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端海 通讯员卢东方 彭 超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无一例外地推动一次大发展;每次大发展,也都无一例外地为解放思想提出新的课题。近年来,蒋家堰镇党委政府肩负的发展使命感和赶超意识更加紧迫。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实现新目标新发展?如何打造竹溪“西大门”魅力新形象?近日,记者采访了副县级干部、蒋家堰镇党委书记马勇。
记者:请你结合镇情,谈谈蒋家堰镇在“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讨论活动中,发现了哪些优势与不足?又是怎么弥补不足的?
马勇:蒋家堰镇是个地域辽阔、人多事杂、历史悠久的大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镇容镇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方面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今年6月份,镇党委又分别被省委、市委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集体”,靠的就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这一法宝。在这次“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讨论活动中,我们也总结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一是解放思想,发挥地域优势,破除销售瓶颈。我镇位于竹溪西部与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接壤,是东进西出的重要门户,有数百年形成的“露水集”和“朝秦暮楚”之美称。但受交通条件限制,许多农副产品不能及时出省(出口),销路不畅,更没有打出品牌,外地客商因路途遥远、成本过高,不愿意“下嫁”。为了打通销售渠道,研发新产品,今年春季,镇党委政府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一方面发挥金银花的经济价值,与全县龙头企业——梅子贡茶叶集团实行联姻,加工金银花饮品,结果产品在武汉和十堰等地很快打开了销售局面;另一方面发挥金银花的药用价值,与河南、山东、安康等地的医药公司联姻,加工中药。通过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政府”的经营方式,今年我镇金银花亩均增收在4000元以上,使全镇10000亩金银花成为支柱产业。
二是解放思想,整合资源,调优产业结构。我镇版图面积是123.5平方公里,属丘陵山区,耕地面积23580亩,其中水田10815亩,旱地12765亩,林地达13.6万亩。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自然环境,适合投资发展“三高”农业。针对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偏低、发展相对滞后、层次水平不高的特点,全镇党员干部开拓创新、更新理念,做大做强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依据魔芋、中药材等传统产业,重点扶持没有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提升农产品价值。积极上争项目,帮助组建5家专业合作社,培植农产品深加工作坊200多家,扶持成立农家乐6家,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
三是解放思想,加强宣传,挖掘人文资源。我镇境内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文化深厚,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宋代古墓群、飘水岩封王庙、敖氏古祠堂、烈士陵墓、关垭古长城遗址等一些神奇传说和古景点源远流长。但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可挖掘和包装的文化历史资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不为人知。2010年以来,我镇不断加大投入,多层次宣传,打造“生态旅游名镇”品牌,先后申报的省级旅游名镇(村)已审批成功,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解放思想,村民自治,实行属地管理。我镇现有大小商铺1000多家。两小一大“露水集”,每天赶集的人达8000人以上,每年农产品及日用百货商品交易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商贸流通种类多,品牌杂,无证经营、占道出店经营、摆摊设点、乱堆乱放等现象屡禁不止。针对这些不规范的经营模式和多年形成的卫生陋习,我们不断创新改革集镇管理机制,建立集镇综合管理机构,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为抓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齐抓共管格局。我们大胆推行“权利下放”机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大会,讨论出台了《蒋家堰镇集镇和环境管理办法》,并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实行属地管理,村民自治,吸纳当地退休干部、优秀农村党员参与集镇管理,有效解决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交通堵塞等疑难问题,群众普遍反映秩序好了、矛盾少了、街道净了。
记者:蒋家堰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竹房城镇带建设,你们有哪些先进的方法与举措?
