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彭艳 喻泉源 周明鑫
总投资30亿元的人福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园奠基,总投资1.8亿元的鄂西北国际商贸物流园开工……今年以来,一个个亿元项目相继落户竹溪。近年来,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竹溪县暂停开发水电产业,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打造中国绿谷,建设生态大县”的发展新思路应运而生。
“解放思想是加速竹溪发展的一大法宝。”竹溪县委书记余春存说,“竹溪从建设水电大县到打造‘中国绿谷’,是全县上下思想解放的成果,既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竹溪的出路所在。”何谓“中国绿谷”?县长余世明一语中的:“就是要围绕绿色抓产业,依托产业兴工业,着力建设‘千里林海,万里绿谷’,创造绿色叠加效益。”
绿 山
9月3日,“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竹溪县泉溪镇泉源村四组农民柏自香,指着亲手栽下的800多亩林木自豪地说:“这大片的树林,就是我的‘绿色银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竹溪县数百名农民承包荒山造林,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丰溪镇铺子岭村农民黄立富,1982年承包荒山800亩。经过20年治理,山上树木全部成林,树木直径最大的有30厘米,他从2010年开始少量采伐,年纯收入近10万元。据专家评估,现在山上林木价值超过300万元。
竹溪县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使生态建设投入逐年加大。2008年12月,竹溪县与随州市某业主达成投资9000万元的综合开发协议。2010年8月,竹溪县与武汉凯迪阳光生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投资协议,计划在竹溪流转林地40万亩,发展以油茶、乌桕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生物质能源发电厂1座。
竹溪县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低产林改造、竹房城镇带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退、还、封、管、育多措并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涉及15个乡镇、10个农林茶场,近15万人从中直接受益;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封山育林31.6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计划分年度改造150万亩低产林,目前已改造50万亩,使林地产出率和林业对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兴 山
9月2日,记者在汇湾乡秦坪村村民黄传书屋后的树林里看到,一只只土鸡正在觅食。黄传书喜滋滋地说:“我养了1000多只土鸡,几十元钱一只,在市场上俏销。”
优先发展茶叶产业。竹溪县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发展茶叶16万亩,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2万亩,基地规模跃居全省县市前列。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竹溪县新发展以杜仲、黄柏、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万亩,初步形成以南部山区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培植壮大林特产业。竹溪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柚子、桑蚕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核桃基地10万亩,油茶基地2万亩,柚子基地1万亩,桑蚕基地5000亩。着力促进水电产业发展。近5年来,竹溪县水电装机累计达到3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2.98亿千瓦时,步入全省地方自办水电大县行列。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竹溪县整合偏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关垭楚长城、十八里长峡等生态旅游资源,加大生态旅游推介力度,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富 山
一场秋雨过后,看着山场上亲手栽培的板栗树,竹溪县泉溪镇大木厂村村民王道元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前几年,王道元看到村集体300亩山地无人经营,就与李明等10多户农户商议,租赁村集体300亩山地创办股份林特基地。
创办股份制林特基地是竹溪县发展林特经济走出的一条新路子。该县采取资金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方式,大力鼓励农民创办股份林特基地,让农民从林特产业获取经济效益。泉溪镇马家坝村村民钱兆安、付孝员承包集体山场150亩,发展板栗和药材产业,使昔日光秃秃的山变成了“绿色海洋”,有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目前,竹溪县森林面积达389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1%,居全省县市区前列。竹溪县先后被授予 “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县”、“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县”、“全省天保工程优质县”等殊荣。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