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呀!现在气压怎么样?每天做饭烧水够不够用?”江大成刚走进李光炳家,就问新建的沼气使用情况。从他平静的面容、专注的神情,很难看出他是一位身患肝硬化长达10余年的病人,并长期带病坚守在农村工作一线。
江大成,1963年出生,1982年入党。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新洲乡白云寺村文书、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为新洲乡白云寺村党支部书记。
自2000年身患肝病以来,他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工作,始终不忘自己的神圣职责,围绕“每年办成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的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空壳村”,发展成全县公路入户通达水平最高、干群关系最融洽的村。2011年底,白云寺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58元,比“十五末”翻了两番。
临危受命,勇敢挑起千斤担
白云寺村位于新洲乡东部,下辖4个村民小组196户812人,曾经是出了名的“落后村”,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村级事务管理混乱,路、水等问题无人问津,缺少致富门路,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过千元。
1992年冬天,各村到乡政府结当年的“三提五统”硬账,白云寺村因税款只征收到位70%,全部上交都不够。原村党支书记想着一年忙到头,辛苦不说,工资还拿不到手,一气之下,“下海”去了。时任村文书的江大成被临时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里工作。
2002年4月,村班子换届调整,原村主任因年龄太大,自愿退休。在村主任拟任人选初步摸底时,有90%以上的党员和群众推荐时任村党支书记的江大成。消息一传出,遭到妻子强烈反对:“身体有病,不要再担任村主任了!”
面对妻子的劝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江大成曾有过动摇。但看到自己村与兄弟村的差距越拉越大,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实在不忍心看着家乡这样“烂”下去,毅然挑起了重担。
2002年5月8日,白云寺村隆重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大会,江大成以满票当选为村主任。
“感谢父老乡亲的信任,我一定不负重托,竭尽全力干出个样来!”在任职大会上,他向全村群众郑重承诺。
以身作则,民主管理促和谐
实行“一肩挑”后,江大成认识到:“要正人、先正己,要想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必须树立良好的班子形象。”江大成始终坚守这条准则,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入手,对班子成员约法三章,制定干部“十不准”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消除隔阂和疑虑,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保障村民充分参与村级各项决策的权利,村“两委”建立“每月例会”制度,每月1日组织村“两委”干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后备干部、致富能手等参加村民议事会,对涉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及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解决,从不搞“一言堂”。
看着村级的巨大变化,江大成感慨地说,村级要发展,主要靠建设,搞建设最难的就是资金问题。我们这个穷村除争取上级支持外,主要靠吸纳民间资本搞建设。修水泥路时,村里发动群众捐资,自筹资金17万元;建设自来水项目时,“一事一议”动员村民筹资筹劳……
近年来,江大成身体力行,不搞“一言堂”,召开议事会风雨无阻,许多关系村级发展的重大决策都是在村民议事会上形成的。仅今年,该村已举办议事会8次,解决大小事务10余件。
凝心聚力,造福群众干实事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近年来,江大成从没把自己当病人,时时思考着村里的发展,处处考虑着村民的利益,致力于建设新农村。
要想富,先修路。为解决行路难问题,江大成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克服资金、人力不足等困难,果断地采取分段分年推进的办法,三年共修通村到组入院水泥路11.7公里。在水泥路建设过程中,江大成把药物随身携带着,跑前忙后,既当设计者、安全员,又当管理员、质监员。2008年6月27日深夜,骤降暴雨,王家沟水泥路建设工地上的百余吨水泥面临洪水浸泡和冲走的危险。当时,肝炎发作正高烧的江大成冒雨赶到工地,与民工们一起搬运水泥。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用手电筒顶着腹部。经过紧张抢运,水泥保住了。在江大成的努力下,村内形成了“三横两纵”的道路网,到组入户通路率达95%以上,彻底解决了长期制约经济发展和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白云寺村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白云缭绕的高山上,大部分村民吃水困难。江大成不辞劳苦,积极争取市民政局、县水务局的支持,带领村民找水源、建水塔,铺设自流式饮水管道9000余米,让全村9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为了解决村级办公无场所、村民议事无地方、党员活动无去处的难题,在只有4万元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江大成个人担保贷款10余万元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村委会要建大气些,这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在村民讨论建设方案时,有人如此提议。也有人议论:“要是有钱,你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这些话深深地印在江大成的脑海里。在建设过程中,江大成尽可能地想办法省钱……经过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建设了面积约200平方米,三间两层的村级阵地,总造价约14万元,为村集体节约开支近5万元。
2011年6月下旬,一场暴风骤雨使该村三组村民吴远国等3户贫困户的房屋成为重度危房。雨后,江大成多次骑着摩托车到乡危改办沟通,争取危房改造项目与资金。50多岁的特困户吴远国至今单身独居,平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提建新房了。如何解决吴远国的建房问题?无奈之下,江大成出面找他的亲弟弟吴远贵想办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四次上门耐心做工作,吴远贵愿意承担吴远国危改补助以外的建房费用。目前,吴远国等3户危房户的房屋已建成,住进了新居。
加快发展 探索富民强村路
俗话说“大河没水小河干”。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江大成认准了这个理。要让白云寺村走向小康之路,在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面对白云寺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江大成召集班子成员集体商议,决定引导村民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2011年,在市民政局“三万”活动工作队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江大成联系上创艺皂素有限公司,并签订黄姜销售合同。由村集体领办,组织和发动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片发展黄姜110亩。同时,组织劳务输出,有260名富余劳力到江苏、广东等地找到了工作。目前,黄姜长势喜人,明年起挖预计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2012年开春,他又联合本村5户“富余户”创办了鸿运150型生猪养殖场。
在江大成的带领下,如今白云寺村村容村貌变了、群众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江大成累倒了。目前,江大成每天要吃6种抗病毒药物维持生命,每天药费支出达50多元。
在得知自己生命进入倒计时后,江大成更加忘我地工作。他说:“只要我活一天,就要为百姓做一天的事。”
官小责大不言苦,丹心似火映忠诚。江大成,一个坚强的汉子,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在新农村建设中,书写了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与赤诚!
编后语:村里事、村民事,事事关心、事事亲为。这就是新洲乡白云寺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的心境与言行。身患肝病的他,乐于奉献,躬身为民,倾注心血和汗水,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修村路、引自来水、办养殖场……所做的一切,都是村民们所盼、所想、所愿的好事和实事。在当今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奋进路上,农村需要许许多多像江大成这样勤于敬业、为民谋福的干部。愿我县农村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江大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