马勇:近年来,在县“四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竹房城镇带建设能走在全县的前列,能把敖家坝片区建设成全市的竹房城镇带建设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精品,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始终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不动摇,真正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始终围绕以“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发展战略为主题,以建设“特色产业大镇、生态旅游名镇、边贸经济强镇”的总体目标不动摇;解放思想、科学规划、依靠群众、联动部门、创新管理、完善机制,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竹房城镇带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9元,完成财政收入452万元。
规划先行,科学定位。我们牢固树立“把农村当作城市来规划建设,让农民也能住上别墅型的房子,享受都市人生活;让城里人到敖家坝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欣赏田园风光,品味农家生活,感受淳朴的乡风民俗”的超前建设理念。为突出城镇带建设亮点,镇党委政府多次聘请十堰市规划设计院及省市县产业发展部门结合镇情,认真谋划,科学定位。先后完成了敖家坝片区总体规划,以及关垭子楚长城旅游开发、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集镇及省道沿线居民小区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全镇上下按照规划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产业跟进,围绕生态、高效、观光的理念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以敖家坝片区为龙头的城镇带建设。
依靠群众,用活政策。在城镇带建设中,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大力依靠群众。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目前,十堰龙和房地产公司已流转林地、荒山2万亩,用于干果基地建设;1万亩金银花由2000多家产业大户自发成立的凤兰金银花合作社和楚风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民林地荒山每亩8元,水田每亩350元,参与劳动按工计酬。二是实施迁村腾地,新建居民小区。对原有农户住房和宅基地进行评估,土砖房每平方200元,砖混每平方380元,宅基地每平方60元,政府配套生态移民和迁移扶贫政策进行补助,对高山、交通不便且农村危房户优先迁入小区居住,敖家坝片区计划新建200户,一期已建成100户。三是用活政策,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对全镇8个新农村示范点1800多户房屋外型进行改造,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民困、排民忧。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为确保城镇带建设顺利推进,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抓督办,分管领导具体组织抓落实,各村、各单位协同参与抓配合,上下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与县国土、发改、财政、水务、交通、建设、林业、环保等县直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个部门、单位的支持,从整体上形成片区开发工作的合力。
创新机制,捆绑项目。竹房城镇带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要想建成示范工程,就要打破区域限制、创新工作机制,还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魄力和信心。我镇立足实际,大胆尝试,不断创新,跳出传统思维束缚,探索建立适宜本土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资金筹集方面,通过分类申报、捆绑使用以及担保贷款等渠道,破解融资难题;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大力实施承包流转、土地竞标等方式,充分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在工程施工中,采用“大统包、小分包”和人力、物力集中投入等形式,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片区开发工作齐头并进。
解放思想,建示范区。今年以来,我镇敖家坝片区党总支不断创新基层组织管理模式,科学谋划发展远景,整合各项优势资源,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正在倾力把敖家坝片区打造成“基层党建示范区”、“精神文明示范区”、“廉政文化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目前,“五个示范区”都已初具规模,在全镇范围内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记者: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跨越,蒋家堰镇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下一步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马勇:面对当前,我们干劲儿十足,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精气神儿饱满,充满希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支持下,带领全镇人民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努力把蒋家堰镇建成一个文明、靓丽、和谐、富裕的魅力乡镇。
一是围绕生态资源,做大特色产业文章。以现有的金银花和魔芋种植与加工为产业基础,以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为依据,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地把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围绕人文景观,做响生态旅游文章。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敖家坝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全部竣工。同时,以敖家坝和关垭古长城遗址等为依托,开发洞沟河、龙山峡谷、百花谷、漂水岩、烈士陵墓等景点,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纳凉避暑型和户外运动型等乡村旅游业。
三是围绕环境整治,做靓村容村貌文章。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树立良好对外形象、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推动竹房城镇带建设的新突破口,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五化”目标,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村容美化、街道亮化,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四是围绕机制创新,做好社会管理文章。发挥党总支的职能作用,继续坚持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工作机制,整合敖家坝片区内三个自然村的优势资源,对“二高山”地区居住条件差的零散农户实行整体扶贫搬迁,统一安置,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统一管理。
五是围绕敖家坝片区,做实集镇扩容文章。我镇黄石头村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多年形成了一个小型露水集。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和集聚,以及提篮叫卖、沿街(路)经营的模式严重影响305省道交通畅通。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加快新农村整体推进步伐,我们将通过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等方式,坚持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工作思路,统筹规划,积极推进黄石头村集镇新区建设。
六是围绕区位优势,做强边贸流通文章。依托“露水集”的资源优势和鄂陕边关的区位优势,把边贸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全面推进特色化、产业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加快边贸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划,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开发精品,拓展客源市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副产品组合体系、品牌营销体系和社会联动体系,与鄂西北国际商贸物流园形成对接。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