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执着的奉献——记新洲乡正科级干部杜恩华

时间:2012-09-07 08:31:25      字体:  打印  播放

记者 张 涛 通讯员 张吉权


28年来,他当过乡政府的副乡长、纪委书记、副书记,任过乡政协联络处主任,后来成了一名正科级干事。“官”似乎越当越小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却始终如一。他用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用一种踏实苦干、忠诚敬业、坚韧不拔的品格,用一颗为民、亲民、爱民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一曲一心为公的生命赞歌!他就是1960年出生于新洲乡孟家渠村二组的杜恩华。
做奉献不计得失
在新洲乡,提及杜恩华,童叟妇孺皆知。虽然才五十出头,但乡里乡亲地都习惯叫他“老杜”。
人生在于奉献,奉献在于守恒。杜恩华把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事作为自己的天职,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干部和群众都深情地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都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有群众说:老杜看上去不象当“官”的,就象咱农民。可有谁知道,就是这位貌不惊人、朴实无华的“老杜”曾是副乡长掌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领导说:“老杜”这样的干部办事让人放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国家提倡全民开展计划生育的起始之年,当时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还不是太理解,超生对象多、执法难度大,少数群众甚至持有排斥和过激行为。1987年冬天,乡政府决定让杜恩华来分管计划生育工作。时任马家河乡副乡长的杜恩华听到这个消息后,迅速组织人员,理清思路,制订执法方案。八十年代,村级公路不通,为了摸清超生户的具体情况,杜恩华带领一班人,走村入户,面临艰苦的工作条件,杜恩华总是充当“开路人”,身先士卒,深入农户,调查了解生育情况,当面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一月下来,老杜脚磨破了、腿摔伤了、手出血了、人更黑了、体重更轻了,磨烂了三双“解放鞋”。在杜恩华的努力下,该乡连续三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乡”。
常付出不求回报
2004年乡镇换届,组织上考虑到老杜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便想把他调回县城工作。但杜恩华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好意,主动要求留在家乡——新洲乡工作。这一下,他的职务由原来的政协联络处主任变成了主任科员,亲威朋友们都纷纷指责他:“别人进了城,你还在乡下,别人官越做越大,你的官越做越小,你不是犯傻,就是发疯。”但杜恩华面对自己“倔强”的选择和扑面而来的责怪却毫不动摇,反道心安理得:“我的根在农村,农村有我的用武之地,更何况回到家乡,能为家乡的群众办一点实事,我也知足了”。
2008年潘口电站竹溪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启动后,新洲乡作为重点淹没区,集镇迁建又是移民搬迁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乡机关的形象和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党委让杜恩华负责抓乡集镇移民迁建工作。
新建一个集镇,群众期望值高、关注度高,加上移民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工作难度加大。自从集镇建设启动后,杜恩华便以工地为家,放弃节假日,经常一两个月不离开工地。新集镇建设工程必须注重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人,全力以赴的替每一个移民户解决实际困难。老杜在把握政策尺度上相当严格,真正做到了一把尺子量到底。在宅基地划分的时候,坚持认为干部更不能搞特殊化,更应该其带头作用,如果在干部面前开了这个口子,就意味着要将分配方案推翻,工作就无法进行。为此、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白天帮助移民搬东西,晚上走村串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百姓顾虑、甚至是抵触情绪。严格一个方案执行到底,最终集乡宅基地划分顺利完成,所有矛盾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制定的很多的预案和强制性措施都没有用上。
献大爱不负众望
2010年,乡上选配人到乡中心福利院去负责。如此重担由谁担当最合适?乡党委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最终还是觉得交给杜恩华最放心。当时已变为主任科员的老杜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迅速进入角色。
年近五十的乡,从头抓起,视院为家,用真心、爱心和诚心,把院民当成自己亲人一样对待。同时,院民也成了杜恩华日夜牵挂的“家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为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努力让老人们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人们都说:“杜院长是最关心我们的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民以食为天,为确保来院集中供养的院民吃饱、穿暖,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就要先解决吃的问题。杜恩华亲自为院民定制了科学合理的菜谱,引导院民适应群体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杜恩华总是以“躬身亲为,伺候汤药”的传统美德爱戴、关怀患病老人,引导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很多的老人,刚来的时候身体状况很差,老杜为此操碎了心,常年奔走在医院和福利院之间,为老人们买药,煎药。并亲自看到他们服用下去这才放心。80岁高龄的徐大爷,患慢支肺心病伴高血压症,发病时,有生命危险时,杜恩华嘱咐护理人员,夜间值班遇到老人发病时,务必通知他到场。徐大爷几次夜间发急病,杜恩华都是马上从家里赶到福利院参与抢救,多次挽回了老人的生命。
杜恩华总是说:“为党分忧、为民解愁是民政工作的宗旨,对我们来讲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老人着想,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努力下,新洲乡福利院被省民政厅授予“模范福利院”光荣称号。
做选择无怨无悔
杜恩华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情同手足,对名利视同烟云,他用自己对农村工作火一般的热情和对百姓无比的挚爱,树立起了当代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但模范的背后,却深藏着对亲人的深深歉疚。
熟悉杜恩华的人都知道,在子女面前,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在马家河乡工作期间,孩子因患严重感冒,妻子几次打电话催促杜恩华为孩子治病,当时要忙于干工作的老杜而一推再推,最终也没能赶回家,孩子差点出事,每当提及此事,老杜问心有愧。杜恩华干工作期间,家里照顾生病的老人、辅导上学的孩子和田地的农活等生活担子,一并压在妻子柔弱的肩膀上,妻子因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也不是很好,杜恩华也很愧疚。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英雄有泪,然而,英雄无悔。想起这一生走过的路和流过的汗水,杜恩华总是说:“我此生有憾,但无悔”。
记者手记:模范,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杜恩华,一名生长在农村的基层干部,虽然没有惊人壮举,但他却用一种大公无私,筑起了群众心中亲民、为民的丰碑,用默默无闻奉献谱写了党旗下忠诚无悔的赞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