极抢抓国家扩内需、调结构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广聚资本,多上项目,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立足于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精心谋划、包装重点招商项目。

扶持企业抓“龙头”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也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近年来,竹溪县结合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充分利用信贷扶贫、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同时整合农业、发展改革等相关专项资金,大力扶持茶叶、医药化工、魔芋、贡米等产业“龙头”企业发展。

竹溪县是中国传统的茶叶种植区,有着一千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历史。龙王垭茶、梅子贡茶是全省茶叶知名品牌,产品在湖北省及周边地区拥有广阔市场。在原有国营龙王垭茶场、汇湾乡梅子茶场的基础上,通过改制重组,组建了龙王垭茶业集团、梅子贡茶业集团两大骨干企业。近几年来,竹溪县统筹政策、资金、技术进行倾斜扶持,两个茶业集团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

竹溪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材品质好,被誉为“天然药库”,而且相关加工企业有一定实力。其中创艺公司和华驰公司是湖北省仅有的两家通过环评,拥有环境资格认证的黄姜生产企业。近几年来,竹溪县通过大力扶持,两个企业已形成6亿元的产能,两家公司进行整合包装上市后,竹溪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黄姜生产加工基地,带动黄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竹溪是“中国魔芋之乡”,目前已有魔芋食品、魔芋功能酒等生产企业。竹溪县通过引进资金,与企业合作,魔芋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实力得到扩大,带动了魔芋产业的发展。

竹溪自古产好米,生产的贡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深受人们喜爱,从唐朝中宗年间便被定为宫廷贡品。近年来,竹溪县在扩大贡米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培植贡米生产企业,扶持企业提高产能、拓展市场。目前,竹溪贡米顺利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已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畴,先后荣获第五届中国武汉农博会农产品金奖、第六届中国武汉农博会全国知名农产品奖、第七届中国武汉农博会最畅销农产品奖,是全国供销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产品。

与此同时,竹溪县还加强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目前,县工业园区已进驻企业20家,年创产值10亿元,被国家发改委授予“省级开发区”,被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授予“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

新农村建设
有机贡米基地

因地制宜建基地

企业要生产,原材料是根本,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年来,竹溪县按照产企对接的原则,整合力量、统筹布局,大力扶持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建设“贡米”、“茶叶”、“魔芋”等各类专业乡镇11个,特色专业村180个,发展成片规模种植100亩以上的业主大户163户,并启动实施了十个1万亩基地建设工程,即围绕茶叶、魔芋、黄姜、中药材、桑蚕、香橼、大豆、贡米、干果和鲜果新建基地各1万亩。

同时,在整村推进工作中,竹溪县坚持做到产业优先。按照“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原则,始终坚持把5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实现“每村一个骨干产业项目、一户一亩经济园(林)”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已实施整村推进的164个重点村,扶持产业建设资金6560多万元。实施整村推进的每个贫困村均建成了一项以上促民增收优势产业,形成了以汇湾乡青龙村等为代表的茶叶专业村、蒋家堰镇黄石头村为代表的药材专业村、中峰镇邓家坝村为代表贡米专业村、县河镇示范场村为代表的蔬菜专业村等各类专业示范村,带动村上80%的农户从事相关产业。

创新机制激活力

近年来,竹溪县进一步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推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竹溪县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扶持培植大户,实行集约经营。在茶叶产业上,以产业链为纽带,明确产权关系,放活经营权,实行茶农分户承包经营,茶场统一加工销售,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管理,拉紧产业链条。水坪前进茶场、汇湾梅子垭茶场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先后整合土地资源3万多亩,集约1万多农户,集中连片建设茶叶基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壮大了经营规模。同时,与茶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实行订单种植,提高茶农种植效益。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竹溪县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将扶贫资金、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对特色产业予以倾斜扶持。近年来,累计投入产业建设发展资金3亿多元,仅2011年产业建设投入额度就达7000 多万元。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产业界限,聚集各类资本兴办、领办产业,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创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服务协调机制。在产业发展上,竹溪县推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的“四个一”管理办法,分别成立了由县级领导任组长、多部门参与的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起抓,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同时,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金融、技术监督、工商、土地、财政等部门对产业发展开“绿灯”,举全县之力,扶持产业健康发展。

到目前,竹溪县以茶叶、魔芋、烤烟、药材、油茶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达到100万亩,其中茶叶基地面积达23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竹溪县,正以风生水起的产业,托起明天的希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